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浅析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论文

基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浅析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论文

基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浅析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

朱 珂 (厦门大学 361005)

摘要: 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现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本文以近期较火的偶像养成类综艺为例,结合该类综艺的特征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标准性、意识形态逻辑和商业性等特点,对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和偶像文化进行批判性分析。

关键词: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偶像养成类综艺;明星;粉丝

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内容

在阿多诺等人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论这一概念。文化工业论的概念可简述为:在资本主义下,大众文化被“刻意地结合其受众”创造出来,拥有商品化等特点。1这种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世俗气息,是以消费为最终目标的。

(一)文化工业的基本内涵

1.静态概念

利用现代科技工具,通过规模化、机械复制等手段生产得到的,处于高雅文化对立面的,以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畅销书等大众传媒为传播媒介的具有消费性等特点的文化形态或曰文化产品。

2.动态概念

九娘年轻貌美,又多才多艺,自然不乏求爱之人,其中有个绰号“百里香”的最为殷切。此人本名田桂贤,因在家里排行老五,人称田五哥,乃蕲州东长街“百里香肠铺”掌柜,年过三十仍是单身。百里香白天打点店铺生意,晚上去闹春楼听九娘弹唱,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久而久之听唱入迷,便拜琵琶仙为师,极尽模仿之事,竟也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常登台与琵琶仙唱和,大受票友喝彩,一时传为佳话。琵琶仙每遇坏人袭扰,田氏莫不倾力相救。

2.意识形态逻辑(操纵和欺骗性)

文化工业(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和维护社会“思想的同一性”上。文化工业对于大众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商业化的娱乐与认同来实现的。娱乐制造了一种幸福感,压制了人们的反思。通过制造娱乐效果,给消费者提供充分的暂时快感,最终能够有效的防止人们思考任何替代当前社会现状的方案。文化工业不仅是在制造文化产品,在制造文化产品被动的消费者,更是在制造一种大众娱乐和大众认同的意识形态。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热潮,这是一种以舞蹈、演唱等才艺为内容,以大型舞台为展示平台,以比赛为选拔方式,以打造新星偶像为目标,以练习生机制为栽培模式的选秀节目。节目录制前,节目组对前来参赛的大批年轻人进行筛选,最终留下相应数量的优秀选手成为参赛选手,这些参赛选手在若干明星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连续录制十几期的竞赛节目,在节目中展现自身才艺,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来见证这些参赛选手的成长,并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这些选手的最终排名,那些排名在出道位的选手最后将成团出道。

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民族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一些学者的阐述和发挥,通过媒体传播等途径广泛影响着我国各个群体。”[6]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甚至不知所措,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也增加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弱化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

将提取的100%转基因标品DNA溶液(50 ng/μL)用去离子水进行五倍梯度稀释,得到 50 ng/μL、10 ng/μL、2 ng/μL、0.4 ng/μL、0.08 ng/μL、0.016 ng/μL、0.0032 ng/μL共7个浓度梯度的转基因DNA溶液。各取2.5 μL为模板,分别进行RT-PCR反应和ddPCR反应,检测CaMV35S、NOS、Lectin基因。

(3)把未经检验的事物全都排除在外,以维持系统的原样,保证不合时宜的事物不会出现。注重你的创作能否工业化、产业化、批量化、流程化,能否在工业流程中生存,否则就是一个个体化行为,这在一个资本化的背景下,无法生存。

(二)本质特征

1.标准性

文化工业以一种技术逻辑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并使技术(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的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扩散的、标准化、机械复制的技术,使得文化产品得以大批制造、大规模复制,这种生产模式正是导致文化工业变得类型化(如类型化电影等)、产品伪格与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同时,失去了对审美法则的考虑,禁锢了人们的思维,造成了民众的生存困境,使人“物化”或“异化”,使人性逐渐丧失。

(1)文化工业作为文化产品的制造与消费产业,其背后始终蕴含着一种极其深厚且宏大的意识形态力量,长久以来,人们的自觉意识一直都被这种力量禁锢着,并且,他们的主体性也长时间处于被操控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工业实现了反启蒙的效果。

3.商业性

(2)文化给一切事物贴上了共同的标签。表面上,当代技术掌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事实上,这是社会统治对人的一种束缚,更确切地说,它是权力所有者对他人的约束。

对于该病严重爆发的区域,及时组织协调烤房,指导烟农适时抢烤有价值烟叶,因地制宜推进专业化烘烤服务,加强烘烤技术指导,减少烘烤损失。

在整个文化工业的生产和消费系统中,是资本、商业和市场逻辑,而不是审美逻辑其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工业的机制和机构是整个市场经济机制的一部分,文化工业被最强大的工业部门控制,资本就是主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优先和取代了对艺术性个性的表现和风格的探索。艺术家独特的风格慢慢地消失了,艺术作品也丧失了其原有的艺术气息,人们也逐渐失去了对艺术作品品质的基本判断力。虽然人生产出了商品,但是人却被商品所掌控着。

②底栖动物恢复效果。当水体连通或水质改善后,底栖动物相应产生的变化相对及时且明显。统计了6条小流域所有调查点工程前后底栖动物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发现各点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总和有了显著增加(工程前共41种,工程后共125种),生物多样性也有大幅度提高。

二、偶像养成类综艺概述

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了解国家历史,增加对本国文化和遗产的认识,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建立其对身份、社会和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了解国外的文化,开拓视野,可以增强学生知识获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对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负面影响的探讨

(一)批量化、雷同的节目产出

自第一档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播出以来,就受到了大批投资者的青睐,也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涌入该市场,创作出了从类型、赛制、节目模式、环节,甚至到剪辑手法、明星人设、后期效果都雷同的一系列节目。许多文化生产者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圈民众的钱,也就不再乐意去关注文化产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而是一味的复制已经获得大众认可的,已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模式,造成大众文化标准化和大众产品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购买韩国综艺《produce101》版权开始,这一套的体系就没变过,完全是照搬过来,连选手们所穿的衣服到主题曲都大同小异。再到今年的《创造营2019》,时过1年半,从导师组和制作人设定,选拔、培训、演出环节、排位淘汰都没有突破这个框架,依旧是标准化流水线上产出的偶像养成综艺节目,令大众审美疲劳。

(二)偶像=商品

在如此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偶像,难免会被打上“商品”标签。在如今一抓一大把的偶像养成节目中,偶像的意义不再是传统含义上的“英雄”,不是在某些领域为人类、为社会进步作出伟大贡献的时代巨人,取而代之的,是被娱乐媒体赋予了能够迎合观众娱乐心理、可以激起大众广泛讨论的娱乐形象。一方面,“偶像”真实的品格、文化素养等象征着个人特点的信息被媒体所弱化;另一方面,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叙事方式,包括影片、综艺、舞台剧等赋予偶像一种新的形象,当这些经过多重“加工处理”后的偶像进入大众视野时,他们早已成为了一个经媒体精心打造过的商品,他们“肩负”着满足大众的娱乐任务,却并没有发挥展现精神崇拜的作用。另外,这些“偶像”的衣着时尚、出境形象、甚至性格人设,背后大多有所属的经纪公司的安排和操纵,他们的制造实质是由受众来决定的,根据受众需要和心理所打造出来的符合他们喜好和口味的“商品”。

(三)粉丝的娱乐狂欢

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粉丝群体深陷于送偶像出道的新鲜感中,形成了当今消费社会的群体大狂欢。在阿多诺看来,是一种享乐,一种逃避,不是在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娱乐综艺作为人们日常休闲或者排解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观众通过看到屏幕上的帅哥美女克服重重困难,在汗水和泪水夹杂中成功出道,获得自己心里的成就感,排解生活压力。许多粉丝现实生活中的缺失,都依托虚幻世界进行完善,而越往后甚至出现宁愿沉迷在虚拟,也不愿投入到现实世界的身份置换。粉丝们在虚拟的网络中聚集相识,形成了规模不一的粉丝群体,对于个体来说,融入到数目庞大的粉丝群体中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内心的孤独无助感,与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朋友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增强他们对彼此的信赖与认同感,并且也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粉丝在个人社交账号上表达对偶像的热爱与推崇,在粉丝群体内或群体外进行交流与互动,对某些言论进行批判、咒骂,从而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颠覆了一些个体发表的初始言论,形成了尤为独特的亚文化。

(四)错误的“成长”理念

偶像养成类文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大量广泛的传播,打开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每天看到的都是这些节目宣传的偶像,很难不给人营造一种“我们现在推崇的就是这种文化”,进而鼓动了一种所谓“要成为明星”的态势,引导“学习唱歌跳舞最重要,不用学习文化知识,就可以获得名气、威望和金钱,青少年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偶像,想要成为有流量的明星,而不是认真钻研的科学家或是兢兢业业的工程师”“不需要努力,长得好看就可以”这种错误的思想理念。另外,大众审美也变成了不喜欢有着自然美、阳刚气的男生,而是需要每天出门前要精致打扮,过分注重外表,颜值决定一切的偏向。中国这些正值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在支撑着这些“偶像养成”类节目,而这些节目所引导的不正确的“成长”“成才”理念,不能给青少年带来积极正面的引导,腐蚀着青少年的心志。

注释:

1.马小涵.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浅析短视频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8: 75.

参考文献:

[1]马小涵.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浅析短视频对受众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8(15).

[2]李晨.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 南方电视学,2017(03).

[3]章超萍. 从媒介批评视角看“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 东南传播,2018(07).

[4]毕天峰. 创造偶像:文化工业与粉丝狂欢——以《创造 101》为例[J]. 新闻传播,2019(01).

[5]马宏宇,蔡弘杨. 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当代价值[J]. 世纪桥,2018(08).

[6]孟勐.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冯小刚贺岁片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03).

标签:;  ;  ;  ;  ;  

基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浅析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