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机制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现实性和解释性都很强的社会学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表示的是企业家个体的声誉、信任、关系资源、网络资源等。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从纯粹经济要素之外的社会结构视角来剖析竞争的内涵,是解释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尝试,对此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新方向。
国外学者直接对“企业家社会资本(Entrepreneurial Social Capital)”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对“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得比较成熟。总的来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家的支持网络,其基本着眼点是资源和利益。而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由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接点,不同的关系反映网络的不同侧面。[1-4]
国内学者相对较多地用到“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提法。李路路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就是企业家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包括两个指标:企业家本人所选择的、与他来往最密切的一个关系人;社会资本的差异用这个关系人的职业地位和职务地位来表示。[5] 石秀印认为,从“社会网络基础论”的观点来看,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是因为其较他人有更良好的先赋性社会关系,他的社会关系接点的特殊性质保证了其经营的成功。[6] 陈传明、周小虎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下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7]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各种界定,尽管在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包含了以下内容:社会资本是关系网络的价值;关系网络本质上是互惠共同体,它有着信任和规范的机制;个体的社会资本是其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
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是沿着“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这条主线展开的,因此其定义的核心离不开“企业家”本质特征——创新。作为“企业家”的灵魂,创新意味着“发现新机会,实现新组合”。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迪隆(Richard Cantillon)1755年在《商业概览》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家”的概念,他认为,那些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的人是企业家[8]。其后,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J.A.)认为只有发现机会的“第一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因为“每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的组合时,才是企业家;而当他一旦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9] 柯兹纳(Kirzner I.M.)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发现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并作为中间人参与其间。[10-11]
由此可见,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企业家”的内涵,但“创新”、“发现、获取机会”等始终是“企业家”的实质性要素,缺失这一内核,则很难成为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作为个体社会资本的一种,它与“社会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就表现在:它是以获取“企业家机会”为目的的,而非其他的工具性目的。这一点在已有的定义中并未见到突出的提示,似有不足。
所以,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中,有必要引入“企业家机会”要素并重新界定。笔者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调动企业家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以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
二、有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的研究
目前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形成、构成、更新和转化以及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征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都没有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在现有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所作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定性研究。例如,陈传明、周小虎强调,根据Ronald S.Burt的“结构洞理论”,企业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资本。[7] 因为网络承载着信息流和物质流,同时,网络中又有一些特殊结点,他们处于其他无连接结点之间的空位——“结构洞”,从而在网络中有更多享用信息的机会,其他网络成员往往通过他们才能享受这些信息和资源,因此,比其他结点在竞争中拥有特殊的优势。另外,他们还认为,企业家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地位对他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影响。根据边燕杰等人调查,企业家的政府工作背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其政府工作的经历越久、行政级别越高,其社会资本的价值就越高。例如,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每提高一级,社会资本量就增加9%。[12] 除此之外,企业家个人的道德意识、自尊、从业的努力、生活满意度等都影响人们互惠和信任的预期,也就会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量。杨鹏鹏、万迪昉、王廷丽等也认为,企业家的教育程度、家庭出身、个性特征等等,都会影响企业家拥有的社会资本。[4]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企业家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企业家自身的经历、背景、素质等一些显性特征会对其社会资本产生影响,至于更深层次的影响因子、影响路径、影响程度等实质性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涉及。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首先,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的要素庞杂,在基本概念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次,目前的研究中,提到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形成的因素时,多以地缘、血缘、亲缘、政缘、业缘以及企业家教育程度等自身背景为切入点,过于笼统、抽象,难以清楚准确地描述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
所谓“影响机制”,应该包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构成因子,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对构成因子的作用路径等三个环节。关于构成因子,我们可以从前面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讨论中找到答案,关键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研究其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对构成因子的作用路径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
在以因特网为特征的新经济中,个体以网络方式连接于社会群体之中,个体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群体网络来体现。同时,企业环境的异质性提高,容量加大;出现超竞争;信息、关系等各种隐性资源取代质量、价格而成为左右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新经济突出关系的资源,表现群体的范式功能。在此背景下,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切入点来分析如何增加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容量,提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效率,即研究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已成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三、结构洞理论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研究的启示作用
在社会关系网络研究领域,有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社会学和战略学教授Ronald S.Burt。他在1992年出版的著作《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从结构洞理论的角度看,处于竞争场合的所有行为者,在其各种联系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薄弱环节,甚至是联系中断的现象,于是,在竞争场合的社会结构中产生了“洞”,Ronald S.Burt称之为“结构洞”。[13] 具体讲,“结构洞”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之间不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拥有互补资源或信息的个体之间存在的空位。它是接近信息,及时获得信息以及掌握竞争控制权的企业家机会。连接这两个个体的第三者即是“企业家”——这符合前文其他经济学家对“企业家”本质特征的描述。因此,处于拥有丰富结构洞的网络中的企业家——即拥有高度“结构自治”网络的企业家,他们获悉并实际参与了更多的、有益的投资机会,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企业家的竞争优势即是接近结构洞。
结构洞理论一经问世,便在西方社会学界、管理学界、战略学界引起了轰动,在美国及欧洲的企业界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理论被认为是“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微观层面分析和宏观层面分析,言简而意赅的理论建设于一身”,“其理论观点是大胆的,富有创新性的,……,对数据资料的处理是完美的”,“对经济现象的社会结构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然而,和其它理论一样,一些学者也对结构洞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肖知兴等在考察中国高科技企业中“文化因素”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即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时指出,通过研究四家强调合作文化的中国高科技公司中的“结构洞”的效应,并评估它们是否给占据了职业生涯网络中“结构洞位置”的个体带来了诸如薪水、奖金等雇员职业成就的利益,可以看出,在国家文化层面上,中国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将削弱“结构洞”的效应。在组织层面上,在鼓励“高度承诺”文化的组织中——一种强调在人们之间“互相投资(共同获利)”的文化——结构洞的“控制利益”与公司的主流精神不一致,并且,在这样的组织中,其“共同分享”的价值观使得结构洞的“信息利益”无法实现。[14]
从上述理论争鸣中我们发现,“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的跨学科理论,其内涵是博大深邃的,无论从文化角度去探讨,还是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都是对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都有“合理性”的一面和“局限性”的一面,即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差异的。将A层面研究的结论放到B层面去审视,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之亦然。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问题的层面差异,或理论应用的条件、范围发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但这并不排斥各个结论“合理性”的一面,只要其论证的逻辑是科学而严密的,佐证的数据是翔实而可靠的。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各种理论概莫能外。
本文的研究目的不是辨析理论争鸣谁是谁非,而是吸收“结构洞理论”的合理成分对本研究产生启迪,即在顺应新经济特点的前提下,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找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对构成因子的作用路径”。
结构洞理论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关于“谈判”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关于“不完全竞争”的研究成果,以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社会结构中的身份(地位)”的研究成果。其创新之处在于对竞争优势的表达——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或社会领域中用社会关系网络中“结构洞”的概念来表达。
1.结构自治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A处于高度“结构自治”的位置是指:在A自身周围没有结构洞,而在他的联系人周围存在丰富的结构洞。这些结构洞对于A来说,就意味着“企业家机会”,它们可以给A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具体地说,围绕联系人的结构洞包括两种情况:(1)该联系人和A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之间存在结构洞;(2)该联系人和处于A社会关系网络以外并且可以取代他的“潜在联系人”之间存在次级(第二级)结构洞。类似地,围绕A自身的结构洞也有同样的问题。就象联系人周围的结构洞会给A提供企业家机会一样,围绕A周围的结构洞也会被联系人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利用,这时,A就不是“结构性自治”了。
“结构自治”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即企业家在其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是否“结构性自治”,将影响其“调动网络资源以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
例如,假设有n个企业家,他们同时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央,并且这n个企业家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家而言,他的联系人完全可以选择用其他(n-1)个企业家中的某一个取而代之,因为他提供的网络利益和该企业家的完全一样。
这是现实社会经济中一种典型的企业家非“结构性自治”的情况。这里的关键是,由于企业家自身也存在结构洞,使得他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了,从而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被削弱了。面对这种局面,企业家有两种策略:一是与其他(n-1)个企业家建立关系,填补相互之间的结构洞;二是专攻某些方面,这样,不再提供和其他(n-1)个企业家“冗余的”网络利益。
因此,获取企业家机会取决于大量的围绕联系人的结构洞,而不是企业家周围的结构洞。在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在他们自己这一端没有结构洞,而在另一端存在丰富的结构洞,拥有这样关系网络的企业家称为“结构性自治”。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依靠“结构自治”,企业家在其中获得了“控制”的主动地位,从而通过提高“调动(资源)的能力”直接增加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能量。相反,如果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企业家自身存在过多的结构洞,那么就会处于被其所联系的各种社会资源“反制”的被动地位,从而在社会关系网络中逐渐被边缘化,其“调动(资源)的能力”也无从谈起,“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能量将逐渐衰退。
2.非冗余联系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对于A的任意两个联系人来说,如果他们之间不直接或间接地相连,或者说他们通过结构洞相连,那么这两个联系人对于A而言,就是两个“非冗余联系”。判断“非冗余联系”有两个指标:“内聚性”和“结构性同值”。
在“内聚性”标准下,两个联系人是“冗余的”意味着他们被一个强关系连接,他们之间不存在结构洞。例如:父子,兄妹,夫妻,知己朋友,长期合作的伙伴,经常一起出席社交场合的人,等等。如果A与其中任何一方有联系,就很容易接近全部的两个人。因此由内聚性引起的“冗余”提供相同的网络利益。
而两个人“结构性同值”是指他们有相同的联系。不管结构性同值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导向了相同的信息源,因而是“冗余的”。换句话说,“内聚性”关注直接连接,“结构性同值”关注因共同的联系而达成的间接连接。例如,假设在A的网络中有n个联系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连接,但每个联系人都将A引向处于远端的同一群人。在这种情况下,从“内聚性”看这n个联系人彼此是“非冗余的”,然而流向这n个联系人的信息以及他们发送信息的对象是彼此“冗余的”。因此,实际上A的网络用维持n个联系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只提供了1个“非冗余联系”。
“非冗余联系”的概念和原理带给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的研究怎样的思考呢?
我们知道,企业家建立和维持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关系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家的社会资源的效率,从而增加获取企业家机会的概率呢?“非冗余联系”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一方面,企业家的“非冗余联系”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他们提供不同的网络利益,因而具有更高的资源效率。例如,企业家加入的各种社会团体、出席的各种社交场合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这种“非冗余联系”带来的是高效率的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同时,这也提醒企业家在发展新联系,建立新关系时,要尽量避免人们日常交往中常见的做法,即:人们喜欢在与自己背景相同的圈子里开展社交活动,结识朋友。因为代表“内聚性”冗余的“强关系、紧密关系”和代表“结构性同值”冗余的“共同的熟人”一般都是在拥有相似社会属性的人群中发展起来的,例如,教育、收入、职业以及年龄,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运用“内聚性”标准和“结构性同值”标准甄别出已有的社会联系中哪些是彼此冗余的,将时间和精力从这部分联系中节省下来再去发展新的联系,在企业家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降低机会成本的做法,实际上是提高了企业家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资源作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经过“非冗余联系”的梳理和选择,企业家获得了更多异质性资源,这些异质性资源提供了更高效的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因此有效地提升了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从而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调动(资源)的效率”直接增加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能量。
3.第三方战略
“第三方”这个词出自一句意大利谚语,原意是“从他人的争执中获利的个体”。结构洞理论中有两种“第三方战略”:一是在需求都是一样的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扮演解决矛盾的“第三方”角色;二是在彼此需求不一样的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扮演“第三方”角色。
第一种战略相对简单些,出现在买卖双方的经济性议价过程中。当有两个或更多的买家想买同一件商品时,卖方可以通过抬高竞买的方法获得一个更高的价格(即:将买方甲的出价给买方乙,然后又将买方乙的价格给买方甲,从而卖方获得更高的价格)。生活中,这种战略也随处可见,如:有多名追求者的女性,或同时拥有几家互为竞争对手的企业提供的职位邀请的职业经理人,等等。
在上述情况下,很显然,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功地成为获取企业家机会的“第三方”,是因为拥有“议价”的权力。而在有些情况下,成功地成为“第三方”取决于创造“竞争”。这就是第二种战略,即:将同时产生的,相互矛盾的需求清晰地放在提出这些需求的人们面前,告诉他们这些需求是彼此冲突的,在满足他们的需求之前,这些矛盾必须先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原来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也被创造出来了。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家机会。
对于第二种战略的运用,在现实中有很多,例如: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在各个老师同时产生的需求之间巧妙保持平衡的学生。当然,这种战略也有失败的可能,例如,需求彼此冲突的各方经过协商或相互合作,迫使当事人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如果这种战略是成功的,当事人身上的压力就会减轻,取而代之的是对谈判的控制。Merton简洁地陈述了这种情况:处于网络中央的行为者,“最初处于冲突的焦点上,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有或多或少影响力的旁观者,他的功能就是明确提出他的联系们产生的冲突需求,并让他们去解决他们的矛盾需求,而不是自己”。[15-17]
前面我们探讨了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如何提高“调动(资源)的能力”,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如何提高“调动(资源)的效率”,由此提升“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沿着这样的思路,“第三方战略”的概念和原理提示我们,从获取企业家机会战略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识别、创造(机会)的能力”,由此提升“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形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各种利益产生冲突,解决冲突,再产生新的冲突的过程中前进的矛盾运动。而创新正是对旧经济秩序下的矛盾各方进行的重新组合。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为了实现创新,应当更敏锐地发现矛盾——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解决矛盾——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冲突各方和企业家的新组合。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使企业家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获取企业家机会,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而“第三方战略”的运用正是对企业家这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的一种注解。它促使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从市场平衡的表面洞察深层的利益各方的矛盾冲突僵局,以“第三方”的身份,采用恰当的策略介入其中,以其特殊的地位主导僵局的化解并谋求利润的产生。
从实践中看,要成功运用“第三方战略”,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紧张状态和信息利益。
首先,假设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资源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因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紧张状态”,那就不可能成为协调矛盾的“第三方”,也就不可能获得“控制”,增强谈判地位,也就无法获取企业家机会。当然,现实社会中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需求冲突的各方形成的漩涡。在“谁有权支配一个关系”,“谁有资格获得一项业务”等诸多方面都会形成争执,普遍存在着“控制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正确运用“第三方战略”,来代理有关“控制权”的谈判,从而为企业家带来更多的企业家机会。
其次,信息利益可以提高运用“第三方战略”的成功率。所谓“信息利益”,通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接近并获得(冲突)信息,及时掌握信息以及(成为)被推荐人。“第三方战略”针对的对象是那些愿意谈判,但不愿意在相互之间直接谈判的冲突各方。“接近并获得信息”意味着企业家有能力识别出对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哪些冲突方,自己有独特优势可以将他们拉到一起进行谈判,而自己成为代理有关“控制权”谈判的“第三方”。“尽早、及时掌握信息”使企业家成为冲突各方谈判的最先撮合者,而不是后来的旁观者,由此获得企业家机会。而“(成为)被推荐人”进一步提升了“第三方战略”。它有两个意义,一是谈判期间,在冲突各方之间分配信息;二是使接近冲突各方的人们认可所分配信息的正规性。
四、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在新经济环境下,受结构洞理论的启迪,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中有关“获取企业家机会”的社会结构为切入点来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还没有看见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尝试。
本研究从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出发,引入“企业家机会”要素并重新界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调动企业家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以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从该定义中可以提炼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三个构成因子:首先,是企业家建立并维持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企业家关系网络”,是结构性构成因子。其次,是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各种资源,即“企业家社会资源”,是资源性构成因子。第三,是企业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来敏锐地捕捉、获取企业家机会,即“企业家机会战略”,是战略性构成因子。通过影响这三个构成因子,就能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
“结构自治”通过优化“企业家关系网络”的网络结构,使企业家在网络中的地位更自主、更独立,可以增强企业家控制、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其结果是,“结构性自治”的企业家更容易、更多地获得了网络带来的各种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因此,“结构自治”通过影响“企业家关系网络”,从而提升了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即从网络的角度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是结构性影响因子。
“非冗余联系”通过辨析相互冗余的社会资源,并将企业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从与相互冗余的社会资源的联系中抽出,去尽可能地与相互无关联的、不同圈子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新联系,可以降低机会成本,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效率。这是因为,“非冗余联系”代表的高度异质性的社会资源分布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和“面”,这意味着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和企业家保持着不同性质的关系。所以,他们给企业家提供的是不同时间点,不同空间点,不同侧重点的全方位、高效率的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因此,“非冗余联系”通过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源”,从而有效提升了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即从资源的角度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是资源性影响因子。
“第三方战略”的实质在于,它揭示了面对或置身于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时,企业家应该采取的积极策略。企业家的创新本质要求他具有敏锐的识别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这是获取机会的前提。通过“第三方战略”,一方面企业家洞悉了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资源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从而认识到或创造出潜在的企业家机会;另一方面,采用恰当的策略以中间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可以增强企业家的谈判地位,既化解了冲突双方利益的矛盾,同时也利用双方的矛盾为自己创造了利益。因此,“第三方战略”通过影响“企业家机会战略”,从而提升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即从战略的角度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战略性影响因子。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结构模型
上述结构模型中,虚线方框内包含了12对影响因子和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假设。除了“结构自治”和“企业家关系网络”;“非冗余联系”和“企业家社会资源”;“第三方战略”和“企业家机会战略”这3对因果关系假设外,从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的整体框架来看,不同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不同的资源结构、资源效率;而不同的网络结构和资源结构所代表的是不同的“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这些利益会影响捕捉、获取企业家机会的战略的成效。反过来,机会战略实施的效果也会导致对网络结构和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因此,首先,“结构自治”、“非冗余联系”和“第三方战略”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次,“结构自治”对“企业家社会资源”、“企业家机会战略”以及“非冗余联系”对“企业家关系网络”、“企业家机会战略”也会产生直接影响。第三,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三个构成因子自身来看,“企业家关系网络”和“企业家社会资源”两者会对“企业家机会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这就是模型中的另外9对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假设。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假设进行检验,同时,通过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模型中的影响因子对构成因子作用的中间变量,细化具体的作用路径,并找出各影响因子及中间变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的量化关系。根据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一是需要研究如何提升企业家社会资本能量的有效路径,二是构建企业家识别、判断自身已有的社会资本是否高效,或有效程度的评价系统,这是将理论模型应用到实践中的两项重要工作。
五、结语
本研究从企业家的创新本质出发,引入“企业家机会”要素重新界定“企业家社会资本”,并提炼出三个构成因子:企业家关系网络(结构性构成因子),企业家社会资源(资源性构成因子)和企业家机会战略(战略性构成因子)。针对这三个构成因子,在结构洞理论的启迪下,以获取企业家机会的社会结构为切入点,以网络、资源、战略为经度,研究提升“获取企业家机会的能力”的路径;以“网络结构—网络控制”,“资源结构—资源效率”,“机会战略—机会捕捉”为纬度,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从而萃析出三个影响因子:结构自治(结构性影响因子),非冗余性联系(资源性影响因子),第三方战略(战略性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子和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构建了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结构模型。
本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是,理论方面将进一步探讨在影响因子和构成因子之间的中间变量以及影响程度的量化等问题,实践方面主要是建立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评价体系和提升的有效路径等工作。
标签:社会资本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企业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