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部的生产性质_社会再生产论文

论教育部的生产性质_社会再生产论文

试论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部门论文,试论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门不是生产部门,学校不是生产单位,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所持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后果。决策部门对教育的发展长期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比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产生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育部门不是生产部门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师法》和《教育法》的出台,特别是“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表明决策部门已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但是,勿庸讳言,这些作法仍然是遵循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这一思路的。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仍未解决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这一理论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优先发展教育就始终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一俟经费紧张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教育的优先地位就会被动摇,教育在事实上就会退居到比较次要的位置上。因此,解决教育部门的生产性问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是,这里的“物质资料”,究竟是指什么?是仅指生活资料,还是指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总和?如果是指生活资料,那么上述原理就变成只有生活资料的生产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活资料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将无法进行。而且,这样狭隘地理解物质资料,也与经典作家的原意不符。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曾明确地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划分为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但是,如果“物质资料”系指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总和,那又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生产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因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条件或要素吗?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劳动力或劳动者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首要条件或要素,劳动力或劳动者的生产是否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以将上述原理中的“物质资料”理解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总和就成问题。因为,既然首要生产条件或要素(劳动力或劳动者)的生产尚且不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次要的生产条件或要素(生产资料)的生产就更难说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上述命题就不全面,就应该修改成: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动力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总之,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把“物质资料”仅仅理解为生活资料,这样,上述命题实际上就变成只有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无法想象的;或者把“物质资料”理解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总和,这样,上述命题就变成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必须承认,劳动力或劳动者的生产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由是:既然已把作为次要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在社会生产的范畴之内,就不能把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生产排除在社会生产的范畴之外。

这样论述问题是否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问题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需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这种消费是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即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可见,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工场、工厂以内或以外,在劳动过程以内或以外进行,都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正象擦洗机器,不论在劳动过程中或劳动过程的一定间歇进行,总是生产或再生产的一个要素一样。虽然工人实现自己的个人消费是为自己而不是资本家,但事情并不因此有任何变化。役畜的消费并不因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为生产过程的必要的要素。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再生产的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马克思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而说的,但其基本精神显然不只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对任何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适应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

既然劳动力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与劳动力的生产有关的活动就都是生产活动,与劳动力的生产有关的部门就都是生产部门。因为劳动力就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的生产也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劳动力的生产不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智力方面,固然与人的生理方面的成熟有关,但主要是靠教育与训练。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在原始社会,教育结合原始生产进行,教育与劳动力生产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子弟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仅限于少数剥削阶级的子弟,学校教育与劳动力的生产是彼此脱节的。但学校教育并非教育的全部。教育除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些类型的教育,特别是以学徒制的形式进行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的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兴起以后,教育在劳动力生产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科学技术成了主要的生产力,成了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管理、经营现代化的生产需要知识,即使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于是,普及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培养管理现代化生产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就成为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可见,物质的生产越发展,从事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就越多、越复杂,教育在劳动力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中也逐步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存的局面。其中,高等教育,在一定限度内也包括中等教育,也逐渐专业化了。这种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但物质资料的生产出现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而且劳动力的生产也出现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趋势。

既然劳动力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又在劳动力的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不难得出教师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在给生产劳动下定义时说,“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单纯观点出发,实现在生产品中的劳动,更切近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就表现为生产劳动。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发则要加上更切近的规定:生产劳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定义生产劳动时不仅要考虑一般的劳动过程,而且要考虑某一特定社会的生产过程。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来看,教师劳动是生产劳动,从而,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实现在作为产品或商品的劳动力之中的。从某一特定社会的生产过程来看,教师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从而,教育部门也是生产部门。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教师劳动的性质量,曾经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他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马克思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师劳动来说的,但其基本精神对于其他社会的教师劳动也是同样适应的。因此,说教师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完全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

二、确认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有何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劳动力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力的生产又是由教育部门完成的。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即在于此。确认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转变教育部门是非生产部门的传统观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确认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才能把教育事业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在思想观念上,人们一直认为教育部门是非生产部门,而非生产部门又不如生产部门之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或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长期不重视或不够重视教育的结果,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实际问题。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达国家是6.6%,发展中国家是4.4—4.5%,最不发达国家是3.3%,而我国只有2.9%。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相称,而且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称。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本世纪末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高到4%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是个问题。即使实现了,也仍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教师待遇长期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去年工资改革以前,教师的工资水平是全国12个行业中最低的。工资改革以后,教师工资的绝对水平显然是提高了。但是第一,教师工资的相对水平提高仍很有限。第二,中青年教师的工资提高非常有限。第三,教师工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教师待遇长期偏低的结果,教师队伍流失十分严重。仅1992年一年,全国流失的教师就多达45万人。据此推算,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流失的教师人数,已有近两百万之多。三是人口整体素质差,劳动者技术水平低。我国人均所受教育的年限不足5年,即不到小学毕业;我国目前仍有2.5亿文盲和半文盲,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高达20%以上。与低素质的人口相适应的,必然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在我国,在占工人总数70%的青年工人中,实际水平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占1%,中级工约占10%,初级工却占到70%,且绝大多数初级工达不到生产岗位的要求。工业劳动者的素质尚且如此,为数更多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更是可想而知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部门是非生产部门的传统观念,承认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改变长期以来对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的状况,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其次,确认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有利于把我国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众所周知,任何社会从事生产,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劳动者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一切劳动资料都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劳动资料如果没有劳动者去发动、去使用,就会变成无用之物。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基础。劳动资料在生产资料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支配与控制自然的强大杠杆,它的状况表明人类向自然开战的物质装备水平。生产资料中劳动对象的状况,对生产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改进,对生产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又不断地运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理论和知识通过教育被劳动者所掌握,就会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从而转化和凝结为劳动者更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更新的劳动技能,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科学理论和知识还可凝结和物化于生产资料之中。这表现为劳动者凭借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不断创新和改进生产工具和设备,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制造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总之,一旦科学技术知识凝结和物化于生产的各要素之中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的生产力。从历史上看,生产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每一进步,都无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都是作为总体劳动者的科技人员发现、发明、传播和使用的。劳动者中的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一样,也是由教育部门培养出来的。因此,教育越发达,科学技术就越先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就越快,劳动者的素质就越高,生产工具和设备就更先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就越广,生产的效率也就越高,经济也就越发展。因此,确认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迅速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把我国的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

最后,确认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有利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劳动力的生产有两种情况。其一,通过劳动人口的生育、抚养、保健和教育,生产出新的劳动力,一方面替补简单再生产中由于退休、死亡等原因而减少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满足扩大再生产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其二,通过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在职教育,维持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这种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通过劳动者的个人消费而得以维持。在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内,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劳动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不再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对现有的劳动者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因此,不论新的劳动力的生产或原有劳动力的维持和提高,都离不开家庭、医疗保健和教育部门。所有这些部门的总和,就是劳动力的生产部门,它和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一起构成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力生产部门和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劳动力生产部门需要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提供各种物质资料,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样需要劳动力生产部门提供各种不同的劳动力。要使整个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劳动力生产部门和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那就是,劳动力生产部门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劳动力,在价值上必须等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可变资本总额,或者说,劳动力生产部门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劳动力的数量,必须等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可变资本总额除以该部门的平均工资所得的商。因此,要使整个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不但物质资料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劳动力生产部门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确认教育部门的生产性质,从而确认劳动力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比例关系,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标签:;  ;  ;  ;  ;  

论教育部的生产性质_社会再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