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数构建与影响因子计量——以东盟及中国香港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香港论文,为例论文,因子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仍然以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制为特征,未有太大改观。美国通过量化宽松和扭曲操作以刺激经济复苏,却通过美元以输入性通胀、流动性泛滥、外储贬值等形式将危机转嫁给全世界。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其他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价值储藏等方面的作用迫在眉睫,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依据《2012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一文中的计算,2010—2011年的7个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仅仅从0.02上升到0.43(美元为53.63,欧元为24.75,日元为4.56)(见下页图1)。[1]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仍然漫长艰难。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梯和阶段性目标,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必将是从“区域化”到“国际化”,东盟地区及东亚国家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第一站。周元元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分析,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2]通过与东盟多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城市范围以及实现人民币与日元直接兑换,人民币东盟区域化的进程得到不断推进。同时2012年第1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数据也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香港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国香港及东盟地区会是未来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重要阵地,也会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受市场力量推动更大,是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通过建立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监测指标体系,可以密切跟踪市场接受情况的变化,同时为不同地区的促进政策提出针对性建议。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可以密切跟踪全球状况,从宏观上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区域接受程度则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有力补充,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关注不同地区人民币区域化的程度,进而协助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 二、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陈雨露等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巨额货币国际化利益,同时减少为其他货币发行国提供国际铸币税收益和金融业收益而造成的资源浪费。[3]曹红辉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减少中国国际收支的波动以及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4]张宇燕和张静春对货币的性质做了详细的文献回顾,在分析国际货币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人民币应通过亚洲货币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化来进一步推行国际化发展的建议。[5]孙立和崔蕊认为,未来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会形成东亚人民币化。[6] 在政策与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区域的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国际化的推进应该通过区域化来实现。周元元认为,直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大风险,而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机制能提高成功的概率。他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分析,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2]施若诺(Shirono)认为,日本将丧失其在构建东亚货币联盟中的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很可能因为中国的崛起而继续下去。[7]陈雨露将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以人民币周边化为主,第二个10年实现亚洲区域化,第三个10年应实现人民币全球化。[1]而在人民币周边化的方向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尹亚红从货币替代的角度分析认为实现人民币—港元一体化是一种良好的选择。[8]曹彤等人认为,向东盟发展的人民币东盟战略很容易受到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方略应该向西,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向西突破俄罗斯、中亚等石油国家,就能极大地提升人民币的货币地位。[9]其他学者则主张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向南,放宽人民币兑东盟国家货币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巩固和强化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 为衡量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众多学者开始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进行定量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数,并提出了一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途径。如果假设美元的国际化水平指数是100,则欧元的国际化水平指数为40,日元为28.2,而人民币的该指数只有2。[10]李稻葵和刘霖林通过对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以及国际债券中的各国货币比重进行计量分析,意图挖掘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内在因素。他们研究得出的显著因素包括:一国的经济发展总量、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水平、汇率升(贬)值及波动幅度等。[11]严佳佳和梁俊通过构建一个由范围指数、流通指数和储备指数三个子指数构成的货币国际度指数衡量了现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相对于美元、欧元和日元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美元为2.62,日元为1.61,欧元为0.77,人民币为0.12)。[12]曹彤等人从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政策推进、主要学者或政要的最新观点三方面着眼,对人民币在东盟的接受程度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人民币在东盟的接受程度正不断提高。[9]本文结合目前对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定性分析和对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定量研究,基于对人民币境外使用情况的定性分析,构建了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标体系,对人民币区域化水平进行度量,并进行影响因子分析,意在挖掘人民币区域化水平的内在影响因素。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从周边化到区域化进而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香港作为目前人民币的主要使用地区,在人民币周边化的过程中作用甚大,因此对人民币在中国香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是跟踪人民币周边化进程的重要环节。[13]中国香港对人民币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用于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以及资产储备上,体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计量单位以及价值储藏功能。本文对人民币在中国香港使用情况的分析将从贸易、投资、金融市场三方面展开。流量数据更能反映某一期间内的情况,下文的贸易、投资、金融市场数据均采用流量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 由图2可以看出,自1997年中国香港回归以来,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贸易依存度稳步上升,由1998年年初的36.33%上升至2012年年初的49.04%。一个地区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该地区货币在贸易结算中被接受的程度。伴随着贸易依存程度的逐步加深,自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在跨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企业享受出口退(免)税优惠后,中国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走势图可以看出,中国香港人民币结算额由2010年第2季度的103.4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2年第2季度的2234.49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364.76%。尽管受累于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影响,最近一年人民币结算额波动加大,但是增长迅猛的人民币结算数额仍然反映出人民币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境外市场需求,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与创汇政策的压制之间已然存在些许矛盾,放松政策管制,为人民币的市场使用助一臂之力乃是大势所趋。 图3显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直接投资往来也是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8年受累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双向的直接投资规模均有所下滑。但由于2009年和2010年我国政府积极地出台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中国内地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双向直接投资规模也再度上升,回到危机前的水平。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开始允许直接投资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随着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投资往来的日益频繁,人民币在中国香港的使用状况会继续改善。 自2010年以来,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以及在中国香港CMU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规模不断上升,虽然人民币国际债券的规模波动较大,但总体呈小幅增长态势,如图4所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贸易依存度的加深以及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使用量的大幅增加诱导居民持有部分人民币以方便支付;二是因为近几年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使人民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大大增强;三是因为在中国香港进行融资的内地企业本身融资需求并不是很大,导致债券发行规模更多地受行政政策推动,因此虽然有小幅增长,但总体波动仍然较大。综上所述,自201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以及政策放松的推动,人民币在中国香港跨境贸易、直接投资以及金融交易中被广泛使用,这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接受程度的逐渐增加并与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人民币周边化进程的加快。 在人民币实现周边化的基础上,人民币区域化便成为另一个重要议题。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经阶段,而东盟地区很可能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第一站,因此对人民币在东盟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是跟踪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环节。[14]货币实现区域化或者国际化体现为其作为贸易、投资中的结算货币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官方储备中的人民币数据较难查找,鉴于此,本文对人民币在东盟使用可能性的分析从贸易、投资环境、人员往来三方面展开。由于流量数据更能反映某一期间内的情况,因此下文的贸易、投资、旅游人数数据均采用流量数据,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 从图5我们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情况稳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由2007年的2026.24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27.55亿美元,且从1997年至今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由1997年年初的2.25%上升至2012年5月份的15.70%。2008年和2009年,受累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情况表现欠佳,2008年以及200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311.51亿美元和2127.11亿美元,贸易依存度也由2007年的12.31%下滑至2008年的11.99%。2009年以来,贸易情况迅速改善,贸易依存度上升至13.65%。同时,2009年之后,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东盟地区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虽继续增加,但其波动也呈愈加剧烈之势。根据网络外部性原理,一国贸易覆盖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其货币能在多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200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状况逐步改善,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扩大试点等一系列政府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不断出台,可以预期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民币在东盟的接受程度也会不断上升,人民币将有望成为东南亚的主导货币。 投资方面,下页图6显示,2007—2009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25亿美元左右,没有太大增长。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受累于金融危机,未有强势复苏之势;二是人民币稳步升值且升值预期强烈,使得东盟在华出口企业大幅削减投资。2010年,受益于经济好转以及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东盟出口企业在华投资增加,因此2010年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加。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同年10月再次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都拓宽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也会增加境外机构或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人员往来方面,由图7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往返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旅游人数稳步增加,2008年和2009年,受累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人数有所下滑。但2009年之后旅游人数急剧上升,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预计随着双方来往人数的不断增加,东盟五国与中国之间的个人汇兑项下的人民币发生额也会迅速增加。同时,虽然目前东盟各国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持有量很少,但是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政府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近6000亿元人民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范围的扩大。 四、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数构建与影响因子计量 (一)人民币接受程度指数构建 人民币在某地区的区域化主要体现为人民币在该地区支付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功能的深化和广化,替代其他货币执行区域货币的职能,包括居民货币区域化以及官方货币区域化。为了衡量人民币在某一地区的居民区域化水平,接受程度指数的构建由两类指数构成:第一类指数反映人民币的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职能,具体包括中国与该地区贸易以及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结算的相关指标;第二类指数反映人民币的价值储备功能,由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构成。官方区域化水平,则选取该地区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占比来衡量。 所述指标中,为体现其相应功能,每一个指标的分子分母都进行了不同选择。鉴于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功能是体现在双向交易中,因此贸易指标的分母选取贸易总额数,同时投资指标的分母选取中国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与该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加总。而价值储备功能主要体现为该地区居民对人民币的单方面持有,因此各金融指标的分母选取采用该地区的相应市场总额。由于每一个指数本身都是比重,因此在接受程度指数构建时不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同时由于三种职能在度量接受程度时都同样重要,因此对贸易、投资与金融分别赋予等额权重,即第一类指数赋予三分之二的权重,同时第二类及第三类指数加总后赋予三分之一的权重,进行人民币接受程度指数的编制。对于金融项下的三类指数,则依据该指数所在金融市场的规模赋予权重编制第二类指数。人民币接受程度在0~1之间,越接近1,则接受程度越高。人民币接受程度为1,说明人民币在中国香港完全被接受,反之为0,则完全不被接受(见表1)。 第一类指数反映人民币的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职能,计算结构如下: 第二类指数反映人民币的居民价值储备功能,由金融市场中的不同指标构成,计算结构如下: 第三类指数反映人民币的官方价值储备功能,具体体现为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这一指标,计算结构如下所示: 式中,表示第t期的人民币接受程度指数。如果需要反映人民币接受程度的现实状况,则上述指标需采用同类存量指标。 (二)接受程度影响因子计量 长期内,一国货币的接受程度是由一些基础性因素所决定的。由于有着支付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藏等功能,稳定的货币价值对于作为结算、计价和储备的货币有着重要的意义。货币替代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一国货币的币值稳定程度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水平、通胀水平、真实利率、国际收支状况、汇率水平及升贬值预期有关,同时外国对该国货币的接受程度也与外国通胀率、实际利率以及两地区贸易量、贸易依存度相关。通胀率高的国家发生货币对内贬值,本国货币容易被其他货币取而代之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而实际利率低的国家,其货币价值储藏功能变弱,也容易发生货币替代现象。[15][16]因此,接受程度的影响因子计量选取中国GDP和CPI、真实利率、经常账户余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人民币升贬值预期、中国香港的通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来进行分析,如下页表2所示。 五、实证分析 由于东盟地区关于人民币的数据尚未统计,所以本文只针对中国香港进行实证分析。鉴于目前很多指标都没有进行统计,本文仅选取了中国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额占中国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中国香港CMU债券和票据发行额中人民币债券和票据比重以及中国香港新增外币存款额中人民币存款占比三个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第一个指标反映了人民币在支付手段以及价值尺度功能上被接受的程度,而后两个指标则揭示了人民币在价值储藏功能方面的区域化水平,因此这三个指标可以大体反映人民币在中国香港的接受程度。本文数据均取自CEIC数据库以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除经常账户以及GDP数据外,均采用2010年9月—2012年5月的月度数据。在影响因子分析中,由于经常账户以及GDP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因此需要先利用二次匹配的转换方法将两列数据转换为月度数据,再进行格兰杰分析。 (一)人民币中国香港地区接受程度指数的实证结果 从图8可以看出,自2010年9月以来,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稳步上升,从11.4%上升至2012年5月的35.55%,同时在2011年11月曾升至最高点36.30%。这一点在上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伴随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贸易依存度的稳步增加,人民币贸易接受程度上升十分迅速,自2010年9月的14.47%上升至2012年5月的48.39%,反映了人民币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功能在中国香港的广化和深化。同时金融接受程度一直较低,表现较为平稳,在2011年8月攀至最高点后,9月开始呈现下滑态势,反映出人民币价值储藏功能在中国香港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可以看出,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提高主要是源自于贸易接受程度提升对其的贡献。然而2011年5月以来,受贸易接受程度波动加大的影响,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波动也开始加大。由于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香港贸易总额变化比较平稳,而中国香港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波动开始明显增大,因此呈现出贸易接受程度波动加大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变化。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且贬值预期强烈,导致出口企业短期内不再愿意以人民币结算所致。而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推广至全国,再次推动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香港人民币贸易接受程度虽呈继续波动态势,但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分类别来看,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指数之所以在过去两年内增长3倍多,主要得益于贸易接受程度指数对其的贡献度。贸易接受程度指数增长迅速,则主要受益于政策推动。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在跨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企业享受出口退(免)税优惠;2011年8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力推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程。同时,可以看出由于人民币贬值的影响,贸易接受程度波动也开始加大。这也印证了一国货币对外币值的稳定与一国货币的被接受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金融接受程度方面,人民币并未有太大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债券市场规模,中国香港存款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比微不足道。受益于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与10月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影响,内地企业赴港发债数目显著上升,同时发债规模也显著增加。2011年中国香港CMU人民币债券占比达64.64%,2012年前8个月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仍高达50.56%。然而由于相对存款市场,债券市场规模仅为存款市场的1/30,因此按照两者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后,债券市场人民币接受程度对金融项下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影响将会非常微小。同时,规模庞大的存款市场人民币接受程度仅为8.66%,受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金融项下人民币接受程度相对较低。预计未来提高人民币价值储藏功能在中国香港的接受程度,需要从存款市场人手,提升人民币存款在中国香港存款中的比重会有助于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提高。而人民币存款比重的提高,也需要以人民币币值稳定或稳步升值以及人民币在中国香港支付手段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前提。 此外,由于部分统计数据的不可得性,本文在计算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时,没有使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结算额占比数据以及中国香港信贷总额中人民币信贷比重数据,因此所得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 (二)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影响因子分析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适用于平稳序列,因此下面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由表3的左半部分可以看出,除中国内地经常账户序列、人民币汇率序列以及人民币升贬值预期序列平稳以外,其他序列均不平稳,因此使用Chinaca,Chinaex,expectation的名称重新生成经常账户序列、人民币汇率序列和人民币升贬值预期序列,同时对其他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并分别以Chinacpi、realrate等名称命名,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右半部分所示。对平稳后的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上述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内地通胀水平、经常账户状况、中国内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中国香港通胀水平以及中国香港真实利率是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格兰杰因,这些变量的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数值。同时,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中国内地真实利率水平也会成为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格兰杰因。结果显示中国内地GDP水平、人民币的单边升值以及人民币升贬值预期与人民币接受程度并无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赵然的最新研究结论一致:当一国(或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经济规模变量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在每个阶段都如理论预期般显著;现阶段一国货币的强势不再表现为名义汇率的单边升值,而是表现为一国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在全球贸易市场和金融市场中真实财富的创造能力。[14]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与接受程度间存在同期因果关系而没有跨期因果关系,说明市场对人民币币值变化反应迅速,但币值变化对市场没有长期作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进是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格兰杰因,反之则不成立,反映出政策的确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起到助力作用,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政策方便,可以促进接受程度的提高,同时反向的不成立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的不足导致。 从相关系数情况来看,中国香港经济状况与人民币接受程度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中国内地经济变量,这进一步印证了货币区域化或者国际化是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并非一国政策可以掌控。此外,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看出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指数还会成为中国香港真实利率、中国香港CPI水平以及中国内地CPI水平的格兰杰因,究其原因,是因为货币替代现象的发生会同时影响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效果,这一点与经济学理论也是吻合的。 综上所述,自2010年9月以来,受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选择影响,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不断攀升,2012年5月升至35.55%,2012年5月后由于人民币贬值及贬值预期的影响,波动幅度加大。贸易接受程度对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影响和贡献度要高于金融接受程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债券市场规模,中国香港存款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比微不足道。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宏观经济状况对于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概括来看,中国香港经济状况的影响力要强于中国内地经济状况,这一点与货币区域化或者国际化是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相互印证。中国内地GDP、人民币汇率水平对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并不构成格兰杰因,反映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规模变量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不再显著,一国货币的强势不再表现为名义汇率的单边升值,汇率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已趋微弱。同时中国香港CPI、真实利率、中国内地CPI水平也会受到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反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替代的发生会使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需要对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地区的货币政策加以考虑。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对东盟及中国香港人民币使用情况的分析,提出人民币区域接受程度指数的构建框架,并采用中国香港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影响因子分析,从贸易与金融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的三种职能在中国香港的被接受程度,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自200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以及旅游人数情况均稳步提升,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陆续推出有助于加深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政策,使得东南亚民众及政府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日渐强烈,预计未来人民币在东盟的使用情况会继续改善,东盟地区人民币接受程度会继续提升,但受政策影响短期内波动会较大。 其次,受政策推动的影响,2010年9月至今,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稳步攀升,贸易接受程度迅速上升,且速度快于金融接受程度,2012年5月三个指数的数据分别为35.55%、48.39%以及9.88%,同时2012年5月后人民币接受程度与贸易接受程度呈现波动加大态势。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系列指数的数据反映出入民币支付手段及价值尺度功能在中国香港的接受程度要好于价值储藏功能。金融接受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相对债券市场规模,中国香港存款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同时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比十分微小。预计未来提升人民币存款在中国香港存款中的比重有助于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提高。而人民币存款比重的提高,需要以人民币币值稳定或稳步升值以及人民币在中国香港支付手段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前提。 最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宏观经济变量对于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中国内地通胀水平、经常账户状况、中国内地真实利率水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中国香港通胀水平以及中国香港真实利率均通过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是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格兰杰因。中国内地GDP水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不构成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格兰杰因,体现出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变量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已趋有限;现阶段一国货币的强势不再表现为名义汇率的单边升值。概括来看,中国香港地区经济状况的影响力要强于中国内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力,反映出货币国际化或者区域化是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同时中国香港CPI、真实利率、中国内地CPI水平也会受到中国香港人民币接受程度的反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替代的发生会使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需要对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地区的货币政策加以考虑。标签:香港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跨境人民币业务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人民币跨境结算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人民币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跨境支付论文; 货币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