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黄堡窑装饰艺术中的伊斯兰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试论论文,风格论文,艺术论文,唐黄堡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对黄堡窑在装饰艺术等方面受到伊斯兰陶器风格的影响作以探讨。
伊斯兰陶器是指伊斯兰地区陶器的总称(注:《世界考古事典》,日本平凡社,1979年。)。种类有无釉、施釉多种。一般是指西亚各地的制品。最早的伊斯兰陶器,是阿巴斯朝(公元9-10世纪)在美索布达尼亚地区制造的三彩陶、白釉蓝绿彩陶器、白釉拉斯特彩陶器等。其器型和装饰的纹样都有着地域及时代的特点,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唐朝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和通商频繁。瓷器在唐代已成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且中国瓷器在唐代也成为对外贸易的热门商品。其中湖南长沙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它大胆地运用褐绿彩绘以增加瓷器的装饰性和色彩效果。常见的有带彩堆贴胡人乐舞图、狮形图、彩绘椰林、椰枣状图形以及一些鸟鹊等。这显然吸收了西亚、波斯的艺术风格(注: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长沙窑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域大食诸国。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8世纪中期,大食吸收了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的先进科学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文化”。这种“阿拉伯文化”影响下的伊斯兰陶器风格,在中国不仅长沙窑存在,同时代的黄堡窑瓷器中,我们也隐约能见到它的影子。
唐黄堡窑瓷器具有中晚唐时期的特征,以黑瓷和素胎黑花瓷为主,并有白瓷、黄釉、茶叶末釉瓷(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其中个别器物造型奇特,而且素胎黑花瓷的装饰纹饰独特。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受伊斯兰陶器风格影响的结果。
一、器型的模仿
黄堡窑有一种长颈壶,广口略外侈,颈略长,深腹,平底,有短嘴和把手。如去掉壶嘴与西亚流行的水壶(或称水瓶)颇为相似(图一,1;图二,1)。
另有一种白瓷短颈双耳罐,这种罐的形制与美索布达尼亚出土的一件白釉褐绿彩点短颈三耳罐(图一,2;图二,2)非常近似,共同特点是颈肩部均有明显的转折,区别仅在于双耳或三耳。
还有一种水注,束颈,深腹,平底,单把,敞口带流,饰低温单彩黄釉,在泉州岸曾有出土。也属于伊斯兰陶器样式(注: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探》,《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
二、工艺的借鉴
工艺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唐黄堡窑瓷器加黑彩上。瓷器的加彩装饰在我国可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南京吴墓出土的瓷器已有彩饰(注:马文宽:《长沙窑瓷装饰艺术中的某些伊斯兰风格》,《文物》,1995年5期。),到东晋、南朝时期吴墓出现青瓷褐斑彩(注:马文宽:《长沙窑瓷装饰艺术中的某些伊斯兰风格》,《文物》,1995年5期。),但这一时期的彩饰多为简单的斑点或条状、块状纹,尚不能达到成熟的彩绘或彩画的艺术效果,说明我国的彩瓷虽然出现较早,但在中唐以前还没有发展成为主要的瓷器品种。西亚各国的陶器饰彩传统悠久。到伊斯兰时期更有长足的发展,伊斯兰陶器以丰富的色彩为世人称道。8世纪埃及首先出现了拉斯特彩绘陶器,它能呈现出彩虹的效果,因而也称为虹彩。唐代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和商品交流不断扩广,长沙窑为适应国内外的需求,成为生产釉下、釉上彩瓷的窑场(注: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而黄堡窑则是生产素胎黑花瓷的窑场。黄堡窑所生产的素胎黑花瓷当时施的是白色化妆土,如果再施上一层白釉,烧成后即为白釉黑彩。它们在工艺制作上有相通之处。
黄堡窑的素胎黑花瓷产生于中晚唐时期(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系二次烧成。坯体制成后,大多数需施一次化妆土用做底色,然后入窑素烧,出窑后使用黑彩釉料在饰过化妆土的素胎上点绘各种图案。根据统计,目前已有纹饰图案百余种。这些用黑釉料点绘的纹样,多具有流畅、简洁、灵活的特点,由于黑釉料是在浓稠状态下被点绘在器胎上,所以烧出后花纹均呈凸突状,具有浅浮雕的立体效果。黑彩多用于碗、盘的内部,这种碗、盘内装饰纹饰的工艺早在罗马时期已出现,并沿袭到伊斯兰时期。伊斯兰陶器纹饰纤细,以缠枝花为主,特别是葡萄、四叶纹较多,并附以联珠纹。黄堡窑生产的素胎花瓷,其纹饰也以缠枝花、折枝花居多,并有圆点装饰。这种装饰工艺显然具有伊斯兰陶器的风格。
三、装饰纹饰的影响
除了上述器形的模仿及工艺的借鉴外,黄堡窑素胎黑花瓷的装饰中所表现出的伊斯兰纹饰更为突出。
伊斯兰纹饰,指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又称阿拉伯纹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广义上是指所有以波状曲线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象。自7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及美术的空前繁荣,伊斯兰纹饰在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由于伊斯兰教正统派严禁偶像崇拜,反对把具象化的人物、动物等生命体作为礼拜的对象来描绘,因此以几何图形为基础的抽象化曲线纹样,就成了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突出特征,即以几何纹、植物纹、文字为主要类型。它装饰以清真寺为代表的种类建筑物及其工艺品。陶器的装饰也在大量使用这三种类型的纹饰。
经过比较研究,黄堡窑素胎黑花瓷中体现伊斯兰风格的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和植物纹,可归纳如下:
1.圆点弧线纹
圆点纹和弧线纹是伊斯兰陶器装饰的显著特点。尤以伊朗尼沙布尔等地的陶器最为突出。因这些纹饰是由波斯萨珊朝的联珠纹发展而成的。黄堡窑瓷盒盖上,多绘以圆点纹和弧线纹组成的图案(图三,1、2)。
2.四出花纹
伊斯兰陶器上四出花纹较多,如伊朗巴斯博物馆收藏一件苏萨出土的白地蓝彩碗,碗底内有阿拉伯纹(库菲克体)铭文,并向外辐射四个棕榈纹(图四,1);伊拉克出土的白釉蓝绿彩草叶盘,也是四出的椰枣纹(图五)。除陶器外,我们所熟悉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器物中,就有一件伊斯兰器皿,即四瓣花蓝琉璃盘(图六)。这样的四出纹饰在黄堡窑素胎黑花瓷中大量出现,盛行于盘中及盒盖装饰(图四,2)
3.连弧纹
连弧纹系伊斯兰陶器中常见的装饰纹饰。苏萨出土的蓝彩碗(图四,1)、伊拉克出土的蓝彩连弧钵(图七),以及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罂粟纹黄琉璃盘(图八),都是其代表器物,黄堡窑的素胎黑花盘内多采用这种连弧纹装饰(图九、图一○)。经比较可知,它们不仅装饰手法相似,而且装饰部位也相同。
除上述纹饰外,伊斯兰陶器还重视口沿装饰。通常以连弧、圆点纹点缀口沿(图一一,1)。黄堡窑的素胎黑花灯及钵的口沿也多用此纹饰(图一一,2、3)。
4.棕榈纹
棕榈是西亚的主要的树种。因而成为伊斯兰陶器的重要纹饰。特点是其叶呈掌状(图四,1)。黄堡窑大量的素胎黑花瓷盘盘心所绘纹饰为简化的棕榈叶(图一二,1、2)。
伊斯兰陶器为什么多用圆形、四方形(四出纹饰)、连弧形、多角形呢?据研究伊斯兰纹饰可知,在这些纹饰的背后,大多蕴含着哲学或宗教观念。圆形表示所谓不可分的整数“一”,象征着真主独一无二、完美无缺、地球只有一个中心等宗教观念。而正方形为代表的各种多边形,都是从圆形中演化出来的。正方形四条边所表示的“四”,则象征着四季、四方、四种美德、四种味觉等神学思想。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伊斯兰纹饰中四出纹样居多这一特征了。另外,以圆形、方形为基础,经过变化,即可构成各种各样的多角形,如五角形、六角形等。黄堡窑素胎黑花瓷中,就多用五角形作为盘内装饰(图九;图一二,1、2)。
伊斯兰陶器的植物纹,并非对自然物象如实描绘,而是曲线几何纹的一种变体。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棕叶卷草纹。此纹样源于希腊,主要纹饰是扇面棕叶状。经过伊斯兰美术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改造,这种纹样已逐渐演变成一种富于流动感的抽象卷草。它连绵不断、枝叶繁茂,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美妙的波状曲线,逐渐酿成了伊斯兰纹饰的神韵和精髓。此外还有一些富于象征或寓意的植物纹,如缠枝葡萄纹等。这些富有变化的图案,主要是迎合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徒的商品需要,因为伊斯兰教教祖“圣训”中明确规定,禁止偶像崇拜,禁止把人和动物等一切生灵塑造出来当作崇拜的对象。因此,黄堡窑素胎花瓷多用植物纹图案装饰盒盖(图一二,3、4)。
四、用途
唐黄堡窑生产的伊斯兰样式器型和素胎黑花瓷究竟为何用?试作讨论。
首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伊斯兰教入国的时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有三种说法:隋开皇说、唐武德说、唐永徽说。《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并谈到大食国建立经过、国内习俗及信仰。所以学者多认为永徽说较为可信。自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大食遣史者来朝凡39次。可以这么说,当波斯萨珊王朝在“丝路”西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阿拉伯人已在那里踏上“丝路”的征程。
其次,在“丝路”的另一端西安,出土了伊斯兰文化的遗物。西安唐墓出土的阿拉伯金币,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三枚金币属于阿拉伯奥梅雅王朝东方系统,铸造地点在大马士革,铸造时间公元702-747年。它是中阿交流的实物证据(注:夏鼐:《西安唐墓出土阿拉伯金币》,《考古》,1965年8期。)。还有陕西扶风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8件属于地中海东岸伊朗高原的琉璃中心所生产的器皿,有瓶、盘、杯等器型。从质地、工艺、装饰手法上,它们已被确认为是伊斯兰琉璃器(注:《佛门秘宝大遗珍——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文物出版社,1994年。)。可知在唐代,特别是盛唐至中晚唐,伊斯兰文化在唐都长安盛行,因此,唐黄堡窑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呈伊斯兰风格的器物及装饰图案,也不足为怪了。
关于这类器物的用途,我们分析有二:
一是供给寄居中国的阿拉伯人用。他们可能是唐长安城西市及东市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据史料可知,当时长安的西市、东市,大食、波斯人开设的“胡店”、胡邸”很多,他们销售着西亚、非洲的象牙、犀角、香料、珠宝(注: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也有可能是销售给扬州、泉州、广州等海港的番坊中侨居的阿拉伯人。广州除了有穆斯林的清真寺外,在商品交易中还使用伊斯兰国家的货币金第纳尔(注:[美]谢佛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可知当时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是很多的。自然生活用品的需求也是大量的。
二是作为外销瓷,销售到中亚、西亚和北非、东非的伊斯兰国家。唐宋时期外销窑场中,耀州窑就是其中之一,这已被海外大量出土的器物所证实(注: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探》,《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黄堡窑作为耀州窑的前身,有可能在唐时期就生产外销瓷了。据资料可知,中国唐代的外销瓷有白瓷、唐三彩、黑釉白彩瓷、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等瓷器。它们通过陶瓷之路,被外销到广大的伊斯兰国家(注:[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黄堡窑的素胎黑花瓷理应属于上述外销瓷之列。
另外,黄堡窑的素胎黑花瓷在同时代或后代的墓葬品中少见或基本不见,并且到了宋以后的耀州窑产品中也无此类制品。它在从黄堡窑到耀州窑的瓷器系列发展过程中,风格独特,突兀别致,无疑是某个特定时期因某种因素而生产的一批瓷器。它的空前绝后,也成为我们认定素胎黑花瓷为伊斯兰风格瓷器的一个佐证。
总之,唐黄堡窑制品特别是素胎黑花瓷中的伊斯兰风格显然易见,它是9世纪前后中西文化交流中突然兴起、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朵艳丽的陶瓷之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绘图:孙安娜摄影:张明惠
标签:黑花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唐代瓷器论文; 文化论文; 陶瓷论文; 文物论文; 装饰艺术论文; 瓷器论文; 长沙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