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展教育产业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增长点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 (2000)02—0025—06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期,导致消费热点消失、市场疲软、物价负增长、企业开工不足、职工大量下岗等问题。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在当前传统耐用品消费已基本普及,汽车等高档次消费难以形成热点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把眼光放在教育上,主张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刺激消费,带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认为教育产业将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观念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政府举办的社会文化事业,是一种纯粹消费性的公益事业。本文就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确立、教育的经济功能以及如何发展教育产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撰写的《信息经济》一书,提出“四产业划分法”,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第四产业为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知识产业由五部分组成:教育、研究与发展、交流工具、信息机械、专家咨询。其中教育是知识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能够成为一种产业,这与教育的生产属性相关。从历史角度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人类早期社会中的教育活动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的整个社会生活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可以分为三种,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绝不仅仅限于“种的繁衍”或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应该包括通过教育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人并不断提高人的质量、素质。可见,教育是人类自身生产重要环节。教育是同物质生产一样具有生产属性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生产。教育的这种生产属性决定了教育存在产业化的基础。当前,我国文化、体育等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也实现了产业化,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教育理所当然也应该作为产业来经营。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知识和人才成了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教育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行业,是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人才与劳动者的行业,因此它自然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运行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1992年6 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指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这就为确立教育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教育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直接为GDP的增长作贡献。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形成有巨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活动、科研活动自身也要消耗大量的活劳动,因此,教育可以为GDP的增长作出直接贡献。 而且随着教育产业的扩大,将带动许多物质性投资,如校园建设、实验室和仪器以及家具等,这类物质性投资具有投资乘数效应,短期内可以迅速刺激总需求。同时,教育还可以带动文化出版业、房地产业、交通业、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为GDP的增长作出间接的贡献。据统计, 世界各国教育行业的增加值分别占本国GDP的4%—6%,美国则高达到7%。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我国教育经济学专家张铁明对广州市1978—1993年间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关系作了研究,得出了该期间教育贡献率为32.3%的结论。
其次,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巨大,扩大教育消费可启动总需求。中国当前的经济周期波动虽然也有投资方面的原因,但是消费需求的疲软是基本原因,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如当前消费品结构升级的梗阻导致消费热点的消失,农村二元经济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村消费购买力低下,养老等制度转轨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倾向等等。居民消费疲软导致投资机会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需求的不足。而教育却是居民当前最愿意购买的服务产品,教育市场是经20年市场经济改革剩下的最后一个卖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认识到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生活的便利,对家庭的社会声望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对未来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正因为这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满足于被行政分派或地域划定,而不惜重金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这种选择就是对教育质量的鉴别与消费。教育市场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中产生;另一方面,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与教育供给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始终是教育市场的一个热买点,也是一种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去禁止了的高尚文明消费。这种积极的教育消费趋向,不仅将大大促进教育消费者去重新分配使用自有的全部消费基金,同时也将大大推动人们去改变消费观念,改变家庭的和社会的消费结构,并最终使人们在增加了消费内容后,更积极努力以获取他实际足够致富的经济收入,而由此也就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居民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高等教育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卖方市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老百姓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教育及教育服务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带动与教育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建筑业、学生公寓、餐饮服务等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我国平均每天的居民储蓄量高达24.3亿元,至年底居民存款近6万亿元,其中手持现金6千亿元。1998年1—2月,全国城乡居民新增储蓄3400亿元,占了上一年新增量的一半。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为子女上学准备的储蓄目的所占比重达44%,并认为教育消费是一个大的消费领域。因此,只要教育供给扩大,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再次,教育业已成为个人经济收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作为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被假定为同质的。资本是同质的,即物质资本是资本唯一形态,对人的投资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劳动是同质的,是劳动的数量而不是劳动的质量决定产出水平,忽视了劳动力之间劳动的质量因素。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对传统的要素概念进行了纠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发展了收入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是异质的,人力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投资于人身上而形成的既可以满足眼前的消费更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资本,其表现是劳动者身上蕴含的知识和技能等。从一般意义上,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改变收入分配现状,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与对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必然有相应的收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世界银行高级专家萨哈罗普勒斯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作了大量的跨国研究,得出1994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世界平均的个人收益率为30.7%、17.7%、和19%, 并指出了世界性三个层级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趋势分别为18.4%、13.1%和10.9%。1972年美国小、中、大学毕业生年收入比为1∶1.5∶2.37;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陈晓宇、闵维方的研究表明,根据1996年抽样数据计算,平均每接受1 年高等教育可以导致中国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6%以上。因此, 教育是一种有较高回报率的知识产品、服务产品,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有较高回报率的生产性投资。
三
发展教育产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通过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教育内在的投资与收益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立教育产业新体系。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教育产业观。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纯粹消费性的公益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不是一种福利事业,而是具有较高回报、先导性的产业。通过对教育的投资,个人可以增加工作能力,提高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未来获得较高的收入,对职业的变动有更强的适应力;同时,受教育者数量增加,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合理利用,满足变化的市场的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要大力宣传教育的生产属性,并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以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发展教育产业提供舆论导向。
(二)建立起教育内在的投资与收益的运行机制。作为产业资本的投资必须获得产业利润的回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受教育者不能无偿享受教育产业的经济成果,这应是改革的大势所趋。而目前教育被视为非生产部门,被片面地纳入政权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范畴,基本上不从经济效益角度去考察和评价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国家承担了主要的资金供给责任,财政成了支撑我国教育事业的唯一杠杆,国家实行无偿配给人才和全民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不承担人才培养的任何费用,实际上无偿占用了教育社会成本。学生从培养到分配都由国家一包到底,家庭和个人又免去了大部分个人教育成本的投入,这种做法违背了价值规律,也是造成我国教育经费长期短缺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教育非生产、非经济部门”的观念阻碍了我们对教育产品交换关系的探讨和认识。传统体制使收益关系隐形化,增加了教育产品交换价值认识的困难,教育的多功能性和对某些功能的片面强调,又造成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交换价值的假象。其实教育产品和其他产业产品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多元交换关系,只是由于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和教育层次以及教育结构的复杂性,不同教育产品的交换关系和交换方式有些不同罢了。产品交换关系中的主体可分解为“卖方”和“买方”即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教育产品产权所有者有国家、学校和学生或家庭。他们通过产权所有权决定教育产品供给的规格、数量、质量及供给方式。教育产品的买方不仅是学生购买与消费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还包括国家及用人单位购买高质量的劳动力,学校也要购买教育工作者的劳务。因此,我们应以讲究教育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产业化机制的建立使教育走入以教养教的自我发展轨道,而不再片面依靠行政与伦理的资助。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教育资本的经济利润是发展教育产业的核心内容,它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过去教育部门一边无偿提供教育服务成果,一边又向社会受教育者乞讨赞助的可悲状况。
(三)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与经济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发展教育产业,必须理顺教育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教育投资者、经营者、受益者之间的关系。应保证投资者获得社会平均收益率,办学者获得平均利润,受教育者能根据受教育程度支付教育劳动费用,形成完善的运转系统,保证教育成本的足额补偿和教育资本的顺利循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产业生存的环境、前提和归宿。应构建新型的教育经济关系,使个人和产业效益都得到明显提高,引导产业和个人都重视教育投资,形成强劲持续的个人和社会的教育需求。为此,一方面要建立知识价值实现的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体现知识和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宏观改革政策,调整工资水平与结构,为发展教育产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教育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过去政府包办教育、包办学校的做法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也不利于教育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激增和多样化,政府无论在经费方面还是在事务方面都不可能直接管理好各种具体的学校教育。因此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旧格局,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建立起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民办、私立及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学校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通过合作办学、共建重组以及产权转让、股份制等途径实现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重点做好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建立一套严密、灵活、精简、多层次的管理体系,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导向,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法制法规等多种手段,保证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
(五)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兴办科技产业和校办企业。广义的教育产业还包括高校的科技产业和大中小学的校办企业。这也是教育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拥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还有大批活跃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创新活力。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教学相长的优势,是高等学校得天独厚之处。要利用这个优势,加速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前些年部分高校开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索,运用学校无形资产和名牌优势,采用无形资产入股方式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结合,将科技产业做活、做大。如北大方正集团1年就为北大创收360万美元。正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使北大这所原来完全由政府拨款的大学,现在1/3的预算来自包括方正集团在内的企业的利润。今年上半年,上海黄浦集团先后投资1亿元和付出价值1.2亿元的房产,投入复旦大学的人类基因工程研究,并组建了3 家与基因工程和科技开发有关的企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使复旦大学的基因工程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代表着企业资金向知识资本渗透的发展趋向,它引导企业看准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占领新的市场制高点,也推动着企业资本与高校知识资本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兴办科技产业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准则,实行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工业园为基地,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强与银行、财政、证券部门协作,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渠道;五是按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完善与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吸收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研究表明,优质中小学教育比普通水平的中小学教育生均成本要高2—3倍。发展优质教育和高层次教育要有大量的投资,这就需要吸引社会办学资金,鼓励居民调整消费结构,为子女教育投资。只有当学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形成名牌学校的质量品牌,企业和居民才愿意来投资。据调查,我国最富有的20%家庭已占国民全部收入的50.24%, 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千分之一的人存款却占了全国居民存款总额的1/3。而且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占83%,政府占3%,企业占14%, 其中国有企业不超过7%。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消费市场只要针对最富有的 20%家庭,就可以使每户每年平均为教育多支付1000元,总额约800 亿元左右,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1/2,却仅占该部分家庭所有收入的2.7%。而目前我国社团和个人投资办学资金1993年仅占全国经费总供给的0.31%,1995年才达到1.08%。另一项调查表明,广州68.6%的家长认为子女教育投资可占家庭总收入的10%—20%,有79.18 %的家长明确表示愿意多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但条件是要有教育质量保证。因此,吸引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提高教育质量,重点要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一是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才有利于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者要相互促进,科研实验室应该向教学开放,科研的成果要进入教学环节;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五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工作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七)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世所罕见。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投入总量年增幅大,而国家财政收入比在不断下降,教育需求急涨,教育资源配置浪费,教育经费渠道单一。如果把民办教育真正当作国家教育的一条腿,去大力发展,国家就会因民间教育投入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而产生巨大的财富增量。
发展民办教育,重要的是国家要制定一些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主要包括:(1)必须明确民办教育的社会性质, 确保其与国家的社会制度相一致;(2)必须尊重私立学校的相对独立性、 自主性和灵活适应性;(3)公平对待,鼓励竞争。民办学校, 除了投资渠道不同之外,国家应当同公立学校一样公平对待,包括学校及其师生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经批准建立的民办学校,其学历证书具有同公立学校同级同类证书同等的效力,在提高教育质量,从事科研工作,参与社会活动上,鼓励公、私立学校平等竞争;(4)必须明确责任, 要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办学者的责任和国家对民办学校应负的责任。国家不但应负审批、管理、监督的责任,而且应负引导和支持的责任;(5)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督制度。国家对民办学校既有管理、 监督的责任,又不能像对待公立学校那样过多干涉。有效的监督与引导方式是建立评估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评估准则和实施细则,组织评估小组,定期进行评估。
[收稿日期]199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