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对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冲击有多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经济论文,有多大论文,中国农村论文,SAR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SARS对中国经济是一次外部供给冲击,短期的负面影响是肯定无疑的,关键是其影响多大,何时消除,如何趋利避害?这才是我们要准确把握的。近期许多专家学者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其中胡鞍钢博士依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所谓外部冲击以及内部传导的框架,就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伤害,将远低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效应。我们认为,从总体而言,SARS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将影响世界与中国经济,尤其是短期内必将缓冲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势头,那么它将如何影响我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
一、SARS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近几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收趋缓,农村市场难以开拓,相对于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来说,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于其市场自身的半开放性和局限性,其市场弹性比较小,SARS造成的外部冲击是有限的,也是局部的。一是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化解了SARS集中传播的传染性。这已经由SARS主要出现在城市及其密集区所证明。据卫生部统计,2003年5月中国有15个省区报告有农村发生非典病例,一共涉及85个县,其中对4月26日到5月15日确诊病人进行分析,确诊的农村病人155例,约占同期发生总病例的6%,因而,不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从发病率角度看,SARS只是小概率事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传染病时中国的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三,但这次SARS的发病概率不到十万分之零点四。从发病地域来看,SARS主要集中在华北和珠江三角洲等少数城市,农村发病区极少。从产业角度来看,SARS主要影响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投资和进出口等,这些产业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经济中运输业、农产品出口以及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行业的市场弹性较大,受到的损失会很快随SARS的消失而复苏,从消费角度来看,农村市场现在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它的市场弹性也较小,农民可以相机抉择来应对其供给的减少。即使它影响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收成,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缓解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不利局面,使农产品价袼有所回升。同时,从宏观上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一直低迷,有效需求不足,有无SARS对其影响不大。三是农村与农业经济已经具备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在入世的进程中,我们已经预测了入世可能带来的种种外部冲击,而且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国内支持与补贴政策等等,我国农村和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SARS与入世冲击相比,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SARS既增加中国农民的心理压力,又提高其对个人与社会的新认识
从SARS出现至今,由于它主要是侵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其对人们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一是生命危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拥有独立财产权的人格地位的确立,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当传播快、致命性强、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SARS来临时,农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怀着沉重的心情,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感。二是信任危机。由于SARS的独特性,人们难以明确地判断它的存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尤其是对从疫区返乡的打工农民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采取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因此,在政府采取抗SARS的举措中,“隔离”措施摆在第一位,它不仅可及时切断传播源,也有效地呵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时,通过这次SARS的洗礼,对农民自身的社会与经济行为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增强农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今后对诸如此类的外部冲击,作为社会的成员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及时化解不利因素。二是农民会适时变革自身的经济行为,尤其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出发,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其经济行为。
三、SARS对农业国内外贸易影响深远
一方面,SARS的出现短期内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活动的减少或停止。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不耐储藏和季节性,其交易活动的减少会在短期内造成不少的损失。另外,SARS对国内鲜活农产品交易影响较大。据山东省农业厅对定点的15个蔬菜、3个瓜果、3个水产品和2个畜产品,共计23个批发市场交易情况调查,受非典疫情影响,1~4月市场成效量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交易额下降15%左右;前期价格高于往年,后期价格下滑,平均下降10%左右。不同农产品累计成交量情况分别为:蔬菜245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瓜果38.5万吨,减少5%,水产品11.5万吨,减少25%,畜产品比去年同期下降30%。1~3月份市场交易基本没受非典影响,4月尤其是5月以来,市场交易开始受到较大影响,水产、蔬菜、畜产品成效量萎缩幅度日益加大,预计6月份交易将达至全年低谷。造成农产品成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非典恐惧心理影响,外销队伍萎缩,出现了异常的供大于求。从15家蔬菜批发市场看,以外地疫区为主销地的市场受影响较大。寿光市场5月份交易量平均日减50万公斤,部分运菜车停运,进京车辆减少50%,其它疫区减少20%。
另一方面,这种损失不是没有限制的。因为在SARS冲击下,人们理性的选择了“抢购”农产品行为,一时会抬高农产品价格,虽然政府及时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而这些措施无非是以加大农产品的供给来平抑物价,实质上就是加快了农产品跨区域的流动,国内的农产品反而比平常的流通速度还要快得多,此举又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降低SARS的损失,北京市农产品近期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SARS在深层次上会波及到动植物检疫与防疫问题。入世以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在农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利用“技术壁垒”这一具有一定合理性、合法性和隐蔽性手段,加大对进口农产品的检疫检测。如果说过去我们对此有所误解,那么通过SARS对人们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我们清醒的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SARS是由于少数人好食野生动物所致)。使我们对食品的来源、生产和流通等环节更为重视,由此而带来我们许多的思维与行为变迁,如消费上会对农产品产生更大的绿色需要,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四、SARS对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警示
SARS危机是一个外部冲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本身也会对它有一个响应,构成一个冲击和回应的环路,它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影响有限,但是在某些局部却可能是致命的。我们知道,新世纪的前几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其关键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瓶颈在“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减少农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出打工返乡的农民较多,不仅增加了农村防护SARS的难度,也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如果不及时从根本上控制住SARS,长期而言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的进程,延缓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这次的危机是一次“良性危机”,它最大的特点是来得又快又大,但不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它侵害了政府和人民的利益,SARS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政府和人民有强烈的抗击它的决心和毅力。从近几个月抗击SARS的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和人民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决心和信心,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对“三农”问题,我们也应有更大的信念去解决,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洪涝灾害、2001年“9·11”事件造成的世界经济紧缩,以及今年的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影响,这些都被我们迎刃而解,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势头。面对目前的SARS危机,要沉着应战,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农村防治SARS的宣传力度。SARS具有突发快、传染快、破坏大等特性,如果不及时防治,其杀伤力很大,治疗成本很高,对政府和农民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对我国群防群治、科学治理、争取抗SARS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2、增加农村防治SARS的财政支持。近期政府及时投入大量的资金,有效的抑制了SRAS的肆意传播。但也要看到抗SARS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解决它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SARS的病源分析、抗SARS血清和疫苗的配置与规模化生产以及医疗设备的采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因此,政府要调整财政预算结构,鉴于农村拥有70%的人口和广阔的防护区域,其防治SARS的任务非常艰巨,对农村要加大财政支持。总之,预防的成本远远低于治疗的成本,注重防治是一个较优的政策选择。
3、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农村与农业工作重点之一,SARS来临之后,大量外出劳动力陆续返回,又增加了转移工作的难度,要适当调整政策与措施:一是寻找发展乡镇企业的新契机,增加就业机会;二是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产业链上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大量劳动力从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把劳动力待业时机转化为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的择业竞争力。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与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SARS危机给了我们相当多的教训,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收益。今后在农村要建立疾病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主动性,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增强农民对人身与财产的安全感和相互间的信任。另一方面,随着食品安全重要性的与日俱增,以及应对“技术壁垒”的需要,我们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与检疫体系。一是标准体系。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收购、销售、检测等环节上,都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使标准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二是检测体系。充分利用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环保、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的监测资源,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根据标准进行环境、生产资料、产品的检测。三是认证体系。根据农产品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四是执法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将农产品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保证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批发到零售都按标准进行,并对违法行为严厉查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我们辩证地分析SARS的影响,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政策与措施,必定能除弊兴利,最终战胜SARS,推进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