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可能世界理论在决策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能动性的基本逻辑途径_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可能世界理论在决策中的运用——发挥能动性的基本逻辑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能动性论文,逻辑论文,途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思维形式的。早在17世纪,逻辑学家莱布尼茨已提出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概念,为从逻辑角度发挥人的想象力打开了思路。近代系统学、控制论、信息论的兴起,进一步为人们认识未来,把握可能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了基础。如何把可能世界理论运用于决策程序,使决策程度进一步逻辑化,并明确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逻辑基本途径。这是本文探讨的基本内容、

一、逻辑的可能世界理论是决策的基本逻辑工具

逻辑学家把模态逻辑中的可能性,引伸为“可能世界”。莱布尼茨认为,可能世界是逻辑一致的世界,即任何不包含逻辑矛盾的世界都是可能世界①。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世界包括我们能想象到的任何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是可能世界的一个。”②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可能世界,就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任何一个世界,只要这个世界不包含逻辑矛盾。

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方面,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一种,是一个特殊的、已转化为现实的可能世界。因为,现实的东西显然都是可能的,因此,现实世界是被实现了的可能世界的一个。另方面,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又是相区别的。可能世界必然是与现实世界或是性质不同,或是关系不同,可能世界是目前现实所未有的,现实中迄今未发生过的。逻辑学是抽象地研究思维形式的,其可能世界理论也是形式化的、超时空的,不受具体时空约束。然而,我们要应用它时,则必须使它具体化。

粗略地看,人们对可能世界的设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来性的可能世界,一类是非未来性的可能世界。请看下面两组命题:

A组:(1)如果他有个好的音乐老师,他可能成为音乐家。

(2)如果各国都真正销毁核武器,世界可能实现无核武器化。

(3)如果全世界核武器都爆炸了,人类可能毁灭。

B组:(1)如果不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国可能会更富强。

(2)如果林彪不叛国,他可能不会早死。

(3)如果甲罪犯受过良好教育,他可能不会犯罪。

以上两组可能世界设想的命题,有以下区别:

A组类型的可能世界预设,命题的前件(P)在客观上是“不定”时,即未能在当前确定其真假,因为它是未来的事情(条件),因此前件(P)本身是否确定(是否可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将来前件(P)真(即客观具备了这个条件),那么后件(Q)也成立(即有此可能);如果将来前件(P)假(即不出现),那么后件(Q)的可能性也不存在。这是由于A组类型的命题是一种带有未来性的命题,它在具备命题前件(P)的情况下,其后件(Q)是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因而,这种可能世界的预设在决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逻辑工具。

B组类型的可能世界预设,命题的前件(P)是反现实的,即与现实存在具有逻辑矛盾。现实为真,那么其前件(P)必假。因而其后件(Q)的设想,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思维领域的可能世界之中。(但命题本身是合符逻辑的,因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假后件假是可成立的)。B组类型的可能世界预设是属于非未来性的,一般说来,这种可能性已在客观上失去转化为现实性的可能,因而在决策中的运用价值不大。

二、未来可能世界的多样性、选择性、条件性

未来可能世界的多样性。未来世界是一种可能,人们进行决策正是为了走向较理想的未来。人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历史又是由人去创造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历史发展的有规律性并不排除未来世界的多样性。未来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可能,而是具有多种可能,即是有多个可能世界。而且,从人的认识角度讲,这种可能世界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日益扩展。未来的可能世界是一个系列。以W[,0]为现实世界,那么,W[,1],W[,2],W[,3],W[,4]……等可表示多种的可能世界。

未来可能世界的可选择性。在众多的一系列未来可能世界中,人们是可以从中选择的。多种未来可能世界具有可被选择性。人们在决策中,在力求穷尽认识未来多种可能世界的前提下,只能选择某个可能世界,并力求促使其转化为未来的现实世界。选择的标准和根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客观上不同可能世界的可能性概率的状况。即其转化为现实性的程度的大小。由于可能性是界于必然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事物,因此,人们在选择未来可能世界时,要考虑其可实现程度的大小,难易,并且以可实现程度较高的可能性作为选择的对象。二是根据主观价值需求,即人们要权衡多种利益关系。人们总是把那种认为效益大、价值高、需求迫切而副作用较少的可能世界作为选择的对象。因此,选择可能世界的公式可表示为:“可实现程度X价值需求程度。”

未来可能世界实现的条件性。未来可能世界要转化为现实世界是有条件的。具备R[,1]条件则W[,1]可能世界就能实现;具备R[,2]条件则W[,2]可能世界就会转化为现实世界;具备R[,3]条件则W[,3]可能世界能转化为现实世界。离开一定条件来讲可能世界是抽象的,没有实践意义的。例如:

(1)如果各国都销毁核武器(R[,1]),那么,就实现无核武器世界(W[,1])。

(2)如果全部核武器都在战争中使用(R[,2]),那么,人类就会被消灭(W[,2])。

因此,公式是:R[,1]→W[,1],R[,2]→W[,2],R[,3]→W[,3],……。(注明:R[,1],R[,2],R[,3],……表示总体性条件;W[,1],W[,2],W[,3],……表示不同的可能世界。)

三、可能世界理论决定决策思维程序

上述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决策中去,就决定了人们在决策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程序与步骤。

(一)寻找与力求穷尽可能世界

决策建立在预测基础之上,因此首先要从条件出发去寻找和预设未来种种可能世界。如果只认识到一种可能世界,是没有决策的必要的。因此,决策的第一步是从条件出发去推测未来。认识和寻找多种未来的可能世界。即W[,0]P(现实世界的多种条件)→W[,1]∧W[,2]∧W[,3]∧W[,4](∧为合取符号)。这里要明确三点:一是对未来可能世界的寻找不是完全幻想,而是从现实条件出发的,实事求是的(从客观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其逻辑公式是:W[,0]R[,1]→W[,1],W[,0]R[,2]→W[,2],W[,0]R[,3]→W[,3](W[,0]为现实世界;R[,1],R[,2],R[,3]为不同条件;W[,1],W[,2],W[,3]为不同的可能世界)。二是众多可能世界均处于现实世界与不可能之间的范围内,而不能越出这个范围。即要明确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质的区别;同时又不能把违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不可能的东西列为可能世界。例如,某企业要改变管理混乱无效率的状况(现实世界),而设计几种效率管理的可能设想,那就要遵循有关管理的规律。由于现代管理必须是有反馈、监督机制的管理,这是现代管理的规律所要求。因此,在考虑效率管理诸目标和方案时(种种可能世界)必须受“没有反馈与监督的管理是不可能有效率的”这一原则(规律)的制约。三是应根据人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去力求穷尽众多的可能世界。如果由于思想僵化或认识水平太低,因而遗漏了较多的可能世界,则会或者造成决策的选择难以优化,或者造成决策方案的实施遇到意外而措手不及。当然这里的穷尽要求与时代认识水平相联系,它只能是相对的。

(二)对众多可能世界进行选择

在已穷尽的众多可能世界中,在未来只能有一个可能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决策者确定决策目标,就是在众多可能世界中作决择。因为决策目标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企求未来达到的要求。因此,决策目标必是一个可能世界,不可能做到的事当然不能作为决策目标。而且决策目标应是能比较易于转化为现实的可能世界。选择可能世界的逻辑公式是:W[,1]∨W[,2]∨W[,3]∨W[,4]……(∨为折取符号)。

至于为什么选择某个可能世界作为决策目标,那就要根据能解决现实问题(决策问题)的价值程度和这个可能世界能够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可靠度。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可用比较法,即在众多可能世界中,选取价值度大副作用小和实现的可靠度大风险性小的。在价值性与可靠性之间如何平衡、结合,为何侧重,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做机械要求。

(三)把握所选择的可能世界的条件

如上所述,某个可能世界是否转化为现实世界,决定性的是条件。对条件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把握。从外部看,条件是使两个可能世界能够通达、过渡、联系的关键。在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语议学模型中,用“R”表示“可通达关系”(accesscbility relation)比如认为由现实世界可通达某个可能世界,则记为W[,0]RW[,1],或W[,0]RW[,2],这“R”就是两个可能世界的关系、联系,它可指某种物理的、历史的、因果的联系,也可以是心理的联系③。因而,“R”也就是一个总体性的条件,如果用蕴涵式表示,则R[,1]→W[,1],R[,2]→W[,2],R[,3]→W[,3],这就是说,不同的可能性要实现需要不同的条件。例如:

(1)如果坚持改革开放(R[,1]),那么,中国在21世纪中期就可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W[,1])。

(2)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R[,2]),那么,中国就可能混乱,两极分化(W[,2])。

(3)如果建成信息高速公路(R[,3]),那么,中国可能进入又一个新的文明时代(W[,3])。

从内部看,条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按逻辑分类,起码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等。充分条件对结果来说,是一种有此条件即足以产生此结果,没此条件也可用其它条件替代的条件,(即有P必有Q,无P不一定无Q)。必要条件对结果来说,是没有此条件不能有此结果,有此条件还需要其它条件配合才能有此结果,(即无P必无Q,有P不一定有Q)。因此,在某种意义、从某个角度上看,在决策运用中,充分条件对可能世界来说,似从总体上描述要求;必要条件对可能世界来说,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条件系统。

由于可能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条件是一个系统,人们要把握这些条件,必须在具备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条件推理的逻辑关系去加以寻找和分析。当我们已确定了所选择的可能世界(决策目标)以后,要解决通达、过渡到这个可能世界,需要些什么条件?同样可以运用蕴涵式,即W[,1](选择的可能世界)→P[,1],W[,1]→P[,2],W[,1]→P[,3]…(P[,1],P[,2],P[,3]表示种种条件)。

例如,我们已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决策目标,是选定的可能世界(符号为W[,1]),那么要达到W[,1],需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

(1)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使企业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W[,1]→P[,1])

(2)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W[,1]→P[,2])

(3)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W[,1]→P[,3]

(4)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培育各种生产要素市场。(W[,1]→P[,4])

(5)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健全有关法规制度。(W[,1]→P[,5])

以上说明,由现实世界,即计划经济体制(W[,0])要向市场经济体制(W[,1]过渡,必须具备的种种条件,(R并分解为P[,1],P[,2],P[,3],……)实际上,P[,1],P[,2],P[,3],……是实现W[,1]的种种必要条件。

(四)在加强、抑制、创造条件上下功夫

人们要达到决策目标(即选定的可能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满足该可能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条件,舍此别无它法。而在客观上却存在着众多不同性质的又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各种条件。因此,要达到决策目标,必须区别三种情况加以处置:一是对有利于达到选定可能世界,但不显现、不成熟的条件,要大力加强;二是对有利于非选定的可能世界的条件,要设法加以抑制;三是对通达选定可能世界必须而又缺乏的条件,要创造(所谓创造,就是通过对现有其它条件的合并、重组、转换、增减……等手段实现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加强、抑制、创造条件,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可以在与其它条件互相作用中发挥能动作用。这正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因此,决策的这一程序是人类实践的核心和真义所在。当然要有前面几个步骤(程序)作前提,为这一步的实践指明方向。

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逻辑途径

逻辑的可能世界理论在决策中的适用,其实质是一个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从思维形式、逻辑公式上作概括,就是下面四个依次的、关联的逻辑程度:

S表示为加强某条件的加权数。

∧为合取。

∨为选取(折取)

→为蕴涵或推出

注释:

①③转引自陈波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159页。

②王雨田编:《现代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5页。

标签:;  ;  ;  

逻辑可能世界理论在决策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能动性的基本逻辑途径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