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福[1]2005年在《美国生态文学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取跨文化、跨学科、文本阅读和史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从殖民地时期至后现代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指出了生态文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论文由七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全面评价生态文学批评在美国的产生、发展与成果。在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文学基础,指出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在构建生态诗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章对早期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描写进行研究,指出这些生态描写的目的是弘扬基督教教义、构建清教神学思想和美国国家意识。 第二章对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以爱默生、梭罗等为代表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指出他们不仅是细心而热情的自然观察者,而且是自然界各个部分应该协调一致的生态学思想表述者。 第三章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观点去阅读现代经典作家的作品,通过重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福克纳的《熊》等现代经典,揭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阐述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 第四章探讨了后现代作家W.S.默温、加里·斯奈德和唐·德里罗等在其作品中表露出的强烈的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意识,指出生态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是后现代语境下一个重要的话语问题,“后现代”可以理解为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 第五章指出生态女权主义批评是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美国生态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流派及其观点,以及分析以卡森、弗里曼和莫里森等现当代美国女作家的生态思想,认为从自然、性别、社会,到自然、文化和精神生态,美国生态女权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犹如“寂静的春天里的一棵榆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部分提出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探讨了美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与影响以及生态批评研究在中国的开展状况。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生态批评视角对美国文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美国文学生态思想史的大致脉络。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生态灾难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
贾永圣[2]2014年在《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的生态批评》文中指出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当下,生态危机已经成为我们举世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无法回避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对自然文学文本进行生态解读及批评,已具有普遍的学术研究价值。美国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约翰·巴勒斯的思想丰富、深邃,富有借鉴意义。文章旨在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作者具体作品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发掘其生态思想内涵,为当下提供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论文的研究背景、作者生平的研究和相关著作研究。第一章是生态批评理论构建过程,即:从自然美学到生态美学再到生态批评的兴起以及理论支点产生。第二章主要交代了巴勒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巴勒斯的生平及启蒙主义、卢梭的自然观、浪漫主义思潮以及美国自然文学等对巴勒斯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是巴勒斯“诗意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观,然后又从科学认知与审美认知两方面分别论述。第四章内容是约翰·巴勒斯思想中所包含的“友于自然”、“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活理念。第五章是站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梳理了巴勒斯的“宇宙整体论”并对其“生物区域主义”思想作了相应辨析。
李莉[3]2015年在《论自然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又不是欧洲自然主义的简单移植,而是与美国的社会、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兴起并活跃于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坛,并在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现代美国生活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是理解美国经济生活与大众文化的经典文学表征。
范志强[4]1999年在《选择与重构——对茅盾与自然主义关系的一个全面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在我们的意识中,自然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文学思潮,是与色情描写、与琐屑、死板的描写划等号的。这种认识甚至成了一种权力话语。一个作家,一旦与自然主义沾上边儿,就等于其作品被判了死刑。正因如此,在20年代曾一度高擎自然主义大旗的茅盾,几十年来一直在洗白自己与自然主义的关系,甚至在50年代不惜对自然主义唾弃再三。于
张明亮[5]1988年在《茅盾论自然主义》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借鉴巴尔扎克,也应该研究左拉……——茅盾:《为介绍及研究外国文学进一解》无疑,左拉是茅盾文学思想形成的不可忽视的有机因素之一;考察一下茅盾对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于全面和深入了解这位作家,应该说是不无意义的。茅盾对左拉的自然主义,不仅在二十年代初期曾予集中介绍和提倡,在以后的年月里,也还或详或略,时有论述,直到他的晚年。大致说来,茅盾论自然主义,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全面
曾繁亭[6]2008年在《“反英雄”:西方文学叙事从“典型”到“类型”的现代转换——兼论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黄丹[7]2005年在《从星空到大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是美国文学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主题。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渊源的。从17世纪初清教徒们踏上美洲这片土地开始,对自然的体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就一直成为美国作家们关注的中心。在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自然主题也反复出现,并在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笔下,自然不仅是他们的主要表现对象,而且由于他们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表现,使得自然显现出不同的涵义。 本文先对“自然”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自然”作了简单回顾。接着结合美国的历史发展,对17世纪到19世纪美国文学中自然主题的延续和发展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分析上述三位对自然有着特殊情感的超验主义作家的创作,具体展现他们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视角看待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新的理解。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他们在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和描写自然的方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揭示出他们之间多层次的关系,分析三者笔下自然主题的演进。最后指出,从爱默生到梭罗再到惠特曼笔下对自然的表现和演进,实现了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中自然主题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性到感性的发展历程。
曾繁亭[8]2009年在《从情节到细节:西方文学叙事的现代转型——兼论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文中指出在自然主义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情节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而琐碎凌乱的细节则缤纷绽放。细节的缤纷绽放,决定了现代叙事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谋求摆脱统辖传统叙事文本的"必然性"逻辑,而在"偶然性"中寻求出路。在西方传统文学叙事中的"必然性"原则向现代主义叙事之"偶然性"原则的现代转型中,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乃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程虹[9]2000年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文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它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是一种将自然与人的心灵溶为一体的文学形式。本文旨在对美国自然文学的源起、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述。 除导言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五章。导言“重述土地的故事”,是对美国自然文学的简介,在简述其渊源和发展的过程中,阐明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与特性。明确指出,美国自然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其内容和文体也有别于十九世纪英国湖畔诗人的作品。它是源于十七世纪,奠基于十九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 以下五章分别以美国自然文学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为主线,展示了该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及其新颖而独特的文体与文风。 第一章“植根于新大陆的美国神话”,追溯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源流。十七世纪的约翰·史密斯和威廉·布雷德福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十八世纪的约翰·巴特姆和乔纳森·爱德华兹分别从科学和精神的角度透视了“神圣的风景”,使人们看到了“实用的自然”和“精神的自然”。约翰·巴特姆的儿子威廉·巴特姆的《旅行笔记》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符其实的奠基人。威廉·巴特姆的弟子,美国鸟类学专家亚利山大·威尔逊以其篇幅浩大的《美洲鸟类学》扩展了新大陆自然的含义,说明自然是一个由土地、生物和动物构成的有机的组合体。上述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表明,十七、十八世纪产生了美国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 第二章“闪烁于自然之中的精神殿堂”,以美国十九世纪哈德逊河风景画派的奠基人托马斯·科尔和超验主义作家R·W·爱默生为线索,论证十九世纪出现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的奠基人。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和爱默生的《论自然》的问世,标志着美国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新大陆风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灵感之源泉。科尔看到了“风景中的文化”,并把“以大自然为画布”作为哈德逊画派的宗旨,使该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爱默生的《论自然》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从而使“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第三章“抛洒在旷野之上的真实辉煌”,通过对H·D·梭罗和沃特·惠特曼那些散发着旷野气息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述,说明上述二人将爱默生有关自然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让“理性的自然”闪烁出真实的辉煌。梭罗终生致力于观察和描述自然的事实,不仅使他成为爱默生的圣友,而且也成为“康科德的化身”和当今美国文化的偶像。在自然文学中,他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爱默生。惠特曼在新泽西乡间以散文体写就的《典型的日子》,则再现了“以大自然为读本”的主题,成为“一个老人最后的牧歌”。惠特曼认为人类的杰作和自然的造化同样伟大,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爱默生的抽象和梭罗的具体之间的桥梁。 第四章“建造于荒野之中的心灵家园”,以约翰·巴勒斯、约翰·缨尔和玛丽奥斯订三位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为例,论述了世纪之交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分别以东部“鸟之王国中的约翰”和西部“山之王国中的约翰”而著称的巴勒斯和缨尔的出现,标志着自然文学在地域和种类方面的扩展。奥斯汀的出现则使原本以男人为主导的自然文学领域有了女性的声音,使自然文学成为一种多维的组合。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结束和工业化的发展,自然文学的侧重点开始从思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转向自然与人类的文明和生存的关系。 第五章“孕育于土地之中的和谐与美”。描述了自然文学在二十世纪的蓬勃发展。从中我们看到自然文学旧传统与新浪潮的冲击与汇合,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生态为中心的趋势。以奥尔多·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和安妮·迪拉德为代表的自然文学作家,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利奥波德提出了“上地伦理”,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艾比在西部沙漠中体验宁静之美;恩索自然中“理智的静”与现代社会中“疯狂的动”,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一妥协一二平衡。迪拉德则在东部的汀克溪边,以自然见证人的身份;揭示了自然的美丽与恐怖的双重性;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万花筒”。二十世纪的自然文学是由那些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围绕着一个共同话题而写作的庞大作家群来椎动的。 结语“鲜活的常青树”;概述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虽然自然文学是正在发展之中的文学形式,也难免带有自身的矛盾与弱点,但是,由于它的写作对象是内涵丰富的自然,它的主题是探索自然与人类及其文明的关系;它的文体是一种便于应用、与上地接壤的清新的散文体,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种文学所具?
蒋承勇[10]2016年在《明日黄花 其香依然——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历史境遇》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以降,西方文学的发展与演进大多是在与传统的激烈冲突中以文学"思潮"、"运动"的形式展开,因此,研究最近200年的西方文学史,如果不重视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势必会失却对其宏观把握而失之偏颇。在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历来是屯集研究力量最多的文学史研究的主战场,其研究成果亦可谓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与此相比,
参考文献:
[1]. 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 朱新福. 苏州大学. 2005
[2]. 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的生态批评[D]. 贾永圣. 广西民族大学. 2014
[3]. 论自然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 李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选择与重构——对茅盾与自然主义关系的一个全面考察[C]. 范志强. 茅盾研究(第七辑). 1999
[5]. 茅盾论自然主义[C]. 张明亮. 茅盾研究(第三辑). 1988
[6]. “反英雄”:西方文学叙事从“典型”到“类型”的现代转换——兼论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J]. 曾繁亭. 东方论坛. 2008
[7]. 从星空到大地[D]. 黄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 从情节到细节:西方文学叙事的现代转型——兼论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J]. 曾繁亭. 东岳论丛. 2009
[9]. 自然与心灵的交融[D]. 程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10]. 明日黄花 其香依然——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历史境遇[J].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