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金融货币运行分析及2004年形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金论文,货币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信贷快速扩张,央行调控重在“收缩”
1.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投放超常增长,一再超出年初的增长目标。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已达到20.7%,超过预定目标约2.7个百分点。1月—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5万亿元,超过预定的增长目标0.7万元,也超过2002年全年新增贷款0.7万亿元。
(1)货币投放加快,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创新高。2003年以来,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呈逐步走高之势(见图1)。截至8月末,M2同比增速达到21.6%,是1997年5月份以来最高的。9月末,由于央行在8月23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M2同比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比2002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也高于2003年前三季度GDP增幅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之和11.5个百分点。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8.5%,比2002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同比增长12.8%。1月—9月现金累计净投放1028亿元,同比多投放484亿元。
图1 2002.1—2003.9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财政金融快报》2003年
(2)“惜贷”现象出现根本扭转,贷款投放增长较猛。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一反前几年“惜贷”的局面,开始出现加快势头。进入2003年以后,贷款更是“超常”增长,2003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超过2002年全年增长水平,贷款增速一再创出新高。截至8月末,本外币并表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9%,是1996年8月份以来最高的。在8月23日央行宣布调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9月末,贷款增速出现微降,但本外币并表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仍达23.7%,比年初高5.3个百分点。1月—9月份,本外币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671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24766亿元,同比多增加10714亿元,比2002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多增6240亿元。2003年以来贷款的“超常”增长与1998年开始的贷款增长减速运行形成鲜明对比(见图2)。
图2 1997年—2003年各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3年
从贷款投放结构来看,200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①从机构分布看,2003年前9个月累计新增贷款较多的机构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上三类机构占今年新增贷款增加额的79.6%。今年上半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发放速度一直快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月均为1679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月均635亿元。第三季度,在央行的窗口指导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速度明显下降,月均增加85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月均增加597亿元。
②在贷款投向上,前9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比2002年同期多增的部分集中在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贴现,以上三项占新增贷款99.4%。
新增短期贷款以工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贷款以及建筑业贷款为主,以上四项占新增短期贷款的63.66%。新增中长期贷款以基建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与汽车贷款)为主,以上两项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73.4%。
③在提供贷款方式上,票据贴现的份额上升,直接贷款的份额有所下降。2003年以来,票据贴现增长很快。1月—9月,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达18.5%,比2002年同期所占份额提高6.2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占前9个月新增贷款多增部分的27.2%。
④从贷款期限上看,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短期贷款比例下降。近年来,我国贷款出现中长期化的倾向,即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步上升。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38.6%,比年初增加了0.7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46.2%,比2002年同期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
⑤外汇贷款增长很快。9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9%,增幅比2002年末高18.1个百分点。1月—9月外汇贷款累计增加238亿美元,同比多增179亿美元。
⑥贷款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即: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比年初减少93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9.60%,比年初下降3.51个百分点。
(3)各项存款增长较快,居民储蓄突破10万亿大关。9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1.1%,比2002年末提高3.3个百分点。1月—9月本外币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8807亿元。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2.5%,增幅比2002年末加快3.6个百分点。1月—9月,人民币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002亿元,同比多增9464亿元。其中,人民币企业存款增加10147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比2002年末提高6.9个百分点,同比多增3743亿元。继本外币居民储蓄在2003年2月末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后,9月末,人民币居民储蓄也突破10万亿大关,余额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9.9%。1月—9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3903亿元,同比多增3441亿元。与人民币存款多增相反,外汇存款余额出现下降。2003年前9个月,外汇存款余额比年初下降25.6亿美元,同比少增79.2亿美元。
(4)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维持在1∶8.27左右的水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现实中表现为“钉住美元”。2003年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0元人民币,与2002年末基本持平。2002年底以来,国际社会出现唱“升”人民币的声音。进入2003年后,日本、美国、欧盟都陆续要求人民币升值。随着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相关讨论也逐渐热烈,人民币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
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基本上是资本项目下与经常项目下保持“双顺差”。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为了维护人民币“钉住”美元,央行不得不收购多余外汇,所以“双顺差”的累积对应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从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幅明显放慢,比2002年仅增长3.6%。这一情况自1999年开始好转,而此后外汇储备的增长开始逐年攀升(见图3)。2003年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8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增幅比2002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1月—9月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510亿美元。
图3 2000.12—2003.9各月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除由于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原因外,也由于受到国际社会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出现资本回流。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借方,2002年开始出现在贷方,2003年上半年仍在贷方,为47.31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可能存在一些流入未被明确记录。不排除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出现境外资金回流的情况。
2.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1)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收缩为主。2003年以来,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央行通过购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这从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可以看出。2003年前9个月,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累计增加7058亿元,同比增加4174亿元。
2003年以来,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元旦后至春节前,为满足商业银行春节前的支付流动性需求,持续进行逆回购,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第二阶段是从2月8日至4月底,持续进行正回购,开展主动性对冲操作,回笼基础货币。而4月22日,央行还首次在公开市场中直接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央行票据。第三阶段是从4月29日至8月26日,央行以固定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取代正回购操作,加大回笼基础货币的力度。4月29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室发出通告,自29日起暂停每周二和周四的正回购操作,近期代之以固定于每周二贴现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笼基础货币。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以央行票据完全代替正回购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此次尚属首次。第四阶段是自8月26日至今,央行持续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但票据发行规模有所调减。除此以外,为了减缓8月23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冲击,央行还采取逆回购和现券买断,以及央行票据赎回操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操作,除8月23日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相应地投放一些基础货币外,2003年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利用正回购与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外汇占款增长所带来的过多的基础货币投放。
综合央行在两个银行间市场对基础货币的操作情况,1月—9月,央行通过债券公开市场业务回笼基础货币3346亿元,通过外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6505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3159亿元。
2003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采取定期发行短期央行票据的方式取代正回购。这样做也是央行“弹尽粮绝”的不得已选择。因为随着持续正回购,央行所持有的可用债券数量持续减少,与此同时,央行还面临前期正回购操作的相当一部分债券将陆续到期的事实,公开市场操作一再面临无券可用的局面。
(2)央行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热潮快速升温,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房地产业存在“过热”的倾向。而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违反有关规定,放松信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的过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我国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且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少、资产负债率高的现象。这就造成在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偏低,千方百计从银行获取资金的局面。据统计,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国内贷款所占比重为20%—30%。为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防范潜在的不良贷款的风险,2003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严格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要求。
(3)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8月23日,央行网站发布了决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自9月21日起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调高至7%。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现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自199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曾于1998年由13%下调到8%,并在1999年再次下调到6%。前两次调低旨在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而此次再次调高,则是为防范经济中出现的“过热”苗头。
央行之所以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利斧”,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而与货币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抬头。其次,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是常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再贴现业务萎缩,目前央行调控货币信贷的手段主要是在银行间债市中的公开市场操作。但是2003年以来,面对快速增长的贷款以及大量的外汇占款的“对冲”,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实在独木难支。因为随着央行票据累计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央行付息和到期还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此举终非长久之计。而随着已发行的央行票据及正回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见,单靠央行票据“单打独斗”实难以遏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因而,央行不得已祭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利器,以配合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其功效。
(4)适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7月份以后,央行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必要的风险提示。总体上看,“窗口指导”取得了积极效果。7月、8月、9月三个月贷款月度投放规模比上半年月度平均规模下降约1000亿元。
(5)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主要内容是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由地方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并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增资扩股。根据文件精神,央行将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6)推进邮政储蓄转存款改革。9月1日,央行下发了《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目前年利率为1.89%)计息;此前的邮政储蓄老转存款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计息(目前年利率为4.131%)。同时,自2003年8月1日起允许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包括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承销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
就当前的金融运行情况来看,2003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20%左右,狭义货币M1将达到18%左右,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
二、2004年金融形势展望
根据2003年金融运行态势,我们可以对2004年金融形势形成以下判断,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货币信贷的高增长格局在2004年难以再现,但货币信贷不会出现“紧缩”
针对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央行已经做出了“偏快”、“过猛”的判断,并果断地采取了“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因此,2004年货币信贷的增速将维持在合理的水平,而不会超过2003年的较高水平。但货币信贷不会出现“紧缩”。
首先,与前几年相比,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所面对的是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银行惜贷;而当前所面临的是投资需求旺盛,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但通货紧缩并未消除,商业银行积极放贷。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而不是紧缩银根,使新一轮经济增长受到打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已经出现根本的改变。在利润增长的要求下,在储蓄存款高增长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仍可能保持放贷积极性。
其次,从2003年以来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运行的情况来看,面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尽管采取了收缩的政策,但政策手段较为温和。例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但并未出台相关细则。再如,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微幅上调了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央行并无大力收紧银根的意图。
第三,我国坚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将相应扩大国内货币投放。前面分析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大量买进外汇,从而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2003年以来,外汇占款所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而年初至今,央行大部分精力都被迫用于回收通过外汇占款多投放的基础货币。目前,我国政府已表示出继续坚持现有的汇率政策,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决心和态度。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坚持人民币“钉住”美元将使外汇占款扩大国内货币供应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总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会夭折,货币政策不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货币信贷形势也不会出现“紧缩”。2004年,央行将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预调和微调的办法,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使其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
2.“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有所加强
1998年以来,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期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最直接且有力的配合就在于,财政部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特种国债,进行国债投资;国家开发银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债投资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贷款。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七上八下”的水平。但是,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累计效应逐步显现,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从投资需求看,在政府投资带动下,民间投资对整个投资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表明投资增长已由主要依赖政府开始转向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从消费需求看,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从出口需求来看,随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的出口更多地采取了加工贸易的形式,我国在逐步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工厂。以上变化表明,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比前几年明显增强,经济的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在逐步形成。这就相应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要减缓“积极”力度的问题。其实,随着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内已经出现要求控制财政风险,调整财政政策的声音。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不断形成,这方面的呼声将更为高涨。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再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力时,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地位将相应上升,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有所加强。
3.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央行采取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物价出现回升,社会各界又出现了利率调升的预期。但是由于目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形成,除非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否则不宜采取过于猛烈的“收缩”手段。此外,由于目前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提高利率的话,将使这一预期进一步加强。因此,当前有必要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
4.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当前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我国还是利大于弊。但是,应在国际收支形势很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扩大的利好下,着手考虑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要继续完善结售汇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意愿结售汇的范围,使更多外贸企业保留现汇账户,以缓解国际社会的压力。
5.运用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防范和化借不良贷款风险
在我国,信贷政策在转轨期间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功能不同,前者重在调控总量,后者更具有调整结构的功能。前面我们分析过,在当前的信贷变局下,潜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金融风险。而这些金融风险的存在恰恰在于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由于目前通货紧缩的压力只是得到缓解,而未根本消除,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不能急于“收缩”,更不能收缩得太快、太紧。但与此同时,应重视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通过鼓励和限制的信贷政策措施,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减小潜在的金融风险。
首先,要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减小贷款集中所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现有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例如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以便提高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继续运用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等;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出台允许和鼓励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的发展政策,例如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中小商业银行,扩充中小银行资本以及大量建立中小商业银行。
其次,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缓解投资与消费失衡所带来的风险。要减少消费信贷过于繁杂的手续,加大对居民消费信贷的服务、咨询和宣传力度,使居民对消费信贷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变消费观念。此外,还应重视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为消费信贷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存在过热“苗头”行业的信贷管理,加大信贷风险预警和监测,适度抑制投资增长。
第四,要高度重视中长期贷款增长过快,票据市场不健全以及个人信用缺失所带来的不良贷款的风险。提示并促使商业银行调整贷款期限结构,规范票据贴现,审慎发放相关贷款。
6.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适时传递货币政策信号
2003年以来,央行发布房地产贷款相关通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均是示范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都意在发挥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窗口指导”是一种成本低、传导快,意图明确、效果明显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2004年,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预调”和“微调”,因而央行也将更多地通过“窗口指导”来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社会心理预期。
7.切实采取措施,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当前我国融资结构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近两年来,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出现连续下降。为改变这一格局,要努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切实采取措施支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8.在控制和降低不良贷款率方面,要避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短期效应
在考察降低不良贷款方面,除重视不良贷款比率这一指标外,更应关注不良贷款余额。同时应将资本充足率是否符合8%或逐步向8%靠近作为考核银行风险和经营状况的核心,这将有力改变今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不大,不良贷款比率却大幅下降的不合理现象。
标签:基础货币论文; 央行票据论文; 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央行逆回购论文; 新增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正回购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外汇论文; 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