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初探论文_韦相林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初探论文_韦相林

广西宜州市洛西镇洛寿小学 546306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于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下面依据我几十年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32+4×5”与“4×5+32”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题目:

妈妈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9朵花,她一天共做几朵花?(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9×3+4=9×7=63(朵)。

教师设疑:这道题先做加法,再做乘法,这样做对吗?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因此,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从而再现学生曾经有过或似曾有过的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时,从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问题的设计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课开始时我就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

“妈妈早上去超市买了一袋大米花了50元,还买了一桶油花了39元。”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各抒己见,有的提出:“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有的提出:“一袋大米比一桶油贵多少钱?”还有的提出:“一桶油比一袋大米便宜多少钱?”……而且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了问题。真是思维的火花得到了彻底的迸发,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1元=10角。在下一课时,我还创设了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们有的要扮演售货员,有的要扮演顾客,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四、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解题必须注意思路的条理性,只要思路清晰,任何题解起来都能有章有法、渐入佳境。要理清解题思路,一般要根据题中叙述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在联系,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条件是充分还是不充分?也就是说,审题时你必须把问题的内容按照你的需要从你的角度对它进行处理和安排,再结合自己“存储”的相关知识,挖掘总结出一些切合题意的规律或技巧,然后以规律或技巧对照题目,立刻就会使原来非常麻烦的题变得明朗易解。

例如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这样的例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目,找出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找出关键词。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关键词是儿童票:半价。根据这个重要的条件,先求出玲玲的门票多少钱,式子为:24÷2=12(元)。再求爸爸妈妈的门票多少钱,由于爸爸妈妈是成人,所以应该买两张成人票,式子为:24×2=48(元)。最后把这两道式子的得数相加:12+48=60(元)。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讲四则运算,所以还要列综合算式:24×2+24÷2。

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了一个理清思路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缜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论文作者:韦相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初探论文_韦相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