马刚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牙克石022150)
【关键词】阑尾炎;胃肠道功能;足三里;上巨虚
【中图分类号】R57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046-02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诊多以手术切除阑尾为主要治疗手段。该手术系腹部手术,术后的病人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以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不排气、不排便或时间较长为主要症状,甚至伴有腹痛、发热、尿路感染等症状。尽早排气、排便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关键。笔者回顾分析针刺足三里、上巨虚改善阑尾炎术后的胃肠功能紊乱,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91例:A组(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两个穴位)32例;B组(给与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29例;C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其为空白组)30例。其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的可比性见表Ⅰ
111诊断依据: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2001年第5版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诊断:开腹手术后的病人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不排气、不排便,以及出现腹部疼痛和发热,呃逆等反应。
112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2)我院住院病人;(3)患者年龄在15~80岁之间;(4)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13排除病例标准:(1)其它非手术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2)妊娠及哺乳期患者;(3)合并心、脑、肾系统的严重疾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4)未能完成本试验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A组:采用华佗牌针具4号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双侧膝,术者对足三里、上巨虚穴位作常规消毒,持针,直刺皮下后,继续进针,进针深度为1~2寸,经提插捻转等手法使其得气。针刺方法在术后6小时开始应用,2次/天,中间间隔8小时,规定2~3天为一疗程。
122B组:采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1毫克穴位注射,1次/日。
123C组: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给普外科护理常规,禁食水,补液,抗炎等治疗措施,使其胃肠功能自动恢复的情况。
2疗效及结果
21观察指标:记录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在针刺后1小时开始监听肠音。记录第一次排气及排便的准确时间。
22治疗结果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该手术系腹部常见手术,手术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的原因颇多,比如解剖关系的改变、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胃肠神经激素调节紊乱等是造成持续性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可损伤人体元气,气虚血行不利,进而气机不畅通、气血郁闭、上下不通。由于手术破坏了正常气机运行,使胃肠升降功能失调,腑气下行不畅,致胃肠功能紊乱。查阅文献,近年来,通过针刺以足三里为主的经穴来调整脾胃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类文章报道屡见不鲜。这类研究及文章的发表为针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针刺足三里和上巨虚两穴位,发现针刺该穴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可使气、排便时间缩短。该疗法通过刺激胃动素分泌,降低因创伤而血管活性肠肽的增多,纤维溶解增快,进而腹腔脓液快速吸收,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腹部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空白组提前,但和针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的A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快,极早进入正常饮食,促使病情及早康复。笔者通过治疗对比,认为针刺足三里及上巨虚穴位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该疗法科学、合理,便于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此次研究由于病历资料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蓓.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中医,2004,12,26(12):951952
[2]李晓棠,李晓丽.足三里天枢穴为主电针治疗急腹痛临床观察.[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6,13(2):159160
[3]徐立群. 略论足三里的配伍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8):507508
[4]彭秀晴,靖会敏. 足三里按摩促进腹部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4,12,3(6):393394
[5]贾静,莫顺仙,等.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对腹部非胃肠道手术排气的影响[J]. 临床护理杂志,2003,6,2(2):5556
[6]张健云. 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肠麻痹13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1):2165
[7]张顺利. 针灸疗效评价方法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4,25(6):55
[8]孙华. 针灸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针灸,2005:04
论文作者:马刚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术后论文; 三里论文; 针刺论文; 穴位论文; 胃肠论文; 阑尾炎论文; 腹部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