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杨展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杨展

肇庆市房屋测绘所 广东肇庆 526040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质量管理则是其中关键和保证。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也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由于建筑企业良莠不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出,给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角度进行探讨,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最后才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管理;管理措施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1.1使用性

所谓使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能够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具体包括: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耐酸、耐腐蚀等化学性能;地基基础牢固程度、结构的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结构性能;民用住宅要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工业厂房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等使用功能。

1.2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程度。一般地,工程的结构安全度、抗震、防火、耐火、防腐能力以及抗核污染、抗爆炸波等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安全性的重要标志。在工程交付使用后,必须保证人身财产安全,必须保工程整体免遭工程结构破坏的伤害。

1.3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建筑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表现为设计成本、施工成本、使用成本三者之和。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判断工程是否符合经济性要求,努力提高建筑工程的价值。

1.4耐久性

所谓耐久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工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使用年限。因为建筑物本身结构类型不同,施工方法不同,质量要求不同,使用性能不同等,目前国家对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周期还缺乏统一的规定。在建筑工程合理使用寿命周期内,建筑工程应该具有正常的使用功能。

1.5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就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功能的能力。一般地,工程不仅要求在竣工验收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在一定的使用期内要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保证具有使用价值。例如,防洪、抗震、防水隔热等措施,都属于可靠性的质量范畴。通过增强可靠性,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6环境适应性

从长远来看,建筑工程应该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相协调以及与周围己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与环境的协调,不仅能够更高地保证工程质量,还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效用。

从总体上来看,建筑工程的这6个质量特点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是建筑工程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生产出优良的建筑产品。

2、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总结如下的几点。

2.1工程建设体制仍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

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导致许多工程的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站来自同一系统,隶属于共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管理格局基本上是一种内部的监督体系,很难实行严格的、公正的监督,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2.2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3企业经营环境

2.3.1政策因素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要求企业的是产量和速度,质量往往不是重要的考虑对象。长期以来,养成了企业只重产值速度,不重质量效益的习惯。这样企业自身对工艺改进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资缺乏主动。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建筑企业面对机具设备更新不及时、施工工艺落后、技术工人短缺、闲杂人员多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很难选择质量效益这条路子。

2.3.2主管部门行政干预不当

当前,建筑企业的主管部门将其对下属企业的干部任免权作为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对其人事权使用过滥,根据短期业绩来评价、调整企业主要领导班子,致使一些困难企业领导更换过于频繁,引发和助长了企业的短期的行为。

2.4企业质量环境

质量文化环境、质量市场环境、质量认知环境和质量群众基础是构成企业质量环境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质量行为和质量效益。然而当前存在质量意识淡薄、质量认知不足和缺乏群众基础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着质量环境的改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1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操作工人是每一工序、分项、分工程的直接完成者,技术、质量检查人员是建筑质量的关键,企业领导是质量

目标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综合作用发挥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产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上,而是放在拉关系、请客送礼上面。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目前,建筑企业的主要施工人员来自农民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学习培训不及时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操作工人素质与业务能力较低。

2.4.2工程质量管理低效

质量管理机构不力,质量管理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手段,质量管理部门职能弱化,整理、准备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成了主要工作。工序施工应履行的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执行不到位,成为摆设。质量奖励与质量重罚过轻,职工干好干坏差不多,甚至一个样,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企业领导对质量责任认识不够,施工过程中没有设置专职质量检查员,更甚者部分企业没有将质量与责任联系起来,没有实行质量责任处罚制度。

2.4.3低标准老毛病

工程施工中低标准、老毛病是常见的质量问题,施工现场“低、老、坏”问题仍普遍存在,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沙、空鼓;混凝土强度不足等质量问题,就像“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目前已成为制约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

2.4.4质量认证走形式

ISO9000族标准的颁布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对我国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许多获证建筑企业工程质量问题还很多,质量效益不佳,并没有充分利用ISO9001认证带来的益处。

2.4.5质量管理方法徘徊不前

由于建筑企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一些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往往没有得到普及。据调查,我国建筑企业应用控制生产过程的比例较低,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也为数不多。一些企业的质量控制点长期处于不控或失控状态。企业采用较多排列图、因果图等,却又无法较好的预防施工过程的不合格工序。离开必要的质量控制技术,企业要提高工程质量,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质量检验仍是控制质量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粗放型管理仍占主流,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基础的质量检验阶段,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全过程的管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很多施工企业连这都做不到。质量管理在施工工程中成了点缀,往往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留下了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空白,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途径和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

3.1技术控制

施工过程的重点是对红线桩、水准点、工程测量控制桩等重点部位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严禁擅自移动,建筑物的轴线、标高及关键部位应由专人测量定位和复核,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成品、半成品选用、施工工艺参数及其它有关技术要求等,与质量密切相关,如外加剂掺量、混凝土水灰比、回填土、灰缝饱满度、防水混凝土抗掺等级等,都将直接影响强度、密实度、抗渗性和耐冻性等,应作为质量控制点,施工时严格执行。发现存在质量问题,迅速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3.2隐蔽工程验收

对所有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防水层、保温层、暗埋管线、下水道等,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不合格,不能施工下一道工序,确保施工质量。

3.3材料试验和抽检

对于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进行随机检查,较灵活且不受时间限制,可及早发现问题和整改,抽检频率不受限制,故若条件许可则应加强抽检管理。

3.4设置质量管理点

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些薄弱环节的处理上,若事前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则可以避免问题的产生,减轻施工成本。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是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因此应对施工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明确质量控制点,再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3.5推行样板管理

建筑工程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作用,它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因素具体化和实物化,提供给施工人员参照。因此,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大型房建工程推行样板管理,通过样板间的施工可达到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工期、材料定购和各专业的协调,并可以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进行整改,总结经验。

3.6重视技术改进和创新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紧密联系,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除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外,还必须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提高技术措施,改进施工设备、信息和检测技术等,树立现代化建筑产品观念,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施工设备、信息渠道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满足工程建设现代化的需要。为保证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施工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使建筑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施行科学而严密的工程质量管理。我们要从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建材管理、管理模式等这几个因素出发,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才付,总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研究J,科技风,2010,18

[2]陈培德,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10,29

[3]周松,徐源,土建工程中的材料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论文作者:杨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杨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