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尘肺诊断中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邹杰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尘肺诊断中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44例早期尘肺患者,于2015年08月--2017年08月间收治,并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4例,作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均通过CT肺功能成像技术诊断检查肺功能,对比分析两组肺体积、平均CT值。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肺体积,结果发现研究组(3554.16±259.79) 小于常规组(4303.02±322.45) ,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平均CT值水平,结果发现研究组(-711.79±22.32)HU高于常规组(-868.66±25.14)HU,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早期尘肺患者应用CT肺功能成像技术予以诊断检查,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果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CT肺功能成像技术;早期尘肺;应用价值

尘肺是一种以肺部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因为长时间吸入粉尘而引起的。现阶段,临床诊断尘肺,依然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职业、X线胸片作为诊断依据,而X线胸片的诊断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疾病变化高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通过X胸片提示出来[1]。近两年来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多层螺旋CT技术的出现,为早期尘肺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CT检查时间短,能够从原始数据中,通过重建、薄层方式取得较高质量的影响学图像,而后通过处理软件自动区分图像当中的肺组织及其他组织,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提高早期尘肺诊断的有效性[2]。故本次研究特此以我院收治的44例早期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44例健康者予以分析,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44例早期尘肺患者,于2015年08月--2017年08月间收治,并纳入研究组,经高千伏X线诊断;符合我国《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均存在矽尘、煤尘、粉尘接触史。44例早期尘肺患者中,有42例男性研究对象,有2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0-66岁,平均(50.12±2.23)岁,患病时间为2-8个月,平均(3.5±0.9)个月。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4例,作为常规组,有39例男性研究对象,5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37-67岁,平均(50.56±2.41)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CT肺功能成像技术诊断检查肺功能,具体方法如下:全部参与此次研究的尘肺患者和健康者均在检查过程中保持仰卧位,并呈现双手抱头姿势,指导其深呼吸憋气,并在此状态下完成扫描检查。检查参数设置:电流为150mAs,电压为120kV,DFOV视场值设置为36cm,机架旋转一周时间设置为0.8s,矩阵范围设置为512×512,螺距参数设置为1.375:1,层厚重建厚度设置为1.25mm,重建距离设置为1.25。通过标准算法实施重建。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肺体积、平均CT值,以此来分析CT肺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尘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率(%)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比较组间差异; 为计量资料,用t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肺体积,结果发现研究组小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平均CT值水平,结果发现研究组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肺体积、平均CT值水平( )

3.讨论

经过CT肺功能成像技术检查,常规组的CT提示膈肌表面、脏层胸膜、肺尖较为平滑,并未观察到瘢痕现象[3]。而CT肺功能成像技术检查早期尘肺患者,提示肺间质纤维化,因为纤维化牵拉邻近的胸膜,故而脏层胸膜表面存在条索状、小点状等疤痕样变化。是因为肺泡壁被纤维状粉尘穿透,进而直达脏层胸膜并遭受到粉尘刺激,最终引起纤维化病变[4]。早期尘肺患者的脏层胸膜经过CT观察,可发现牵拉改变,即条索状、小点状等变化,其中小点状疤痕样变化主要在两上肺近后胸壁位置以及肺尖位置进行分布,并未对全肺造成累及[5]。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早期尘肺患者的肺体积(3554.16±259.79) ,比健康者的肺体积(4303.02±322.45) 更小,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CT肺功能成像技术,测定、分析、统计CT图像,从量化的立场,对早期尘肺患者、健康者的肺实质密度的差异,观测早期尘肺损伤的实际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早期尘肺患者的平均CT值水平(-711.79±22.32)HU明显高于健康者(-868.66±25.14)HU,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是因为纤维组织增生,破坏了毛细血管、肺组织而引起瘢痕,表明早期尘肺患者已经存在肺间质纤维化症状,符合早期尘肺纤维化病理变化[6]。

总之,早期尘肺诊断中CT肺功能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对肺组织纤维化及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可靠,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新. 急进型“越期式”尘肺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2):1542-1543.

[2]阮丽萍. 尘肺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J]. 中国疗养医学,2016,25(10):1119-1120.

[3]李鹏. X线和CT针对早期尘肺病的诊断效果评估[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9):5857-5858.

[4]王新江. 早期尘肺患者影像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1):48.

[5]张翠萍. 尘肺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和病理基础分析[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04):269-270.

[6]王俊. 早期尘肺患者影像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2):117-118

论文作者:邹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4

标签:;  ;  ;  ;  ;  ;  ;  ;  

早期尘肺诊断中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邹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