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新理念--生态示范区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新理念--生态示范区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环保新思路——建设生态示范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示范区论文,新思路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人类空前地扩展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人类长远福祉利益,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战略转变,1994年3月25日即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据 以指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在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江泽民主席曾讲到:“中国将不遗余力地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表明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的决心。

特别是1995年9月28 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把“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列为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把“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要求“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这些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具体化。

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目前在我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中,已涌现出了一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型,特别是建设生态示范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和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正成为农村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现状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环境与发展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根据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总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使示范区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辐射带动其它地区的工作。建设内容包括发展生态经济,乡镇工业合理布局和清洁生产,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保护农田生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治理恢复退化生态区域,美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开发、培育、壮大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自然保护产业等。从一些典型地区来看,生态示范区建设既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又使区域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周围同类地区相比,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发展后劲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潜力,成为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机制。这项工作也受到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受益后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又不断进行着创新,显示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江苏扬中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两年多来,绿色环岛工程、热电煤气联产工程等已全面展开。2088个自然村规划为429处居民点,其中40 处已建成,25%的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全部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还规划建设了189个生态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区、高效经济区和16 万亩一级农田保护区、2个观光农村。70多家“五小”污染企业被关停并转迁, 万元产值污水排放量由1984年的287吨下降到1994年的4吨。现在,扬中人均寿命由80年代的65岁上升到71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多元。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促进发展、造福子孙出发,以建成水上花园城市为目标,按照“总体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江苏大丰县在1990年就完成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在“八五”期间实施了21项生态示范工程,1994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1.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该县开展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取得了“四降二增”的效果,即农药用量、施药用工、病虫害防治成本和虫害率降低,棉花产量和农民收入增加。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逐步推广到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生产上,使全县化学农药使用量比80年代减少了1/3。大丰县还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建立了6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开发模式,其中有10 万亩自然生长与人工栽培抚育相结合的芦苇经济区、23万亩自然繁殖与人工护养相结合的贝类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林业经济区等,1992年滩涂实现总产值1.9亿元, 创利税2483万元,产品出口创汇644万美元。同时,建有自然放养型麋 鹿自然保护区一处。

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将种植水生饲料同养猪、禽、鱼、蚌、蟹、水稻生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经营,使曾经污染严重而要不得的猪、禽粪尿水,在“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工程中得以净化和循环利用。这就是将冲洗猪、禽圈舍的高浓度粪尿水首先引入水葫芦池,为第一级净化、第一步利用;七天后引入细绿萍池,为第二级净化、第二步利用;再经过七天吸收净化后引入鱼、蚌、蟹池中,为第三级净化、第三步利用;然后再把水引入稻田作为稻作生产用水,为第四级净化、第四步利用,不仅使稻田可节约使用化肥40~50%,而且从稻田出来的水也已清彻透明,可回用再行冲洗猪禽圈舍,为第五步利用。污水净化过程中的一些产物如水葫芦、细绿萍都是猪禽好饲料,用来喂养可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他们还开发猪舍屋顶、道路等空间搞立体种、养生产,冬季采用塑料温室为猪舍增温,改善养猪小气候、小环境等,探索了科技兴农、环保兴农的成功经验。现在,这个曾经濒临倒闭的养猪场生产蒸蒸日上,环境清洁优美,年产值由10年前的40万元增长至1994年的900万元,职工年收入提高了4~5倍。1992 年该场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荣誉称号, 并先后被辽宁省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盘锦市确定为生态旅游点。他们的生态模式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仅盘锦市就已建成此类生态养猪场14个。

辽宁盘山县太平农场把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与稻田的立体利用结合起来,发展稻田养蟹,只使用农家肥而杜绝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不污染环境。现在已有万亩规模,计划到2000年5 万亩稻田全部混养蟹、鱼,该场因不使用化肥、农药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了农田生态,每亩投入500元,产出就可超过2000元。 他们还在全场区实行水、路、林、田、村综合治理,渠边路旁全部植树造林,形成了12道防护林带。所有自然村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旧街斜巷,并全面推广“沼气、猪舍、厕所、蔬菜大棚”四位一体的生态化庭院经济模式,现在已有30%的农户达到了标准,村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正向清洁优美方向发展。这种模式已作为本县“两高一优”农业的典型推广,并在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落户生根。盘山县委、县政府通过抓生态示范点尝到了甜头,决定在全县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包括辽东湾湿地生态建设工作,包括辽东湾湿地生态保护、在将要修建的京沈高速公路盘山段沿路两侧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经济带等,从而扭转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繁荣的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该县在机构改革中增设环保局,并由副县长兼任局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盘山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并准备报县人大批准后,于1996年起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实施。

内蒙古化德县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又重农轻牧反相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农田越种越多,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1989年以前农民收入一直徘徊在200元左右,80%的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进入90 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绿化治沙化,一业兴百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型农牧业”的新思路,实施“发展保障田,退出低产低效田,还林还草还牧”的战略,在全县拉开了一场以种草种树为主,治穷治本,改善环境的生态建设攻坚战。四年来,已经退出30万亩低产农田种草种树还牧,优化了农业结构;初步建成158个生态示范点, 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种柠条18万亩,种多年生牧草12万亩,改造劣质草场16万亩,完成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治理工程16处; 确立了“四个绿色工程”和“四大经济林基地”,其中以柠条转化、卧柳编织、草料加工等为主要特色的“绿色企业工程”已投产50多家,年产值800万元。 如今,化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已经见效;风小了,沙稳了,水草丰美了,牲畜多了,产业结构变了,市场活了,经济规模大了,基础厚实了,农民负担减轻了,生活改善了,一些原已搬离此地的农户又搬回来了。1994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8元,是1989年230元的216%, 其中不乏千元户;林木覆盖率由4.8%上升到13.2%;牲畜总头数由30 万稳定增加到40万,连续三年没有因灾害而出现大起大落。喜人的变化展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化德县已决定通过人大立法形式,将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十年规划确定下来,作为今后不因人事变动而改变的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获全胜不收兵”。

其它地方如北京、吉林、黑龙江、山西、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也都有一些生态示范区好的建设典型。

二、对生态示范区的理性思考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历程中,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兴起的新事物。它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村、场、厂建设的继续;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工业小区发展、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退化生态区域治理恢复的深化。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上、工作指导上有重大的创新和发展,代表了农村经济增长、社区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方向、新动力。因势利导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引起的变化将是巨大的。

1.有利于环境保护由点到面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

为了更好地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国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区域化操作,在较大行政区域水平、生态单元水平甚至流域水平上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够根据事物内在联系统筹兼顾,提高效能,从大的方面解决问题。同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实,要求环保工作不仅是监督管理,而且要从机制上能大大促进生态建设进程;在工作指导上也要根据生态与污染问题在农村和城市都兼而之的实际情况,把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作为环境问题从整体上去抓。很显然,继续停留于80年代以来的一些开创性工作是不够的。如生态村,估计现在全国有2000多个,并且今后还要发展,一般来说效果都是好的,有些甚至影响很大,不但幅射带动周围地区,而且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但村自为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规模较小,生态尺度不够,在区域水平上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而建设生态示范区,按照我们目前的认识和实践,主要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超过了村、乡行政区划,一般有上千到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生态尺度相对来说要大得多。在这样的区域水平上协调环境与发展,无疑站得高了一些,审视的面宽了一些,看得更长远一些。即可避免人为分割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中相关联要素的联系,减少工作中的零打碎敲、顾此失彼和前进中地域性矛盾产生的机率,体现环境保护具体实施上的区域整体性,又有一定的行政可调控能力,不至于范围太大难以驾驭,效果当然会更好。这也是事实证明了的。

2.有利于从环境与经济更好结合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产品、产量、产值等经济效益,向自然进军,挖掘资源潜力,为民造福,而且要正视自然资源有限的事实和生态系统长久支撑力的问题,充分注意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中妥善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把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不损害资源持续利用和能够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同时,环境保护也要围绕经济建设大局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以现代生态文明保障现代物质文明,而不能够游离于经济之外。这就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这是个理想目标,那么建设生态示范区则大大有助于我们逐步去接近这一目标。因为各示范区都要制定和实施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指导思想符合生态系统理论及持续发展观,在实际操作中不但注重社会资源作用于自然资源,而且也注重自然资源的可承受度,进行人工科学调控维护,在双向反馈中寻求稳定发展。因而规划中能够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划,突出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强调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能够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充分挖掘物质循环转化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明确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求得适宜与平衡等。因此,生态示范区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都将严格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运行,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融为一体。

3.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作为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的全局工作和长远利益,影响大,涉及面广,但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够使国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落实。在这方面,生态示范区建设无疑可成为有益的探索之一。要害之一,在于这项工作在示范区县市由政府抓总,表现为政府行为;要害之二,建设规划须经过示范区人大审议或政府决议的形式正式批准,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各届政府都要执行,工作彼此衔接,避免了短期行为;要害之三,经过批准的规划所涉及的目标、任务、各有关部门都要承担责任,认真落实,避免条条各自为战,提高整体效能;要害之四,环境保护始终是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建立有利于环境问题解决、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灾难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势在必行;要害之五,示范区建设活动贯穿于示范县市整体工作的各个相关行业和众多环节,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大家群策群力,共创大业,使环境保护具有了空前的群众性、实践性。因此,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具体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过程。

4.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于示范地区资源不合理利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退化等许多现实具体问题,要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得到解决,因而建设生态示范区对我国未来12年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将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如治理恢复退化生态区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益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增加粮食产量;发展生态经济和新兴自然保护产业,扩大生产门路,有益于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开发无公害食品生产,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有益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引导乡镇工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有益于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和综合经济效益;一些森工企业建设生态示范区,也将从伐木困境中走向新生。在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城建设进程中,如何在初始阶段就重视做好环境规划、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项工作,也将是生态示范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搞好了其受益不仅在环境方面,与城市有关的其它各方面都会直接受益。福建省有关部门通过省内发展状况迥然不同的3个镇的试点, 认为有计划地建设农民城是一项跨世纪的农村现代化系统工程,并具体地制定了闽西朋口环保农民城整体规划,引起学术界和省领导的重视。广东东莞市按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建设东莞,不仅营造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氛围,而且海滨、河岸、田野、池塘、山头等,都将成为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生息的乐园。还有最近新闻宣传中大加赞扬、有关部门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的江苏张家港市的发展模式等。这些好的经验,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都会吸收并发扬光大。

三、生态示范区发展趋势

建设生态示范区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其中一些工作已经有了多年积累,如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场以及一些地方提出建设生态市、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农、林、水等多部门多方面的生态建设,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方法和宣传教育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我们迈上这一新台阶的起点和基础。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都迫切要求环保工作有一些新的思路,环保事业有一些新的发展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示范区建设应运而生,赶上了时代的需要,受到了时代的拥抱。在1996年初国家环境保护局召开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研讨会上,许多地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好思路,站得高,综合性强,有计划地组织开发这项工作,逐步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引向深入,非常必要。从而,在认识上取得了一致。会后他们即积极动手开展工作,筛选、上报列为国家点的示范区,甚至有的县建立了县长挂帅的列为国家示范点的申办工作临时机构,有的编制了规划,有的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有基础的项目加快了实施进度等,对这一新生事物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形势表明,生态示范区建设势不可挡。

经过认真研究和准备,国家环境保护局决定从1996年起,把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保护农村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为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发出通知进行工作部署,编制下发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等。按照这个《纲要》,“九五”期间将50个以县域规模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作为国家环保局重点示范项目,进入2000年以后还要增加点数,滚动发展。同时,地方上除抓好国家点外,也还会根据可能再上一些省级示范区。

为了把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推向前进,不仅需要各级环保部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示范区县市政府当好参谋,促进具体项目的有效实施;而且需要我们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充分运用辩证法系统思想的方法论,扩大思维尺度,发挥创造精神,以适应新模式、新高度和新要求。同时,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经费问题、项目投资问题、东西部差距较大问题等,有些已是明摆着的。也会有挫折,如技术环节或行政保障方面。但只要我们大胆地干,大胆地往前闯,众志成城,千方百计,办法总比困难挫折多,坚持下去,就会迈向新目标,创造新天地。

标签:;  ;  ;  ;  ;  ;  ;  ;  ;  

环境保护新理念--生态示范区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