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论文_钱晓娟 朱伟宏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目的 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3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产妇的手术创伤和肠胀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产妇在行剖宫产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样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日常性生活,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探寻出一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护理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38例,最大年龄为35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27.34±1.53)岁。所有患者均是单胎足月,且均排除剖宫产术史、妊娠合并症及胎儿宫内窘迫等,所有产妇均实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叮嘱患者去枕平卧,采取无创呼吸面罩吸气,每隔15min记录1次产妇的心律和心率,每6h对产妇的出血状况和伤口感染情况进行观察,6h后引导患者保持40°半卧位,每2h变换一次体位,防止发生压疮现象[2]。同时引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免出现便秘,造成腹压上升。

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应先全面掌握产妇的血液流通情况,不可多次在同一处进行穿刺,也不可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输液,严格控制好KCl液体的输注速度及浓度。②抗凝治疗,如产妇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对其实行抗凝治疗,为产妇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钙,每天注射2次,持续治疗5-7天[3]。如果产妇症状有所好转,那么,治疗3天后,可将肝素钙量减为2500U。同时,服用2500-5000μg华法林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6个月。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对患者的凝血时间观察,倘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告知医生,并根据医嘱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停止用药。③帮助产妇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术后6h便可鼓励产妇开展踝关节屈伸运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可针对产妇的柔韧度来确定康复运动限度。术后,应叮嘱产妇经常更换体位,争取早日下床活动,以加快下肢微循环,假如产妇无法下床,可帮助产妇在床上开展踝关节内外翻、足部转圈和主动下肢屈伸活动[4]。④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将术后可能发生的一些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详细地告知产妇,积极与产妇进行交流,根据产妇的实际状况,对其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术后到出院期间的产后出血和产后创伤情况,术后7天对两组产妇进行随访,记录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肠胀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来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的手术创伤和肠胀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是静脉回流受阻,致使静脉血凝结于下肢深静脉,产生深静脉血栓,并诱发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症状,如果血栓脱落,则有可能引起肺部急性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许多研究证实,与自然分娩产妇相比,行剖宫产术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要高得多。因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产妇实行穿刺、输液护理和康复训练,可以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如产妇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产妇的症状。本次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的手术创伤和肠胀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

综上所述,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潘泉艳.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1):111-112.

[2]甘艳微,胡桂芳,陈泳玉,等.护理干预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7):2735-2738.

[3]李宏伟.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6):1989-1991.

[4]李海兰.剖宫产手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7):1037-1039.

作者简介:钱晓娟,女,1988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在职职称:护师。

朱伟宏,女,1990年2月出生,本科学历,在职职称:护士。

论文作者:钱晓娟 朱伟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论文_钱晓娟 朱伟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