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湿地宣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湿地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崔丽娟等,2002;武海涛等,2005)。而社会对湿地三大效益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湿地在生态文明,和谐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良好的湿地宣教的开展。国际上湿地保护走在前沿的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湿地宣教,有许多成功的宣教经验。
1 湿地宣教的概念与意义
湿地宣教,是以湿地资源为载体,以湿地知识和生态文化为核心内容,面向湿地保护工作者,湿地游憩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由保护工作者(或志愿者)实施或由参与者自我体验的宣传教育活动及其实现体系。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起步较晚,“湿地宣教”在我国的提出也较晚,其前身可以认为是“湿地保护宣传”的概念。
湿地宣教的内部作用原理,是基于“知识—意识—行为”的作用关系,通过后天干预提高宣教对象的生态环境素养的机制。
湿地宣教具有两方面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积极开展湿地宣教,是发挥湿地资源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普及湿地知识、推广生态保护理念以及倡导和谐世界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有效开展湿地宣教,是更好地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保证和长远之计。湿地宣教的良好开展,教育了当代人,又影响了后代人,对于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减少破坏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2我国的湿地宣教状况
2.1湿地宣教的实施机构
湿地宣教的实施机构是开展湿地宣教的主体,当前我国主要包括湿地保护管理部门、部分科研院所、学校等教育机构及民间环保组织。
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湿地保护区等,以保护湿地为职责,宣教是实现其目标的途径之一,也是其常规工作。这些部门管理着湿地资源,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设立专项的资金预算,成为开展湿地宣教的权威部门和主要力量。当前我国许多湿地保护区都设有湿地保护宣教中心,成为向市民宣传湿地、科普、培训、休憩的基地。如扎龙保护区的宣教中心,2004年接待游人1.7万人次,2005年接待1.2万人次,宣教效果良好。
国内许多学校、教育机构,在湿地宣教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态保护的理念渐渐融入到教育内容中,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的认可和重视。教育机构主导参与湿地宣教活动具有受众基数大、实施常规性强的特点,因此是湿地宣教中规模最大、延续性最好的形式。另外,这种宣教形式的对象是学生群体,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对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宣教,因此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
民间团体环保组织,是湿地宣教的重要力量。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共2 768家,总人数22.4万人。他们规模大小不一,构成不同。以政府部门发起组建的和学生环保组织的数量最为众多,约占到九成以上。湿地宣教是许多环保NGO的主要活动内容。
图1 中国大陆环保类民间组织构成情况(2005年)①
2.2湿地宣教的受众分布
通过对我国湿地宣教主体和宣教特点的分析,兼以对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的实际调研,可以将我国湿地宣教受众的主要分布归纳为以下几个群体。
1)湿地游憩者。限于湿地资源及区内宣教场馆设施的地域性,湿地游憩者被普遍作为湿地宣教的首要对象。这一受众群体分散性强,共同的特点和知识层次,消费能力和社会地位较高。知识层次高,对湿地保护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较强的接受能力;经济能力强,对湿地保护会有更多更现实的支持;社会地位高,在实际工作的岗位上,更容易对湿地宣教的作用给予反馈和传递。
2)湿地管理工作人员。湿地宣教对于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具有帮助作用,当前针对这一群体的宣教活动主要由保护管理部门自身实施。与其他受众的宣教不同的是,其形式比较专业,主要内容为业务培训。另外,一些NGO也以“能力建设”的形式,将湿地管理工作者作为其宣教对象。
3)湿地周边的社区。他们是与湿地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湿地保护对他们的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活动也具有对湿地的直接反作用(温亚利等,2006)。因此大多数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和NGO在选择宣教对象的时候,首先考虑到了周边社区。如GEF白鹤项目,在扎龙向海科尔沁等湿地,将对周边社区的宣教以不同方式体现于项目过程中。
4)学生群体。教育机构主导的湿地宣教自然是以学生为主。另外,许多湿地宣教机构也将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其动因是学生本身是未来社会的中坚,而且现阶段,可以通过学生对各个家庭起到传递作用,是一种辐射作用。如香港米埔湿地,参观者中仅学生每年约1.5万人。
2.3湿地宣教的形式
当前湿地宣教开展形式的选择,是宣教实施者根据宣教对象的特征差异确定。如对湿地保护管理者的教育,主要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结合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能力建设进行的。而针对游客的宣教则是与湿地资源结合而实地进行的。
当前我国湿地宣教形式中有依托湿地资源实地开展的,也有在湿地区域外开展的延伸式的教育,其具体形式主要有:游憩体验、宣传材料与解说(宣传片、宣传板、海报等)湿地知识讲座及培训、标本展览、观鸟活动等。在一些条件较好的湿地保护区,具备完善条件的宣教中心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
3 我国湿地宣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湿地宣教体系残缺,主体缺位
湿地宣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包含宣教规划、动员、组织、实施、有效性评价、反馈与改进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包含着多个环节的联系,涉及多个社会群体及部门的配合。
现阶段,我国的湿地宣教还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宣教的实施缺乏常规性和组织性,更多的是零散的、自发的宣教方式。围绕湿地宣教相关的林业、环保、农业、城建、旅游、教育等部门的职责缺位,使其缺乏组织性保障。
3.2 湿地宣教投入不足
随着生态保护备受关注,生态保护的投入也逐渐增长,这得益于财政支持力度增大、社会捐赠增加,保护区筹资能力提高(温亚利,2004)。然而,生态保护投入相对不足和绝对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许多保护区经费仍然紧张。
宣教投入的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在大多数湿地保护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湿地宣教投入不足的问题成为普遍的现象。以至于出现某保护区为节约成本,其宣教中心只对团体而不向公众散客开放②。
3.3 湿地宣教能力有待提高
3 3 1 湿地宣教接待能力与宣教需求不匹配 一个矛盾的事实就是:部分湿地的接待能力低,不能满足宣教需求(当然这要在湿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另一部分的湿地宣教设施盲目建设,利用率低。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湿地宣教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没有充分将湿地生态承载能力和宣教作用全面地认识,也反映出湿地宣教投入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平衡。
3.3.2 湿地区域内游憩活动中贯穿的宣教色彩太淡 宣教对象的亲身体验,是宣教效果最好的手段。当前湿地游憩活动中,宣教的色彩表现得不足。在许多湖泊,沼泽公园,游憩收益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对游憩活动的宣教意义重视不足,宣教色彩淡薄,甚至对游憩活动中破坏生态的活动冷漠处之。
3.3.3湿地宣教专业人员缺乏 湿地宣教既有赖于各种宣教手段,同时宣教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是关键,尤其是在与宣教对象面对面的情况下。宣教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低的现状,影响了我国湿地宣教的有效开展。当前国内部分湿地保护区已聘有专职,兼职或义务的讲解员,并对其进行生态宣教的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 湿地体验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低
国际上普遍认同,游客在湿地区域的现场体验和教育,是效果最为理想的宣教方式。而在我国,显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参与湿地游憩接受教育的游客数量少,比例小,且以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占大部分,自发而来的游客的动机多以大众娱乐为主。
4经验、启示和建议
4.1 生态保护思维的转变,充分认识宣教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上在湿地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对宣教的重视。这是充分发挥湿地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思想上,根本上有效开展生态保护的长远之计。体现了由被动的保护向主动的思维转变和理念提升,通过思想灌输而不仅是行为干预产生效果,通过现阶段的努力来减缓未来压力,通过主动干预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根本手段。
4.2 宣教对象应面向全社会,突出重点群体
湿地宣教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学生,青少年和与湿地有直接关系的利益相关群体。重视对学生、青少年群体的宣教是为未来的湿地保护争取主动的有效措施,将利益相关群体作为重点是直接体现宣教作用和减轻湿地保护现实压力的需要。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把宣教功能定位为首要功能,保护区同三所学校签订协议;对这些学生不收门票,学生经常来保护区做义工,保护区员工则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动植物有关知识的教育。
当然,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方面,湿地保护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整个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湿地宣教还应该放在生态保护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开展,用宏观的理念来指导湿地宣教工作。通过积极的努力,将当前生态保护由抢救式、局部性的权宜之计,提升到宏观的、长远的、综合的宣教和保护模式,不仅突出重点群体,更要把整个社会纳入其中。
4.3湿地宣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由湿地保护主管部门科学规划湿地宣教计划,明确社会各个群体的责任,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湿地宣教,使湿地宣教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常规教育活动。
开展湿地宣教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建立有效性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不断改进宣教手段和方法,改善宣教效果。
4.4宣教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建设
湿地宣教机构和人员是宣教的主要承担者。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的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宣教人员的培训和科技人员参与保护区内和社区的宣传活动。
我国在今后的湿地宣教体系中,也应加强对湿地宣教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提高利用效率,合理配备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并鼓励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宣教活动。对于湿地保护管理部门之外的学校、社区等湿地宣教人员和活动,也应给予必要支持,提高其宣教能力。
4.5湿地宣教方式的创新与科学化
湿地宣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的培养,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而且湿地宣教的对象分散,特征差异性大。因此,在湿地宣教过程中要发挥创新的精神,宣教内容要丰富化,宣教设计要科学化,宣教形式要多样化。国际上有许多经验,瓦尔登湖的社区参与学校,多教授课堂等,国内近年兴起的观鸟、放归、野外体验等活动,也是宣教内容的创新。
注释: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现状调查报告,2006
②汉网新闻.武汉民生.半月来没接待过游客,湿地科普馆好“休闲”.http://www.cnhan.com/gb/conten/2007-05/18/content_79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