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差的变化及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变化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内论文,银行信贷论文,利差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变化及利率浮动走势

(一)商业银行净利差变化及贷款利率总体情况

从境内14家上市商业银行近5年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以NIM来衡量)总体处于上行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4%上升至2007年末的2.89%,这其中最为显著的上行区间为2007年。该年度,境内主要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点,较上年增加35个基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水平也持续改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2005年9月份的6.14%上升至2008年6月的8.47%。特别是近3年来,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大多数季度均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近3年来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平均值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平均值约42个基点。

商业银行净利差及贷款收益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多次上调,如2007年央行先后6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并在这一进程中多次采取不对称加息的方式。二是央行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控制使得信贷资金供求失衡。2008年三季度之前,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指引下,信贷资金一度紧缺,商业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提高。三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逐渐优化,中小企业客户占比提高。由于利率体制允许商业银行在贷款基准利率下限之上自由浮动,因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一般高于基准利率。四是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中长期贷款在贷款结构中占比逐渐上升。截至2007年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为50.26%,已占据信贷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情况

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浮动利率贷款占比呈现快速上行态势,从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末,商业银行1年期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从5.97%快速上升至24.82%,相应的,商业银行1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从94.03%下降为75.18%。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上升,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亦从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贷款议价能力的提升。同时,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也保持高位。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末,商业银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45.58%、基准利率贷款占比为32.81%、下浮10%以内贷款占比为21.6%。利率上浮贷款中,上浮30%以内、上浮30%~50%之间、上浮50%~100%之间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4.24%、6.13%和7.66%。需要指出的是,执行基准利率及下浮利率的贷款除个人按揭贷款之外,多数为对大中型优质企业的贷款。

(三)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的变化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利息支出是商业银行利息支出的主要部分。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总体呈现定期化且中长期化的趋势,同时基准存款利率在2008年三季度以前持续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存款平均利率亦呈逐渐上升态势。但相对于贷款而言,除大额协议存款利率及同业存款利率可由双方协商定价之外,储蓄存款利率按照央行规定不可以高于基准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如果某家商业银行下调储蓄存款利率,则势必会发生储蓄存款客户大量流失的现象。由于储蓄存款在存款总额中占比最高,在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对储蓄存款利率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从而体现为储蓄存款利率的刚性运行。在存款构成中,相对于储蓄存款,同业存款的利率定价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对这部分资金的激烈竞争使得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议价能力更弱。如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商业银行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平均值为1.48%,而同期活期储蓄存款利率最高值0.81%,最低值为0.72%。

二、影响境内信贷利差变化的因素:宏观视角

(一)经济周期性波动:GDP增长率和货币政策

从1997年以来的经济周期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基准利率走势与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见图1),基准存贷利差和经济增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再逐步放缓的态势。在宏观经济的上行期,如2003~2007年,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普遍乐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良好,因此对贷款的需求旺盛,信贷利差处于上行周期。特别是2007~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门槛提高,信贷紧缩使得企业资金头寸紧张,商业银行贷款上浮比例和上浮水平明显提高,而负债成本则相对较为刚性,商业银行利差明显上行。特别是在存差持续增加、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和贷款收益率持续上升,亦说明对信贷额度进行总量调控的政策对信贷利差产生了直接影响。

图1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利率变化

注:由于基准利率变化时点与GDP数据公布日期不一致,因此选用与利率变化时期最接近的GDP季度增长率。

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将从两个渠道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利差。一是经济下行使得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减弱,贷款收益率提高的难度加大,且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将降低商业银行的拨备后收益率;二是经济下行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将进入降息通道,银行利差将会逐步回落。但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由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基本保持同幅变化,因此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弱,而在市场化程度较弱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如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强,这与现阶段利率管制等因素有关(钟伟等,2006)。

(二)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和境内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国际化,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化已经通过“传递”效应对境内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制定产生影响。

首先,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在浮动汇率体制下,由于套利的存在,利率的变化将引发远期汇率的变化。因此,境内外利率的差异将使得汇率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汇率水平。而汇率和利率的联动使得其对利差的影响路径更为复杂。其次,从汇率和利率变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看,汇率和利率作为境外和境内资产价格的直接体现,从外生变量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形成全面影响。一是汇率和利率变化将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利差制定;二是境内外资银行通过利差等竞争手段对境内中资银行的利差制定形成影响;三是由于跨国公司以及部分中资公司筹资结构的国际化,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化将影响其融资需求和融资工具的选择,进而影响境内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四是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变化将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形成间接影响,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利差变化。

(三)债券市场的“脱媒效应”和“比价效应”

近年来,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市场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非金融性债券市场已经形成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产品系列,包括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从2005年5月26日至2008年11月26日,上述产品累计发行金额已达到20350亿元。这对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业务已形成日益明显的“脱媒效应”,债券市场融资利率通过“比价效应”对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形成日渐显著的制约。以债券市场创新产品中期票据为例,自2008年4月22日至2008年11月26日,境内发行的中期票据共29只,累计金额为1 205亿元,发行主体均为中央企业。其中,从4月22日至6月20日发行的20只3年期中期票据的发行利率均为5.3%,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56%,即便按照下浮10%的基准利率下限6.8%来比较,中期票据利率也大幅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而10月份和11月份发行的3只3年期中期票据的利率分别为4.02%、3.9%和3.85%,分别比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低3%、3.1%和2.9%,即便考虑到发行费用也较同期贷款利率低很多。

因此,尽管现阶段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利率定价仍然参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但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信贷利差制定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制约。

(四)基准利率多元化和利率“双轨制”运行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市场中,能够充当基准利率的利率指标体系表现为多元化的特点,彼此之间具有鲜明差异,包括已经完全市场化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及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央行再贴现利率以及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央行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等(赵新杰,2008)。现阶段这些利率指标均未成为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而仅是基准利率的“替代品”或者说“早期阶段”。从实践中看,这使得银行间市场金融产品缺乏有效的定价基准,不能快速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所体现出来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制定。

与此相关联,利率市场化仍处于“双轨制”运行的格局。一方面,债券市场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另一方面信贷市场利率仍然受到了相对严格的管制,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较弱。设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规定虽然为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保持了一个平稳的利差,但是却不能反映市场资金的真实供需情况。一个例证是,由于存贷款利率的刚性,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债券市场利率曾经在2005年一度出现“倒挂”,这对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定价、利率风险管理和资金营运收益形成了较大影响。

(五)融资结构、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和议价能力变化

尽管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融资始终是融资体系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从2003年至今,我国非金融部门融资结构逐渐优化,股票和企业债融资占融资总额比重明显上升。企业债融资占比从2003年6月末的0.6%上升到2008年9月末的6.1%,股票融资占比从2003年6月末的1.6%逐渐上升到2008年9月末的6.7%。同期贷款融资占比从2003年6月末的89.5%下降到2008年9月末的85.8%。

融资结构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有所下降,也增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时,由于民间融资体系的蓬勃发展、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改善,企业自筹资金能力也迅速提高。截至2007年末,境内已经成立了73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200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速始终高于国内贷款增速,银行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占比有所下降(见图2)。

图2 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

(六)信贷市场结构与信贷竞争

根据市场结构理论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影响市场行为(Conduct),进而影响市场绩效(Performance)(白当伟,2007)。将该范式应用于银行业可以得出:银行业信贷市场结构将影响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利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始终处于深化进程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拓展。银监会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境内共成立了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4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8 348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3家,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4家,汽车金融公司9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29家。其中,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末,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了242个代表处,另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了117家分行。总体来看,我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拥有法人机构8877家,营业网点接近19万个,从业人员接近270万人。

市场结构的深化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不同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利差等手段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当然,由于境内银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以及存贷款利率管制情况的存在,银行业信贷市场竞争并未处于充分竞争的格局,因此贷款利率尚未在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底线附近达到平衡,信贷利差仍有下行空间。

三、影响境内信贷利差变化的因素:基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微观视角

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是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决定的外生变量,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变化在服从总体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差别可归结为不同商业银行的定价模式、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策略和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一)决定信贷利差的不同模式

商业银行在信贷利差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基本的模型,其共同逻辑是贷款利率应在覆盖资金成本、信用风险成本和其他财务费用成本的基础上,取得一个合适的预期收益率,这一预期收益率实际上就是信贷利差。但信贷利差制定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成本加成、价格先导及客户利润分析等多种模式。因此,尽管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逻辑基本一致,但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定价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信贷利差存在差别。即便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由于决定信贷利差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基准利率和企业信用情况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也会根据客观情况对信贷利差决定模型进行调整,这亦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利差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经营规模与竞争战略

境内商业银行由于发展阶段和经营规模不同,其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也有所不同。对于已经实现全国范围经营、经营规模和客户队伍基本稳定的大型银行来讲,其发展目标已经瞄准综合化和国际化的领先银行,因此其信贷利差制定除仍注重市场份额之外,更注重战略利益以及风险收益的平衡。而对于仍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发展战略可能更注重扩张,因此在信贷利差的制定中更多地考虑市场份额因素。

(三)资产负债结构与期限结构

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利差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从已经上市的部分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走势看,相对而言,贷存比高的银行的净利差也较高。以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两家股份制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末,其人民币存贷比分别为71.21%和74.62%,高于同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比。其原因在于贷款收益水平一般高于非信贷资产收益率,因此投放于信贷市场的资源数量与信贷利差成正比。当然,信贷资产占比过高也增加了商业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在负债结构中,大型商业银行具有网点优势和规模优势,获取资金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净利息收益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同时,在存款利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由于中长期贷款收益率一般要高于短期贷款收益率且收益较为稳定,因此部分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具有中长期化倾向,贷款收益率相应上升。

(四)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

近年来,大型优质客户通过直接融资手段进行市场化融资的能力增强,在信贷市场的议价能力亦不断提高。在议价时,大型客户往往参照直接融资成本来向商业银行议价,并往往在利率条款上附加较为苛刻的要求。而受同业竞争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对重点客户和大型优质客户一般都执行下浮利率政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中的大型客户占比高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往往低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对大型优质客户的信贷利差相对较低,但为了稳定存贷款规模,保障经营基础,商业银行一般仍然将大客户作为重要目标客户。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占比高的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利率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原因主要在于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是公司贷款业务中议价能力较弱的群体,中小企业自身缺少与银行议价的筹码,同时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也不如优质信贷市场激烈。

四、境内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竞争和信贷利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在筹资成本相对刚性、负债管理较为被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利差手段进行信贷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但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竞争和信贷利差管理方面仍较为粗放,自身存在着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利差与市场份额的双重竞争目标使得商业银行缺乏短期和中长期战略上的有效平衡

境内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竞争上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在保证信贷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定价水平,增大信贷利差收益;二是通过竞争客户来增加信贷市场份额。现阶段,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商业银行竞争客户的主要手段为降低信贷利差,降低信贷利差则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反之则降低市场份额占比。

信贷利差制定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策略以及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商业银行在短期和中长期战略上的平衡。如果商业银行更关注市场占比目标,则可以在短期内牺牲一定比例的利差,借以实现长期收益。但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而且在某些区域,为了争夺相对有限的客户资源,部分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大幅降低信贷利差的恶性价格竞争方式以提高市场份额,这将使得银行业市场环境趋于恶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二)缺乏较为精确的信贷利差制定模型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各自的贷款利率浮动依据和具体定价方法,对信贷利差和公司贷款利率浮动进行控制。但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利差和公司客户贷款利率浮动标准的限定大多数属于经验性的判断,缺乏较为精确的模型支持。如某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2007年曾出台规定,流动资金贷款及项目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低于20%,房地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低于30%,小企业贷款上浮幅度不低于30%~40%。同时,囿于各种因素,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信贷利差制定过程中,缺乏对存款成本、信用风险成本、净息差和贷款综合贡献度的考量。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内部信用评级来作为信贷利差定价的依据,试图对信贷利差制定的过程进行量化。内部信用评级本身基于被评价企业的历史数据和经验,但现阶段信贷利差定价所需要的时间序列数据这一基础性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商业银行缺乏对企业违约率等相关数据的长期积累。因此,通过信用评级进行信贷利差制定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三)缺乏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化价格竞争策略

由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的差别化,不同区域的信贷资源和利率水平也千差万别。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源相对丰富,特别是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因此贷款利率浮动水平一般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这些经济区域,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很高,其竞争十分激烈。尽管中西部地区的信贷资源和商业银行竞争程度均较低,但优质信贷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中西部商业银行对于优质项目的竞争也较为激烈。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贷款下浮比例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总体看,目前商业银行尚普遍缺乏针对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别化价格策略,未能发挥差别化价格的导向作用。

(四)“息改费”现象较为明显

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把发展中间业务当作业务转型的新增长点,但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在与贷款客户议价时通过让渡一部分贷款利差收入以换取财务顾问费、信息咨询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即所谓的“息改费”现象。因此,这部分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实质上是信贷利差收入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事实上应将这部分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还原”以评价商业银行利差的变化。“息改费”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商业银行定价策略的统一性和对商业银行基层行的考核机制,并使得对客户的价格营销策略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五)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缺乏统一基准和灵活性

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商业银行管理信贷利差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境内商业银行一般借助客户贡献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测算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指导资金定价。但对不同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制定缺乏统一的基准。如对贷款业务的集中和配置价格主要参考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对票据融资等业务的集中和配置价格以Shibor等市场利率为基准。多重基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导向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利差走势预测及对商业银行改善信贷利差管理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利差走势预测

未来3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增长回落期,且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速度将加快,因此预计利率走势总体上仍将处于下行阶段,金融机构存贷利差将继续收窄。

——短期内信贷利差的波动性增强。从短期角度看,商业银行信贷利差面临以下不确定因素,这将使得商业银行信贷利差波动性增强并出现收缩可能。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将降低企业信贷需求。二是央行再度下调利率的可能性将继续降低信贷利差。由于预期进一步降息,储蓄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的势头还在上升,这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金成本,在贷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净利差将继续收窄。三是下一阶段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需要商业银行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这将有可能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实际利差。

——信贷利差在中长期将出现持续收窄趋势。从中长期看,商业银行利差有可能继续收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民间金融准入门槛的降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力度增强,境内信贷市场竞争程度将持续增加。在信贷客户同质化和金融创新易于复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要价将趋于其成本底线。二是未来3年直接融资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将会迅速发展,这将对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形成“替代效应”,并通过“比价效应”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向同期限直接融资利率靠拢。

(二)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利差管理的建议

从中长期看,利差收入将始终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差水平事关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且下一阶段利差继续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继续改善对信贷利差和利率定价的管理,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有效区分客户综合贡献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信贷议价能力。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应以利差作为议价的重要手段,以加强产品创新、完善对客户的综合服务作为议价的根本支撑和重要保障。

——构建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净利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一个衡量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绝对评判因素。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存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利差的变化趋势更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而且利差相关指标侧重于分析生息资产的收益率水平,并没有考虑生息资产的相关拨备和减值准备等情况,亦未考虑非利息收入等因素,因此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评价能力弱于ROA、ROE和RAROC。基于此,商业银行应构建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利差、ROA、ROE、RAROC、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来评判本行及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

——继续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近年来多数时期商业银行贷款收益率水平高于贷款基准利率,部分归功于商业银行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特别是增加优质中小企业业务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脱媒的加快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的贡献度将继续降低。为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采取“大浪淘金、区别对待”的策略,大胆扶持有前景但由于经济周期下行而暂时出现一定困难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有效的担保和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来控制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改造风险管理工具,研发特色融资产品,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构建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模型以及利率定价模型,增强利率定价的精确性,并适当调整定价的灵活性,增加基层行在利差决定方面的权限。商业银行应继续重视对宏观经济、利率和资本市场走势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在利率定价过程中应加强对行业和区域经济走势的研究,研究不同行业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为不同行业利率定价提供依据。此外,在构建更为精确灵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适当调整定价的灵活性,增加更贴近市场的基层行在利差决定方面的权限,以提高利差定价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加强公司业务与投行、中间业务的配合,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推进,银行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而不仅仅是通过降低利差进行价格竞争。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公司业务与投行、中间业务的配合,为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和产品,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就信贷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应以信贷产品为基础,开展公司金融产品组合营销,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对客户进行综合化的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和客户综合贡献度。

——建立市场化的融资制度,改善负债管理水平。传统的负债格局下,资金的数量和期限均不为商业银行所掌握,商业银行对存款形式的负债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中长期化倾向的逐渐形成,资产负债“错配”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所面对的棘手问题。但从负债管理的趋势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正在从消极被动地吸收存款转向积极主动地、根据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去主动负债。应重点考虑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筹资,不仅可以根据资产运用的性质发行相应期限的债券,也可以利用债券市场的低利率时期选择合适时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降低筹资成本。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差的变化及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