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精神病患者对其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80例阴性症状表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予以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社会功能与阴性症状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社会技能得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阴性症状各项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结论:对于阴性症状精神病患者予以认知行为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精神病;阴性症状;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临床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复发率[1]。精神分裂症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当前对于该病虽抗精神病药物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仍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临床疗效一般。近来,有研究提示,在治疗过程结合认知行为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阴性症状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研究以探究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精神病患者对其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80例阴性症状表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患者均符合CCMD-3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纳入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52.4±12.5)岁,患者病程2~24年,平均病程(10.6±4.8)年,患者诊断类型包括偏执型24例、未定型13例以及分裂样精神病3例;对照组纳入男性患者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52.6±12.3)岁,患者病程3~24年,平均病程(10.1±5.2)年,患者诊断类型包括偏执型23例、未定型12例以及分裂样精神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即进行健康宣教、按时服药以及病情监测;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予以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均予以制订作息制度及详细护理计划,并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的实施目的与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护理过程。该模式包括两部分护理内容:(1)认知护理。指导患者对其自身症状进行正确认识,为其讲解关于精神疾病病态表现、阴性症状、不良反应、疾病病程、结局以及复发情况等疾病基础知识,教导患者正确预防与康复,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护理人员认真对待患者主诉,并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观点、行为与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正确地对待生活不良事件。同时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在病情康复过程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协助患者改善其负性情绪、克服其内心障碍,指导患者以正确方法、正确态度渡过危机,并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与新生活方式。(2)行为护理。着重指导并训练患者掌握节律性的日常生活。通过为患者制订作息制度让其定时起床、洗漱、整理床单、保持病室内卫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干预活动以及积极参与工娱疗活动等,护理人员需每日督促并检查患者的生活戒律,可采取正强化方法促进患者掌握生活技能;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将复杂的社交技能细分为若干个单元,分别对患者进行社交、会谈、决断以及集体生活技能的指导训练,教会患者掌握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并通过心理剧活动让患者学会并掌握社交技能及掌握社交过程的应对技能。持续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经干预后3个月观察并评价患者的阴性症状情况以及社会功能情况。其中,对阴性症状评价应用精神病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定,量表内容包括:情感淡漠、意志贫乏、思维贫乏、兴趣社交贫乏及注意障碍等维度,评分分0~5级,评分越高程度越重。社会功能应用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定,量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性与交往情况以及社会能力3个方向,以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SANS与SSPI评分均以均值±标准差描述数据,对比行t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社会能力得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阴性症状各项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见表1。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往往受到阴性症状的影响。对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一类精神病临床常表现为缺乏感染、缺乏使动性、社交退缩及礼仪丧失[2]。虽予以此类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此类患者的病程长,加上长期住院生活影响,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其异常行为表现,使此类患者在回归社会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3]。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对患者精神的干扰主要包括患者对于事件的认知、判断与评价看法。通过对患者的认知缺陷进行改变与矫正,就能使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好转。研究通过对不同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分析显示,予以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干预的观察组经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社会技能得分相比常规干预的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阴性症状各项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研究提示,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在精神病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阴性症状精神病患者予以认知行为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邹晓君, 余黎波. 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8):1814-1815.
[2] 李红梅. 激励模式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 20(6):64-66.
[3] 李秋军. 护理干预对86例精神病患者阴性症状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23):2849-2850.
论文作者:陈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患者论文; 阴性论文; 症状论文; 社会论文; 模式论文; 认知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