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论文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论文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王申振1,2,3姚本先3

(1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 芜湖 241002) (2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芜湖 241002) (3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芜湖 241002)

摘 要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已久。本研究以留守及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启动范式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特点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表明:(1)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容易受到外界情绪信息的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2)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绪启动之后更易出现趋避反应,且这种趋避反应的强度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3)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

关键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情绪启动;人际交往

1 引言

留守经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群体,从针对留守经历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来看,留守经历群体的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群体(胡江辉, 李潜, 赵文健, 刘卫文, 汤梦娟, 2008;温义媛, 曾建国, 2010;杨曙民, 梁晓颖, 李建秀, 龚晓会, 2008;张莉华,2006;张仕琼, 2008)。情绪易感性为情绪感染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易被他人影响的特质(张奇勇,卢家楣,2013),是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且认知水平的高低受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影响(Kimberly, 2006; Tower, 1996)。对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利生活条件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国内有关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研究尚待补充。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表明青年时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情绪障碍发生率陡然上升的时期(Rutter & Angold, 1992; Forbes, Phillips, Silk, Ryan, & Dahl, 2011)。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情绪及情绪调节方式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李梅,卢家楣, 2005; 乔建中,饶虹, 2000;王莉,陈会昌, 1998)。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情绪的合理表达和情绪体验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Joseph, Carl, & Linda, 2004),情绪调节不良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行为,更易遭到同伴的拒绝(Eisenberg, Fabes, Murhpy, Maszk, & Karbon, 1995)。情绪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李晓敏,罗静,高文斌,袁婧, 2009; 李晓敏, 袁婧, 高文斌, 罗静,杜玉凤, 2010;徐振轩, 2018),但是鲜有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根据农村留守经历群体发展的生态模型,留守群体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在留守群体-留守环境这一整体的动态系统中,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作为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赵景欣, 申继亮, 2010)。同时,留守群体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的效应可能具有群体特定性,这种群体特定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固定下来,而这也使得对留守群体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加工的研究更有意义。

因此本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喜好判断的特点,实验二进一步探究其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倾向的影响。通过研究他们情绪易感性特点及对人际交往倾向的影响,有助于开发和提升他们情绪调节、交往能力,克服消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并化留守经历为发展动力,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留守经历对其情绪易感性影响的作用路径,为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改善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管理提供实证依据和启示。

2 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情绪易感性包含了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心理机能:情绪和认知,而情绪启动这一实验范式与情绪易感性在心理机制上存在同构,因此本研究以情绪启动范式来考察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特征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有无差异。

2.2 实验方法

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分析被试填写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得分以进行情绪状态分析,后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其方差齐性。对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不显著,负性F (1, 39)=0.07, p =0.795, 正性F (1,39)=2.43,p =0.127。

某大学在读大二至大四大学生40名,平均年龄22.15(SD =1.61)。本研究将16岁(包括)之前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时间达到半年以上认定为留守经历,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21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19人。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均达到正常水平,无色盲等。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在实验结束后会给予一定的被试费。

2.2.2 实验设计

有一件,还挺不道德的。徐东箱子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一般情况下,服务员不允许碰客人的私人物品。可那时候的方玫自诩跟徐东关系不错,想来他也不会介意自己替他收拾了。

2.2.3 实验材料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系统代谢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其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还可能对其生命构成威胁。因此,糖尿病治疗及辅助治疗药物的研发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多糖降血糖作用靶点多且效果显著[24]。

“留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很好运用了“未完成效应”的教学意义。将这一心理机制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指的是不直接通过讲述的方式明确将一些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布置并完成任务、讨论交流等方式在课堂中留白。于学生而言,在试图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会得到发展的可能性。有时,“留白”与“未完成效应”的心理机制所取得的成效与收获未必是教师能够提前预知的。

2.2.4 实验程序

[3] 吴拥政,何 杰,司林坡,等.义马矿区深部矿井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10):16-21.

本实验采用2(被试特征:留守经历、非留守经历)×2(图片效价:积极图片、消极图片)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2.3 实验结果

2.3.1 实验前被试情绪基线水平

2.2.1 被试

2.3.2 反应时的差异分析

以被试类型和情绪效价为自变量,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表明两组之间不同质,F (1, 39)=0.92, p =0.048。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 39)=354.09, p <0.001, η2=0.91,即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判断用时[M =1053.69, 95%CI (843.90, 1631.11), 下同]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M =4264.19,CI (3059.60, 6068.23);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F (1, 39)=1.835,p =0.184, η2=0.05。被试类型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 39)=1.04, p =0.314, η2=0.03。

2.3.3 反应倾向的差异分析

被试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喜好判断不仅存在反应时差异,反应倾向的差异更为重要。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 39)=95.20, p <0.001, η2=0.74, 即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判断上[M =5.46,CI (1.02, 8.65 )]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个体[M =3.51,CI (2.02, 5.18)];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F (1, 39)=1074.91, p <0.001, η2=0.97, 即接受积极情绪启动的个体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判断上[M =6.90,CI (4.01, 8.65)]显著高于接受消极情绪启动的个体[M =2.17,CI (1.02, 3.76)];被试特征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F (1, 39)=354.78, p <0.001, η2=0.91。

实验启动材料来自中国情绪材料情感图片系统(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2005),从正性图片库中选取启动积极情绪的图片20张,愉悦度7.09±0.23,唤醒度6.32±0.04,优势度6.78±0.37;从负性图片库中选取启动消极情绪的图片20张,愉悦度2.17±0.49,唤醒度5.45±0.33,优势度2.73±0.52。积极情绪图片的愉悦度显著高于消极情绪图片F (1, 38)=1641.51, p <0.001, 但是唤醒度[F (1, 38)=1.59, p =0.22]和优势度[F (1, 38)=0.79, p =0.54]差异不显著。从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龚栩,黄宇霞,王妍,罗跃嘉,2011)选取中性面孔图片20张用于被试进行喜好判断,其中男性10张,认同度79.73±8.20,强度5.71±0.20;女性10张,认同度84.36±8.51,强度5.85±0.23。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被试类型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显著,F (1, 39)=1405.93, p <0.001,η2=0.87,个体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M =8.27, 95%CI (8.18, 8.67)],显著高于在消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M =1.50,CI (1.22, 1.78)]。当被试类型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依然显著, F (1, 39)=92.47, p <0.001,η2=0.71,个体对于积极情绪信息的反应[M =4.59,CI (4.29, 4.89)],显著高于对消极情绪信息的反应[M =2.72,CI (2.46, 2.97)]。

3 实验二

3.1 实验目的

先前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效价的情绪启动会提高被试的探索,即趋向反应,消极情绪效价的情绪启动会提高被试的警戒,即回避反应。实验二旨在探究情绪易感性高低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即不同情绪效价的情绪启动能否影响被试在人际交往倾向判断的趋向、回避反应。

方案C──结构性玻璃钢复合材料。整体预制成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现场采用钛钢螺栓压接在筒壁上。该方案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对施工环境的适应性强;但在结构负载下的风险较大,由于其受力所需,难免要增加材料的厚度和用量,因此大幅提高了建设成本,并且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工艺复杂,高温下老化快。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某大学大二至大四大学生60名,平均年龄22.53(SD =1.62),本研究将16岁(包括)之前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时间达到半年以上认定为留守经历,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31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29人。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者矫正视力均达到正常水平,无色盲等。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在实验结束后会给予一定的被试费。

3.2.2 实验设计

3.3.2 反应时的差异分析

本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问卷测试阶段,目的在于测量被试近1~2周的情绪基线水平;第二个阶段为情绪启动阶段,被试将接受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启动,情绪启动通过20张带有情绪信息的图片实现,每张图片将呈现20次,此阶段将由默数次数任务来掩蔽真实的启动任务。具体实验流程如下:实验开始时,屏幕呈现注视点+(1000ms),接着阈下呈现积极(消极)的情绪启动图片20张,为充分启动被试的情绪,每张刺激图片随机呈现20次,每次呈现时间33ms,图片之间插入掩蔽刺激+(1000ms)。在情绪启动阶段,要求被试默数屏幕上闪过的图片以掩蔽真实实验目的。第三阶段为喜好评定阶段,此阶段开始时,屏幕呈现注视点+(1000ms),之后对出现的20张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进行喜好判断,其中1代表非常不喜欢,6代表非常喜欢,每张图片判断5次。最后阶段为预后处理阶段,该阶段将为被试解释实验真实目的,并为因实验处理而使被试情绪发生消极变化而道歉并消除不良影响。

大樱桃初果期树要通过平衡施肥、拉枝、刻芽、摘心、拿枝、喷生长延缓剂等措施,控制生长势,培养长果枝,逐步转化为中、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使树体平稳过渡到结果期。结果期树要注重培养中、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做到合理分布,立体结果,高产稳产。结果末期树要注重通过施肥和必要修剪维持树势,让结果枝继续保持结果能力。

实验材料同实验一。其中,中性人物面孔图片在本实验中用于人际交往倾向判断。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产生与发生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学习数学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数学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操作、认知情感中,深入理解数学的生活意义及其具体应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除了教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3.2.4 实验程序

实验二除阶段三的评价任务改为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人际交往倾向判断外,其余与实验一完全相同。

3.3 实验结果

3.3.1 实验前被试情绪基线水平

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分析被试填写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得分以进行情绪状态分析,后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其方差齐性。对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不显著,负性F (1, 59)=0.24, p =0.627,正性F (1, 59)=0.01, p =0.960。

同实验一。

以被试类型和情绪效价为自变量,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表明两组之间不同质,F (1, 59)=0.79, p =0.07。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 59)=36.81, p <0.001, η2=0.40,即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人际交往倾向判断反应时上[M =1058.25,CI (688.65, 1586.70)]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M =1882.73,CI (710.38, 3817.34)];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F (1, 59)=24.04,p <0.001, η2=0.30,即接受积极情绪启动的个体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人际交往倾向判断的反应时上[M =1115.45,CI (688.65, 2747,85)]显著低于接受消极情绪启动的个体[M =1798.04,CI (1036.56, 3817.34)];被试类型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F (1, 59)=4.99, p =0.030, η2=0.08。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被试类型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 (1, 59)=3.69, p =0.60, η2=0.06。当被试类型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显著,F (1, 59)=24.63, p <0.001, η2=0.35,个体对于积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M =1388.30,CI (1119.60, 1657.01)], 显著短于对消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M =2284.45,CI (2042.24, 2526.67)]。

3.3.3 反应倾向的差异分析

被试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人际交往倾向判断不仅存在反应时差异,反应倾向的差异更为重要。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 59)=31.24, p <0.001, η2=0.36,即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人际交往倾向判断上[M =3.66,CI (1.03, 5.95)]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个体[M =2.75,CI (1.40, 5.88)];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F (1, 59)=483.18, p <0.001, η2=0.90,即接受积极情绪启动的个体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人际交往倾向判断上[M =4.59,CI (2.49,5.95)]显著高于接受消极情绪启动的个体[M =1.86,CI (1.03, 3.13)];被试特征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F (1, 59)=214.51, p <0.001, η2=0.79。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被试类型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显著,F (1, 59)=694.40, p <0.001, η2=0.95,个体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M =5.63,CI (5.40, 5.85)],显著高于在消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M =1.28,CI (1.04, 1.53)]。当被试类型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也显著, F (1, 59)=26.02, p <0.001, η2=0.46,个体对于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M =3.23,CI (2.97, 3.48)],显著高于在消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M =2.36,CI (2.13, 2.59)]。

4 讨论

4.1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特点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判断上,反应时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喜好判断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于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更容易受到外界情绪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体行为水平,也表现在行为启动的时间上,即留守经历大学生相较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敏感化水平较高,而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前人的研究(韩黎,王洲林,张继华,吕林,王金霞,廖传景, 2017;李晓敏,罗静,高文斌,袁婧, 2009)。个体在接受了积极的情绪启动之后,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喜好判断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在接受了消极的情绪启动的个体,且两者并无反应时间上的差异。这意味着本研究的情绪启动是较为成功的,能够成功启动个体的情绪并改变后续的行为(潘超超,周爱保,刘锦涛,谢佩,2018;闫丁, 2016;张焕焕, 2017)。对被试类型和情绪效价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反应倾向上存在交互作用,但在反应时上没有交互作用。对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无论被试类型为留守或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均显著,表现为个体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显著高于在消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倾向。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倾向判断上,反应时显著低于、交往倾向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绪启动之后出现了趋避反应,且这种趋避反应的强度要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以往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整体水平较高,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潜力,但认知不成熟,焦虑等负性情绪易形成人际交往的疏离(徐振轩,2018)。本研究结果也从实验层面佐证了这一结果。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例如;我平常总教育学生注重保护环境卫生,看到地上有垃圾就该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教师自己做好,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看多了自然也意识到了。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

个体在接受了积极的情绪启动之后,人际交往倾向显著高于、反应时显著低于接受消极情绪启动的个体。柳恒超的研究表明,在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但是快乐与中性、恐惧与中性面孔均未出现趋避反应(柳恒超,许燕, 2009)。这一结果与本研究部分不一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柳恒超的情绪启动材料为快乐、恐惧和中性,而本研究则采用了积极情绪(快乐、激动、幸福 、爱等)、消极情绪(死亡、恐惧、血腥等)启动材料,相对来说情绪启动程度更高,对被试情绪、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1.4 阳性判定标准[7] AF>10 ng/mL,CA125>35 μ/mL,TK1>2.0 pmol/L则判定为阳性,联合检测时其中一项指标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纳入标准:患者在知晓该次护理研究方法后同意参与,签署治疗协议;经诊断后确诊为糖尿病骨折患者并于该院接受治疗;无精神或意识障碍者。排除标准:存在骨折治疗禁忌证者;存在多处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

万姐坐在床边,轻轻地说:“以后别再做傻事了。你可以恨男人,但不要恨孩子。他是你身上的肉啊!”老公从青岛回来后,我开始安于自己新的身份——母亲。而我也是从那时才发现,万姐特别喜欢做衣服,而且都是小孩儿的衣裤。

对被试类型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被试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在反应时上简单效应不显著,但情绪效价在人际交往倾向上简单效应显著。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受到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趋避反应,且无时间上的差异。被试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时,情绪效价的简单效应均显著,接受积极情绪启动个体人际交往倾向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反应倾向显著高于接受消极情绪启动的个体。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前人研究(柳恒超,许燕, 2009;Caioppo & Berntson, 1999)。

4.2 相应的理论解释

为什么留守经历大学生无论是对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还是人际交往倾向判断都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本文试图根据动机定向理论、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来对此作出解释。

Stark的动机定向理论认为,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情绪效价不仅在心理加工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并且有可能是由特异化的系统进行加工的,这种特异化的系统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快速、有效地加工情绪,使个体能够产生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性反应(Davidson, Ekman, Saron, Senulis, & Friesen, 1990; Lang, Bradley & Cuthbert, 1990;Strak & Deutsch,2004)。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身体、情感上的孤立状态,从而形成了对外界情绪信息高度敏感的特异化系统,这种系统产生的趋近(或回避)定向行为能够减少(或增加)与环境之间距离的准备状态,在知觉到外部情绪性信息之后,趋避动机定向通过自动化的联结激活相容的行为模式,快速地做出趋避反应。根据该理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对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判断或人际交往倾向判断,而是因为情绪刺激得到了特异化的自动加工。

情绪评价理论认为,刺激能否引起个体的注意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目标等多种因素(Elsworth & Scherer, 2003)。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整体信任度水平较高,有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徐振轩, 2018),因此有着较强去注意外界情绪信息的需要,并根据外界的刺激来不断调整自己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结果与前人关于积极情绪会促进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相吻合(刘汉越,王艳梅,王振宏, 2015)。而非留守经历大学生虽然也出现了趋避反应,但是要显著低于留守经历大学生,这是因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留守经历大学生(邓佳玲, 2016),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独立,较少依赖他人,较少受外界情绪信息的影响,因此产生这种差异。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是由个体自身、与个体日常生活紧密接触的近端支持以及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远端支持三个部分组成,这些支持能被个体所感知、评价和利用(雷鹏,陈旭,关幼萌, 2010)。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近端支持的严重缺位,伙伴友情支持不足,远端支持效果不佳等原因,使得其社会支持系统较少甚至无法发挥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时刻关注外界情绪信息,因此使得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水平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但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1)仅设置了积极和消极情绪启动组,未设置中性情绪对照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果的准确性,在未来的后续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到对照组的必要性。(2)启动材料为图片,同时为充分考虑到启动的效果,实验中每张图片呈现20次,易产生疲劳,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考虑音频、视频作为情绪启动材料。

结合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及不足,笔者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探究的后续研究应重点考虑如下因素:(1)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高低的影响因素,如留守时间、监护人类型、人格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2)情绪易感性涉及到情绪与认知,仅从行为水平来研究稍显单薄,后续研究应考虑到ERP等生理指标。

5 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断容易受到外界情绪信息的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2)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绪启动之后更易出现趋避反应,且这种趋避反应的强度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3)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

生物量 取样时将甘薯地上部(茎、叶、柄)和地下部取回.将根系洗净晾干,先称鲜质量,105 ℃烘30 min杀青后75 ℃烘干至恒质量,称干质量.

参考文献

白露, 马慧, 黄宇霞, 罗跃嘉(2005). 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 (11), 719-722.

龚栩, 黄宇霞, 王妍, 罗跃嘉(2011). 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 (1), 40-46.

邓佳玲(2016).留守高中生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

韩黎, 王洲林, 张继华, 吕林, 王金霞, 廖传景(2017).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 (4), 326-332.

胡江辉, 李潜, 赵文健, 刘卫文, 汤梦娟(2008).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7 (4), 439-440.

李梅, 卢家楣(2005). 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 心理学报, 37 (4), 517-523.

李晓敏, 罗静, 高文斌, 袁婧(2009).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 (5), 620-622.

李晓敏, 袁婧, 高文斌, 罗静, 杜玉凤(2010).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 (1), 92-94.

刘汉越, 王艳梅, 王振宏(2015). 积极情绪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偏向: 投入与抽离. 心理科学, 38 (4), 839-845.

雷鹏, 陈旭, 关幼萌(2010).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的建构. 教育导刊, (12), 30-33.

柳恒超, 许燕(2009).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29 (2), 66-70.

潘超超, 周爱保, 刘锦涛, 谢佩(2018). 情绪诱发情境下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6 (10), 600-605.

乔建中, 饶虹(2000). 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6 (2), 49-52.

温义媛, 曾建国(2010).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 中国公共卫生, 26 (2), 146-147.

王莉, 陈会昌(1998). 2岁儿童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学报, 30 (3), 289-297.

徐振轩(2018).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探究. 教育评论, 228 (6), 95-99.

闫丁(2016).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 心理技术与应用, 4 (9), 549-560.

杨曙民, 梁晓颖, 李建秀, 龚晓会(2008). 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情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9 (1), 51-52.

张奇勇, 卢家楣(2013). 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1 (9), 1596-1604.

张仕琼(2008).信息传媒接触对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张莉华(2006). 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 (12), 28-30.

张焕焕(2017). 金钱启动和阈下情绪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5 (7), 413-419.

赵景欣, 申继亮(2010).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 , (7), 65-70+76.

Cacioppo, J. T., & Bemtson, G. G.(1999). The affect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5),133-137.

Cacioppo, J. T., Berntson, G. G., & Nusbaum, H. C. (2010). Commentary: neuroimaging as a new tool in the toolbox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 62-67.

Davidson, R. J., Ekman, P., Saron, C. D., Senulis, J. A., & Friesen, W. V. (1990). Approach-withdrawal and cerebral asymmetry: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rain physilolgy: 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2), 330-341.

Eisenberg, N., Fabes R. A., Murphy B., Maszk, P., & Karbon, S. M. (1995). The role of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6 (5), 1360-1384.

Elsworth, P. C., & Scherer, K. R. (2003). Appraisal processes in emo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bes, E. E., Phillips, M. L., Silk, J. S., Ryan, N. D., & Dahl, R. E. (2011). Neural systems of threat processing in adolescents: role of pubertal maturation and relation to measures of negative affect.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36 (4), 429-452.

Joseph, J. C., Carl, B. F., & Linda, C. (2004). On the nature of emotion regulation. Children Development, 75 (2), 377-394.

Kimberly, T. (2006). A role for the contagion of emotion? A comment on segri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 (8), 825-832.

Lang, P. J., Bradley, M. M., & Cuthbert, B. N. (1990). Emotion, attention, and the startle reflex. Psychological Review, 97 (3), 377-395.

Rutter, M., & Angold, A.(1992). 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status on depression in a large sample.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4 (1), 5-28.

Stark, F., & Deutsch, R. (2004).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does not automatically predispose for arm flexion and extension. Emotion, 4 (2), 156-172.

Tower, K. (1996).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older spouses: Longitudinal influ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 11 (4), 683-697.

The Effect of Left -behind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ANG Shenzhen; YAO Benx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

Abstract

The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both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motional-priming paradigm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the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neutral faces is more susceptible to external emotional information than non-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2)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approach-avoidance reaction after receiving different emotions than non-left-behind ones, and the intensity of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approach-avoidence rea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3) the level of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of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non-left-behind counterparts.

面对国内外食品安全面临的紧迫形势及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政策导向,培养高水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团队对“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食品全产业链安全危害与控制措施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了以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考评为标志的教学模式,且成效显著。最后,结合近3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应性教材的迫切需要,以期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切实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作出贡献。

Key words :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emotional prim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05BZX064)。

通讯作者: 姚本先, E-mail: ybx7756@126.com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1.001

标签:;  ;  ;  ;  ;  ;  ;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