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图书馆元素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_信息素养论文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元素养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素养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启示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0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2.016

       1 元素养理论的发展

       在2011年1月份的《大学与研究图书馆》(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杂志上,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专家雅各布森(Jacobson)与麦基(Mackey)发表了一篇名为《将信息素养重构为一种元素养》(Refra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Metaliteracy)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元素养(Metaliteracy)的概念:元素养是一种根本的、自我参照的综合框架,可以理解为“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在新媒体情境中,元素养通过对新技术及相关素养类型进行整合,指导人们在网络协同环境中获取、使用、生产和分享信息,特别强调以批判性思维在参与式环境中生产和共享信息能力的培养。元素养着重培养以下7种基本能力:理解格式类型和传播模式;以研究者身份积极评估用户反馈;创造用户生成信息的语境;批判性地评估动态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格式生成原创内容;理解个人隐私、信息伦理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在参与式环境中分享信息。元素养学习包括情感(态度和情境感知)、行为(理解和应用)、认知(技巧和能力)与元认知(反思和自我剖析)四个领域,每种能力都涉及其中一个或多个领域[1]。雅各布森与麦基成功构建了元素养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并预测元素养将逐渐成为新时代信息素养的新标准。2014年,这两名学者又联合出版图书《元素养:重塑信息素养,提升学习者能力》,分7个章节阐述了元素养基本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其团队在元素养教育方面开展的系列项目,对元素养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2]。

       2012年8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成立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工作小组,负责对2000版的标准进行升级和改进。雅各布森受邀担任修订小组组长。2015年1月份,全新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正式出台,其中最大的变化和亮点就是借鉴了元素养的一些核心概念,突破了旧标准对认知因素的关注,重点关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和元认知[3]。ACRL的重视说明元素养将在学术图书馆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教学及实践中发挥显著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努力促进媒体和信息素养的发展,希望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来缩减数字鸿沟。在2013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中多次提到元素养在多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并预测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能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专家和普通大众联合起来,合作开展一个元素养项目,来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4]。可见,“重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元素养”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建立一个适应新的信息与技术环境的素养框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2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元素养教育实践

       雅各布森与麦基认为,必须要以元素养教育实践来推动元素养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依托纽约州立大学展开了大量的元素养实践活动,如召开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到院校开展元素养主题讲座与培训等,其中影响力较大也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元素养徽章系统、元素养慕课(MOOC)以及数字故事讲述方法。美国其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有所响应,通过嵌入课程、新生馆员等方式来探索元素养教育。

      

       图1 元素养徽章系统层次结构图

       资料来源:https://metaliteracybadges.org/badges/(经笔者整理修改)

       2.1 元素养徽章系统

       元素养徽章系统(Metaliteracy Badging System)是由元素养协作小组(Metaliteracy Learning Collaborative)为推动元素养教育实践而发起的一个项目,由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主导建设。奥尔巴尼分校历来高度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其4项基本教育能力中(信息素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排在首位,并将其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必备能力之一。该校协同相关院校及部门,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和建设这个系统。

       元素养徽章系统采用层级结构,将信息能力和行为进行层次分解,从上至下分为“最高徽章—子徽章—内容—挑战—任务”5个层次,获得一枚徽章,必须顺利完成下一层级的学习任务,并层层往下分解。例如,通过知识产权课程的考核,必须完成版权、开放获取、知识共享协议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任务;要取得最高徽章——元素养徽章,必须获得成熟的评价者、数字公民、创作者与合作者、强化训练的学习者这4个子徽章。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学习路径,每完成一个模块后,系统将自动进行标识。学习者可以将获得的徽章在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如领英(LinkedIn))进行展示,也可以发送给潜在的雇主,增加求职竞争力。徽章代表了学习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学习者的成就和技能变得可视化和可追溯[5]。元素养徽章系统符合弹性化、个性化和关联化的学习理念,其设计完全基于元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系。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进度,通过交互式的学习任务与挑战,完成相关主题的探索和学习,从而获得获取、评估、甄选、生成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掌握检索策略、信息评估、信息伦理、社会身份、元认知反思等概念和技能。

       元素养徽章系统作为纽约州立大学开放学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上线以后,得到了系统内各成员高校的广泛关注。社区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四年制大学、研究型大学4种类型的教育机构纷纷采用了该系统,在学生中推广使用。据统计,高峰时期系统的日访问人数将近400人。在奥尔巴尼分校的2015年春季课程中,该系统的注册学生数为889人,活跃人数为683人。同时,在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内,“儿童行为障碍”、“职业生涯规划原理”、“咨询心理学概要”、“情报学研究方法”、“科技世界”等9门课程将徽章系统中的部分模块嵌入到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元素养能力[6]。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教育项目中心主任尤文(Yowell)对徽章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徽章系统一方面为学生和在职人士提供了证明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深入、更便捷的方式;另一方面,徽章系统也为雇佣者对应聘者的一些关键却难以识别的技能(如创新、交流、团队协作和适应性)进行评价提供了新途径[7]。

       2.2 元素养慕课

       为了促进元素养理念的推广,让更多的人接受元素养教育,从2013年起,纽约州立大学远程学习中心与奥尔巴尼分校图书馆合作开发了三门与元素养相关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分别为“元素养”、“元素养:在互联网世界中提升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三门课程都是由雅各布森与麦基担任主要授课老师,同时邀请素养馆员和目录学家参加,形成了一支具有图书馆学、教育学等多重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这些课程对全球在线学习者免费开放,重点针对以下人员:有意拓展研究能力的大学生;寻求新途径来获取在线知识的终生学习者;寻求参与社交媒体有效方式的职场专业人士;热衷于积极构建社交环境的人员。

       三门课程虽然在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上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是都是基于关联和协作主义的学习模式,没有任何需要结构化记忆的内容,所有的学习课程都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等在线环境中进行。在课程设计上都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提倡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以学习者为中心。所有的学习资料都是免费或开放获取的网络资源,并提供详细的链接地址。课程都会安排一些讨论环节,利用“黑板报”(Blackboard)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邀请行业领域的一些专家,与学习者就相关主题进行集中讨论。参与讨论的频率及发言的积极性将会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1。

      

       2.3 数字故事用于元素养教学

       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这一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 Winslo Atchley)将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讲述制作成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而被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的发起人[12]。数字故事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发布了数字故事的10个要素:(1)故事的总体目标;(2)讲述者的角度;(3)吸引人的问题;(4)内容的选择;(5)声音清晰;(6)合适的节奏;(7)有意义的配音;(8)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因素的质量;(9)故事情节简洁紧凑;(10)正确的语法和优美的语言[13]。数字故事的设计和讲述要围绕这10个要素来展开。

       数字故事将讲故事艺术与社交媒体、移动媒体、数字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公共服务、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应用最多的是教学领域。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图书馆认为数字故事的教学模式与元素养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并尝试与远程教育中心合作,通过数字故事的方法开展元素养教学。这门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定为4个学分,每年有5期课程轮流对学生开放。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学习数字故事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并且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发现故事创意,并独立制作一个数字故事。具体的过程包括:提出一个好的故事创意,形成文字策划方案;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学习;撰写故事脚本,确定叙事的方式和结构,并对场景进行描述;制作情节图版和计划;搜集和制作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将相关的故事素材进行整合,通过图像、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各种途径分享故事;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14]。

       授课教师阿兰(Allain)强调,学生在制作一个数字故事的时候,必须思考以下元认知问题:什么原因激发你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重要?谁是你的预期听众?想通过故事激起何种情绪?创建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技术?有哪些创新?你认为最具挑战的事情是什么?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获得了哪些制作数字故事的经验[15]?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数字故事需要掌握和利用的一些重要能力,也正好是元素养框架中的核心能力。如创造一个数字故事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搜集和利用各种故事素材时对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知晓和保护能力;通过博客、论坛等交流故事讲述的策略和方法,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媒体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地获取社交媒体中动态内容的能力;故事的合作完成,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正是在数字故事的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和培养了学生的元素养能力。

      

       2.4 其他元素养教育方式

       除了以雅各布森为首的元素养协作小组开展了系列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外,美国其他一些学校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元素养教育。美国斯克兰顿大学的温伯格纪念图书馆与该校的英语戏剧系合作,将元素养教学嵌入到本科课程“修辞学与社交媒体”,难度系数定为200。这门课程于2011年春季向学生开放,由信息素养馆员与修辞学教授共同设计与授课。课程将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作为首要的分析对象和学习工具,用来设计课程的练习和作业,提供构建主义和关联主义学习环境,探讨社交媒体对学生信息搜寻行为及过程的影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Facebook群组的讨论。除了帮助学生掌握修辞学和文学基本理论之外,还在社交环境中强化训练信息素养能力,督促学生批判性地思考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和隐私问题,将学生的网络行为由自发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

       2013年,教学团队对这门课程将近两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课程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和普遍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元素养与修辞学素养的双重教学目的,最终决定将更多的社交媒体纳入课程学习和研究的范围。2013年的春季课程在保留Facebook的基础上,增加了Twitter、Instagram和Pinterest等社交媒体,并对教学大纲及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内容进行了大幅修改,以使这些新采用的工具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16]。授课教师威特克(Witek)认为,这门课程第一次将元素养框架及理论应用于信息素养教学,对于信息素养的教学及研究很有价值,是元素养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17]。

       近年来,新生馆员(First-year-librarian)制度在耶鲁大学、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一流大学陆续实施,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新模式。为了使大一新生尽快熟悉和使用图书馆,学校为每位新生配备一名图书馆员,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指导。一些新生馆员将对新生的元素养进行启蒙,在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查找信息资源的同时,渗透性地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评估及新媒体应用等元素养理念融入到新生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激发他们利用已有信息进行创新并生成新信息的能力[18]。然而,新生馆员对于元素养理念仅仅有所涉及和尝试,尚未成为一种制度和风尚。倘若新生馆员能将元素养教育作为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将以其覆盖面及影响力而成为元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3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元素养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元素养理论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2014年,杨鹤林发表《元素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标准前瞻》一文,首次向国内同仁介绍了元素养概念,并对其理论框架进行了阐述。其后,国内陆续有学者对元素养的背景、内涵、定位、启示、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在国内,元素养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还未见相关机构引入元素养教育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国也应对元素养这一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优化、升级。

       3.1 借助ACRL新标准出台的契机,促进元素养理念的推广和普及

       业内许多人士依然对元素养抱了解和观望的态度,元素养理论的大规模推广依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在其书评中所述:“元素养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如何引起信息素养领域专家、学者、从业者的关注与兴趣并付诸实践[19]。”然而,随着2015年2月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正式发布,元素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框架》的核心理念来自元素养的4种能力,并加强了元认知部分,重点教育学生要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圈里有效控制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信息圈、建立自己的信息圈是其最大的亮点[20]。我国的图书馆学界、业界和各级学会应充分利用《框架》出台的这一契机,通过学术会议、专题研讨等各种方式促进《框架》的宣传与推广,借助《框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元素养理念的发展。我们相信,《框架》对元素养理念的阐述与重视将会激发大家对于这一新概念的兴趣,极大地推进元素养理论的发展。

       3.2 借鉴美国的元素养教育实践经验,推动元素养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

       从上述国外元素养教育实践的现状可以看出,元素养教育方兴未艾,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推广模式,影响力也仅限于美国的少数高校。但是美国的教育界与图书馆界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其开拓性的努力为我国元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雅各布森与麦基两位学者作为元素养理论的先驱,在推动元素养教育实践上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元素养学习协作小组(Metaliteracy Learning Collaborative)正是由其发起和建立的一个以推动元素养理论与教学发展为宗旨的学术团队。该小组基于元素养学习的目标而建立,致力于为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内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小组成员由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各个分校的图书馆员、学科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组成,奥尔巴尼分校为这个项目提供技术支持[21]。前文所述的徽章系统、元素养MOOC、数字故事等方式都是在元素养学习协作小组的指导和协助下顺利开展的。因此,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小组可以有效地协同各方力量,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和引导,为系统开发、课程设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各项支持,从而促进元素养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国图书馆界也可以考虑通过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合作,成立类似的临时工作小组,从宏观层面对元素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将元素养理念纳入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评估标准,为我国元素养教育提供宏观战略指导和整体发展思路。各级图书馆学会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则应积极探索元素养教学的有效途径,从中观层面对元素养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各个高校图书馆在借鉴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可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信息环境和信息素养教育实际,对课程大纲、教学方式、考评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向元素养教育的优化升级。并可通过小规模试点的方式开展元素养教学,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我国元素养教育的普及。总之,元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是一种新理论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相融合、相适应的艰难过程,只有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推动元素养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进程。

       3.3 坚持图书馆主导,与相关机构广泛合作

       长久以来,图书馆都是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阵地。王友富认为,信息素养是图书馆学优势向其他学科渗透的突破口,也是提升图书馆学学科地位的有效途径[22]。因此,在元素养教育实践中,也应该坚持图书馆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国内的一些学者也达成共识,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与社会其他机构联合,积极开展元素养教育[23]。

       图书馆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需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例如与学校的远程教育中心及学校的网络中心进行深度合作,为其系统的开发和课程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3.4 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在元素养的学习模型中,分为内环、中环和外环,内环为学习者,是元素养教育的核心;中环是元素养培养的四个目标,分别为情感、行为、认知、元认知;外环则是学习者在信息环境中扮演的九种角色:交流者、翻译者、作者、教师、合作者、生产者、出版者、研究者、参与者[24]。在元素养教育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与关联主义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打造学习网络和知识交流的渠道,将学习者的九种角色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元素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各种社交媒体的利用,鼓励学生参与和使用,培养学生结合特定情境批判性地使用信息和利用多种媒体形式生产原创内容的能力。在美国的很多元素养教学课程中,熟练掌握一种社交网络来创建和共享信息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3.5 基于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融入元素养核心理念

       在Web2.0环境中,人们利用社交网络来创造和分享信息,一系列反映技术与信息环境变化的新素养概念也随之产生,如数字素养、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网络素养、新媒体素养和信息通晓等。这些素养都宣称与信息素养概念有别,然而雅各布森认为,这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技术与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的不同表现形态而已。信息素养依然是这些概念的核心和基础,它所倡导的使用、理解和评估信息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切素养的核心与根基。因此,要重构信息素养来作为各类素养的元素养,寻找在社交媒体与网络协作环境中,各类相关素养的共通和本质之处。建立一个统一的素养框架,将信息素养从一种具体的素养升级为一种元素养。

       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在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嵌入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因此,元素养教育应该基于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果和经验,融入元素养的核心理念,将培养的目标从提高用户识别、搜寻、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扩展到提高用户创造、诊断、共享信息的能力;从提高用户使用信息的能力上升到为什么使用信息、使用信息来做什么的元意识能力的培养;从提高用户被动式学习能力转换到提高用户主动利用新媒体与社交工具能力的培养;促进用户从信息消费者向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角色的转变。元素养教育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比见表3。

      

       4 结论

       美国为推广元素养理论开展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由于信息与教育环境的差别,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而应根据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融入和深化元素养教育理念。同时图书馆学界与业界应积极开展元素养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与元素养教育的契合性及分歧性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升级为元素养教育。

       致谢:衷心感谢Thomas P.Mackey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珍贵资料。

标签:;  ;  ;  ;  ;  ;  

美国大学图书馆元素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