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1995-200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贸易论文,人民币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汇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9-0099-06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开始,人民币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升值势头。截至2007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总升值幅度约达10%,仅2007年升值幅度就达到了7%。进入2008年后升值速度仍然持续走高,截至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由汇改前的8.2765下降到6.8971,累计升值幅度达16.67%。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认为升值将导致本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但从汇改开始至今,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因为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减少,反而在进出口同时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着持续扩大的趋势。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总贸易中的占比一直高于一般贸易,直到2007年4月这一状况才开始发生变化。①由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皆以一般贸易为前提,因此我国贸易收支中的加工贸易特色使得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的观点也相去甚远。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的真实影响,首先要弄清楚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任何形式的出口皆受世界需求的影响,故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决定机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进口方面。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机制与一般贸易进口的决定机制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贸易进口取决于国内需求的变化,而加工贸易进口却以加工贸易出口为基础,最终由世界需求决定。因此,考察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对准确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收支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与实证文献非常多,但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影响进行分析的文献却非常缺乏。迄今为止,国内相关文献中仅陈治中(2005)[1]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Li Wang,John Whalley(2007)[2]也曾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时在模型中引入加工贸易因素,但这些文章并没有直接针对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考察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实际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汇率和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和相关特点分别作描述性分析,然后针对加工贸易进口与汇率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依次进行分析,并针对有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对我国汇率、加工贸易的描述性分析
(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的描述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2005年汇改后名义汇率的变化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形成机制。近年来,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贬值给人民币带来了很大的升值压力,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下降(升值)并不必定意味着人民币对其他国际货币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更不能因此而判定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有效汇率成升值趋势。而真正能够影响一国贸易的汇率变化指标应采用贸易加权后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图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IMF网站的IFS数据库。
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1月到2008年6月期间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为1995年1月到2002年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现早期快速升值和后期相对稳定的特征;第二阶段为2002年2月到2005年6月,该阶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贬值特征;第三阶段自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汇改后名义汇率的变化基本趋同,反映为持续升值特征。②
以上三阶段变化特征可以通过Edwards(1989)[3]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真实均衡汇率决定模型来进行说明。均衡真实汇率决定模型表明,所有经济的基础因素都将影响一国均衡真实汇率,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一国贸易条件、进口关税、技术进步、资本流入、名义汇率的变动以及其他经济基础因素,如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张静、汪寿阳(2005)[4]运用中国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并得出了各参数的符号与理论一致的结论。结论认为,贸易条件改善将导致真实汇率升值,贸易条件的替代变量可以用出口与进口的比值表示。由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出口退税和高进口关税的政策,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故导致加入WTO之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另外,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技术进步也促进了真实汇率的升值。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逐渐减弱,进口关税减少,真实汇率进入下行阶段;2005年7月汇改后,名义汇率的升值浮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导致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且通过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进行比较,汇改后三年内,除少数因季节影响形成的有效汇率贬值月份(共15个月贬值)外,在其他所有升值月份中,仅4个月份的升值幅度小于名义汇率。通过目测我们可以得出,在汇改后名义汇率升值的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高于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也即实际有效汇率对名义汇率的变化弹性大于1。
(二)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及其差额的趋势演变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进口及差额都始终保持着增长趋势,从增长的速度来看,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1月到2001年12月,该阶段的加工贸易无论是出口、进口还是顺差,其增长都较为平缓;第二阶段为2002年1月到2008年6月,此阶段内无论是加工贸易的出口、进口都呈现高速增长特征,且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导致加工贸易顺差急剧增加,同时此阶段的进出口和顺差的波动也更剧烈(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及其差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海关月度数据。
由于加工贸易特殊的“两头在外”特征,加工贸易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正常情况下其出口始终大于进口,且进口量受出口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地由国际市场需求决定。加工贸易出口大于进口所形成的顺差来源于国内加工环节的价值增值(国内劳动力成本、来自国内部分的原材料成本、国内加工过程中的创新活动等)和出口品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提升所带来的附加值。另外,关于上述两阶段增长差异可以解释如下:早期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土地和能源等国内资源成本较低;同时,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低,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了处于全球价值链最低端的最终产品组装环节和低端零部件配套生产环节,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严重缺乏,导致加工贸易出口附加值较低,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弱,贸易顺差较小且增速缓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成本普遍上升,由于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加工贸易内部的产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占比逐渐提高,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以2007年为例,仅机电类产品出口就占到总出口的47%。另外,加工贸易出口中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也逐渐提高。加工贸易开始从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主导的单纯加工向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的自主研发和品牌创新延伸,产业链高端发展趋势明显,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大幅攀升。但与此同时,贸易顺差的急速扩大和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都增加了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使得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波动加剧。
三、进出口需求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分析
(一)理论分析框架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考虑一个标准国际收支决定的两国模型,假定各国进口品与国内产品为不完全替代,则进口品的需求取决于国内实际收入和进口品的本币价格。本国进口品的供给取决于外国出口厂商所面临的出口外币价格;本国出口品的需求取决于外国实际收入和外国进口该产品的进口外币价格,本国出口品的供给取决于本国出口厂商面临的出口本币价格。具体表示如下:
(二)模型、数据与检验
1.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为了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根据上述理论,本文对加工贸易进口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数据约束,本文所运用各变量数据为1995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样本指标采用加工贸易进口额ptim、加工贸易出口额ptex、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考虑到此处分析的是各类贸易的总量数据,故汇率变量采用利用贸易加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更适合;该数值的增加表示升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GDP没有月度数据,故采用该指标作为实际收入的替代变量)。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OLS估计之前,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方程中各变量的水平值与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其检验过程中根据AIC准则(AIC值最小原则)来选择滞后项,关于加工贸易进口方程中各实际变量序列平稳性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看出,加工贸易进口、加工贸易出口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三个序列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而各序列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各序列都为I(1)序列,因此这三个变量满足构造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
3.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分析
本文将采用Engle-Grange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两种方法对加工贸易进口与其解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再对短期动态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首先运用Engle-Grange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采用OLS方法估计加工贸易进口方程,其中汇改虚拟变量DER因其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被剔除,最终实证结果如下:
第二步对该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序列平稳,说明回归方程的设定是合理的,且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运用Johansen检验法对以上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SIC与AC信息准则都显示VAR的最佳滞后阶数为4,在线性确定性趋势假定下加入外生变量DWTO,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我们选择最大特征值的向量作为加工贸易进口的协整方程:
比较式(10)式与(11)式可知,采用Engle-Grange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中对应参数比较接近,说明模型设定是合理的,且在不同方法的使用中得到的检验结果也具有一致性。长期来看,加工贸易进口受加工贸易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且与加工贸易出口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加工贸易本身的特征,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殊性使得进口始终与出口保持高度正相关,且变化弹性略小于1。其弹性小于1反映了加工贸易品在国内加工环节中存在价值增值部分,该弹性系数越大,反映国内加工环节的附加值越小,反之则国内加工环节产生的价值增值越多。模型中系数为0.8809反映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环节增值比例较小,加工贸易的产品或行业结构还有待改善。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减少,这也反映了加工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即进口由出口决定,则汇率的变化首先影响出口从而最终影响到进口。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从而在长期内减少了加工贸易进口。
4.误差修正模型与短期动态分析
协整关系表示的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微观经济主体如外贸企业将根据经济变量的短期变化来调整进出口价格,从而使得贸易收支在短期内发生动态变化。本文根据“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原则,考虑到运用的月度数据,故从滞后24期的模型开始逐渐删除不显著变量,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从估计出来的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短期波动都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当期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用来反映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速度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也具有正确的符号且系数显著,但系数值偏小,说明实际的加工贸易进口额向均衡的加工贸易进口额调整的速度较慢。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各期系数来看,滞后1期和滞后7期的系数显著,上一期加工贸易进口的变化将引起本期加工贸易进口的相反变化,说明在连续两期内的加工贸易进口之间存在替代特征;之前第7期的变化引起本期加工贸易进口的同向变化,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进口周期约为7个月。就加工贸易出口滞后各期的波动来看,之前第2期和之前第12期的短期波动对当期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变化产生影响,与加工贸易进口滞后各期的影响一致,短期滞后波动引起加工贸易进口的反向变化,而长期滞后波动引起加工贸易进口的同向变化,且短期滞后的影响弹性大于中长期滞后的影响弹性。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滞后各期的系数来看,滞后3、8、14期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皆显著,但短期滞后波动的影响为正,中长期滞后波动的影响为负。这反映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使进口相对价格降低,短期内增加加工贸易进口,但中长期内将使得加工贸易进口减少。这是因为,升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受阻后将直接减少中长期内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
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长期均衡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来看,长期内,加工贸易出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变化等都显著影响加工贸易进口。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对因变量的影响最大,出口每变化1%都将引起加工贸易进口约0.88%的同方向变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也较大,汇率升值1%约导致加工贸易进口0.64%的减少;加入WTO对加工贸易进口有显著正影响,但影响微弱。
第二,从加工贸易进口的短期动态变化来看,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表明,加工贸易出口的波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以及滞后的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率都对本期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长短期影响不尽相同。短期内,汇率升值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增加;而长期内升值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减少,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加工贸易进口波动的影响弹性在长期和短期来看都大于1。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我国汇率水平的调整和加工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慎行升值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升值在长期内能够抑制加工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所以通过汇率升值来抑制我国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导致加工贸易进口的大幅下降。为了防止贸易收支的大起大落,小幅慢升的升值模式是可取的。人民币在持续了三年的升值之后,在当前金融海啸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滞后效应和世界经济萎缩带来的双重压力将使得未来几年内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实际上,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的增长已经明显减缓,前三季度的出口实际增速同比下降8.1个百分点,进口实际增速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③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经在外贸领域凸显。基于此,未来的汇率调整应持谨慎态度,尽量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二,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结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存在特定的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外贸发展、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加工贸易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仍停留在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加工贸易初级发展模式(裴长洪,2008)[5],国内加工企业几乎未涉及设计、物流方面,甚至一些高端生产环节也因技术和管理不配套而无法参与,这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附加值低;二是出口的绝大多数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都来自于进口,这大大限制了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相关产业的溢出效应;三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往往受到加工贸易行业成本优势的限制,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价格和国内其他要素价格的上涨,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使得国内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下降,加工贸易的未来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长达四年之久的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本来问题重重的我国加工贸易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中长期影响也已经开始凸显,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皆出现下降趋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加速加工贸易转型,应继续拓展和完善加工贸易在OEM的发展,积极创造加工贸易高级形态发展的国内配套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加工贸易出口附加值低的现状;同时要着力引导国内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增加加工贸易的国内溢出效应(廖涵,2003)[6];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加速调整和细化加工贸易准入标准和完善税收与其他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实现国内比较优势的调整。同时,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下,应慎行人民币升值政策,维持人民币稳定,为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
注释:
①2007年4月,一般贸易的占比达到4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比43%的水平。经过7个月的交替变化后,从2007年12月开始,一般贸易的占比始终高于加工贸易的占比,且二者占比差有扩大趋势,一般贸易占比自46%上升到2008年6月的49%,而与此同时加工贸易占比从43%下降到39%。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②图中ner表示1美元表示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其下降表示升值;reer表示以2000年为100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其上升表示升值。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
标签:汇率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名义汇率论文; 有效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论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 人民币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一般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