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中医院外科 江苏扬州 225200)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发作期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患者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28例,行常规开腹手术;研究组2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有较好临床效果,有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发作期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
如今,人们饮食结构呈现出高热量、高脂肪的发展趋势,随之,胆囊炎急性发作几率也有所增加,该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疼痛感,若未能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很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并给患者带来极大生命威胁[1]。因此,为了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56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展开了对比研究,详细报告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都享有知情权,是自愿接受调查研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发热症状。经随机分组后,常规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7±5.6)岁,平均病程(3.7±1.6)天;研究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3±4.2)岁,平均病程(3.6±1.8)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症、性别和年龄等),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开腹手术
该方法用于28例常规组患者。引导、帮助患者选择舒适仰卧位,并为患者行硬膜外麻醉,然后在其右侧腹直肌做一切口(切口长度约10厘米),仔细观察其腹腔,经顺切法切除胆囊后,用替硝唑液将腹腔清理干净,安置好引流管,并将切口缝合。
1.2.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该方法用于28例研究组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患者选取头高脚底体位,身体向左倾斜约10度,并行常规四孔法,在患者脐部做一切口(切口长度约10厘米),以人工建立气腹,确保腹压为13~14mmHg[2],并穿刺胆囊底部,抽吸其中胆汁,达到减压目的,待胆囊三角暴露在外,将胆囊切除。其间,如果患者胆囊粘连情况严重,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为其转为常规开腹手术。待手术完成后,将患者腹腔冲洗干净,并确保引流管安置妥当,缝合好切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进行记录,并比较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好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若P<0.05,那么表示研究组与常规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则说明研究组与常规组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治疗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7.3±2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8.7±24.5)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15.3±3.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4.2±0.6)天,均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s)
2.1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没有患者中转开腹,术后发现1例患者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常规组1例出现肠麻痹,2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两组患者并发症数据对比,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急腹症,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发病原因多为胆囊管阻塞或细菌长期侵袭使胆囊受刺激出现水肿现象,患者常常伴随恶心、发热、呕吐和右上腹绞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严重地可能会导致胆囊化脓,甚至引发穿孔,危及患者生命[3]。当前,临床上多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其中前者属于微创手术,效果确切,并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4];后者治疗效果也较满意,但是缺乏针对性,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伤口愈合时间较长。
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56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了分析,对比发现,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来看,研究组的情况良好,且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统计学意义;同时,就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说,研究组主要表现为切口感染,常规组主要表现为肠麻痹、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且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约比研究组高14%,两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效果明显,可行性强,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磊,刘绥杰,梁鲁,姚碧辉,黄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5(08):26-28+31.
[2]冯建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8):102-103.
[3]张金龙,王川,王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6):14-15.
[4]孙泳涛,徐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111.
论文作者:崔伟伟, 龚宝牛,徐王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患者论文; 胆囊论文; 胆囊炎论文; 切口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