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系列:一种后保管中的文件整理与编目方法_元数据论文

文件系列:一种后保管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档案论文,文件论文,方法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

       (在推行美国经验时)美国档案工作者行事要谨慎、谦虚;因为美国人做事的方式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要好;它们只是不同而已。①

       ——谢伦伯格(T.R.Schellenberg)

       1898年《荷兰手册》的出版与1910年布鲁塞尔国际档案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欧洲档案传统的确立,这种欧洲档案传统以全宗概念为基础、以单一来源为中心、以层级制的社会组织作为文件的形成实体。随着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文件实体与文件来源之间一对一关系的传统方法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社会中文件形成组织的复杂性与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性,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社区档案形成主体的社会化与电子文件形成的多主体性。文件系列系统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文件系列理论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档案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当代档案学理论的杰出代表。

       1 文件系列的提出历程

       1.1 文件系列的提出背景

       1898年,荷兰档案学者缪勒、斐斯与福罗英合著出版了《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简称《荷兰手册》),手册对档案整理的基本单位“全宗”的定义及来源原则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为了更加适合当地的档案传统与档案实践,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类似全宗的概念,典型的有英国的“档案组合”,②③美国的“文件组合”与“集体文件组合”,④加拿大的“手稿组合”与“集体组合”,⑤澳大利亚的“文件系列”⑥。

       澳大利亚文件系列系统的提出缘于文件组合方法在当地文件管理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澳大利亚的档案管理传统开始于1944年,同年任命联邦档案办公室第一任行政长官伊恩·麦克林(Ian Maclean)。1964年以前澳大利亚并没有自己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英联邦成员国自然地继承了詹金逊(Hilary Jenkinson)的档案管理思想,但英国的方法并不能适应澳大利亚文件管理的实际情况。

       1954年,为推广美国经验的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T.R.Schellenberg)前往澳大利亚讲学,文件组合的概念与方法开始在澳大利亚得到传播。此后,澳大利亚将文件组合作为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本单元。不同于文件组合的发源地美国,澳大利亚作为刚成立半个多世纪的国家并没有数量可观的历史文件,文件管理对象以半现行文件与现行文件为主。此外,政府管理机构设置频繁变化也导致文件来源与文件管理主体更为复杂,文件管理系统的频繁转换使得档案工作者更加难以确认文件组合。因此,此时的澳大利亚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本地情况并且能够处理现行文件与现行文件的档案整理与编目的方法。

       1.2 文件系列的提出

       1964年,斯科特(Peter J.Scott)建议澳大利亚档案事业管理最高行政长官麦克林(Ian Maclean)停止使用“文件组合”,提出将文件系列作为档案编目与实体整理的基本单位,即文件按照系列进行整理,然后通过编目建立文件与来源的多重链接,最终实现对文件的智能控制。1966年,斯科特(Peter J.Scott)发表了著名的《文件组合概念:一种放弃的情况》一文,详细论述了文件组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文件系列代替文件组合作为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本单位。

       系列是指由同一机构或个人产生并保存的一组文件。这些文件具有相同的数值顺序、字母顺序、年代顺序或其他可识别的顺序,产生于同一累积过程或归档过程,具有相似的功能、格式、信息内容。⑦⑧任何档案馆都需要一种档案控制系统以辅助文件的管理、定位、检索、著录、获取。系列系统是一种用于文件编目的档案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在文件实体与文件来源间建立多重联系,因其功能类似于元数据,这种智能控制系统也称之为元数据系统。1966年,澳大利亚已经放弃使用文件组合,开始推行澳大利亚联邦文件系列系统(Commonwealth Record Series,CRS),到1984年CRS系统已经完全替代了1940年建立的准入系统(Accession System)。斯科特(Peter J.Scott)因此成为公认的文件系列系统创始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先驱,他奠定了一种整合现行文件和历史文件的管理思想,提供了一种在管理活动主体经常性变化背景下档案整理和编目的解决方案。

      

       图1 斯科特的文件系列系统要素模型

      

       图2 联邦文件系列系统CRS结构体系

       1.3 文件系列的基本内涵

       文件背景与文件本身的著录信息分离。这是系列方法的核心内涵,文件组合的中心问题在于系列(内容)与产生系列的机构(背景)并不一定是同延的,即系列的产生与结束并不一定和机构的建立与废止在时空上保持一致。分别记录文件与文件背景则能通过促使文件管理者关注虚拟的文件背景和过程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具有后保管思想的特征,因而系列方法也称为后保管的方法。⑨

      

       文件实体与文件来源之间具有多元映射关系。基于全宗与基于系列两种档案整理与编目方法区别的核心在于定义来源的视角与方法不同。⑩(见表1)基于全宗概念的方法代表着以单一来源为中心,以等级制的社会组织作为文件的形成实体。文件系列系统中的来源不再指向单一固定的文件形成者,文件系列实体与文件背景实体之间建立起了逻辑上的多重链接,如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元映射。

       文件系列是共时性的而非历时性的。历时性是指随着时间推移经历的变化,文件生命周期就是根据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保存场所。共时性则是指在某个时间点就对文件进行管理,而不是等待文件活跃期结束以后介入档案管理行为。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关系被认为是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思想源头,这也为电子文件的管理及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概念基础。

       系列系统概念模型的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系列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特征,便于对一个组织全部文件进行操作。系列系统是一种整合了现行文件和历史文件的管理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包括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在内的文件,不仅可以处理失去现行效用已成为档案的历史文件,也可以处理正在形成中的现行文件。

       2 文件系列的国际回应

       2.1 米歇尔·迪香:不可原谅的错误

       文件系列提出后国际档案界对于文件系列的回应大多是保持沉默,多数学者并不看好这一提议甚至公开批评这一方法。

       法国档案学者迪香(Michel Duchein)认为将不同形成者形成的文件混合在一起的方法在档案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在理论上也违背了全宗完整性与档案证据神圣性的准则。1977年,他在《档案学尊重全宗的理论原则与实践问题》一文中指出文件系列的方法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11),它破坏了全宗的完整性,混淆了不同来源的全宗。迪香(Michel Duchein)是詹金逊主义拥护者,认为档案理论的发展始终应将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和证据的神圣性作为基本准则,这是不可触及的底线,这也是他反对文件系列方法的理论依据。对于尊重原始顺序的地位和理解问题,迪香(Michel Duchein)认为在全宗系统中尊重原始顺序是尊重来源的必然结果,全宗系统通过尊重原始顺序来保存文件的背景。与此相反,澳大利亚的系列系统颠倒了这种关系,将尊重来源作为尊重原始顺序原则的一部分。(12)

       尽管斯科特(Peter J.Scott)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档案学期刊《美国档案工作者》上面,但几乎没人对此作出回应。即使一些人同意斯科特(Peter J.Scott)对于文件组合问题的看法,但大部分还是拒绝了他提出的文件系列的解决方案。一些学者认为不应夸大系列系统和全宗系统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区别的核心在于定义来源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兰伯特(James Lambert)认为虽然两者存在差别,但“这种差异也并非是天壤之别。”(13)两种方法都可以保存文件的背景信息,国际标准ISAAR(CPF)正是同时贯穿了这两种方法的著录工具。

       2.2 特里·库克:后保管革命的创始人

       虽然文件系列在现代档案理论的发源地欧洲遭到了极为苛刻严厉的批判,在北美也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档案学者对此做出了正面的评价。

       加拿大档案学者库克(Terry Cook)认为斯科特(Peter J.Scott)是“档案思想界中后保管革命的创始人”(14)。文件系列对于档案学的主要贡献首先在于对来源内涵进行重新阐释。传统的档案编目模型源于《荷兰手册》,这种模型是建立在文件形成具有单一的来源和单一的行政实体环境的基本假设之上的。斯科特(Peter J.Scott)突破了传统档案编目一对一的关系假设,提出了多元关系的文件系列方案,这促使档案编目事业实现从固定的单一模式到动态的多元关系体系转变。其次是改变了以实体为对象的档案编目模式,突破了以文件组合为基本单元的档案编目方法的束缚,也改变了自1898年以来建立的以文件实体为档案编目对象的传统观念,建立了以文件、职能活动、代理人为三大实体属性的概念模型。

       美国档案学者德莱登(Jean Dryden)指出系列系统是澳大利亚对国际档案话语的第一个独特的贡献(文件连续体理论是第二贡献),尽管系列的提出背景是基于纸质档案环境,然而系列系统对于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数字文件保管技术、档案著录标准的出现、持续发展的专业话语方面。(15)我国档案学者邵仲伟对此也做出了积极评价,他认为文件系列方法是将文件按照系列整理以保持文件体系的完整,再通过编目与编制索引建立概念化的全宗。概念化的全宗突破了全宗物质实体的束缚,更能全面反映文件的来源联系,因而这种思想也适用于电子文件。斯科特(Peter J.Scott)将全宗由来源联系的物质体现者变成了理论模型,或者是抽象化的概念模型,实现了全宗由物质实体向理论模型的演变。(16)

       3 文件系列的实践运用

       文件系列系统的方法目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有公共文件管理部门得到运用,它的间接运用主要体现在文件管理元数据著录标准的制定与文件管理概念模型的设计,对国际档案著录标准的发展和变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1 澳大利亚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关系模型

       1998~1999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文件连续体研究小组承担了SPIRT文件保管元数据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澳大利亚著名档案学者麦克米希(Sue McKemmish)。SPIRT项目以文件连续体为理论工具,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层次多实体映射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关系模型,为网络环境下政府、商业、社会活动中信息资源的管理和获取建立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项目研究最终形成了RKMS(澳大利亚文件管理元数据模式)报告,RKMS的作用在于为结构化的文件管理元数据要素提供标准化的数据集、为制定和详细说明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提供了一种框架、为语义互操作性下为元数据建立等效性和一致性以在元数据模式间实现半自动化转译、为元数据的读取和映射提供了框架。(17)该项目借鉴了系列系统思想的核心概念,如概念化(conceptualize)、关系(relationship)、可扩展性(scalability)等。

       2007年,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学会委员会公布了《在背景中著录档案:澳大利亚实践指南》,这是目前澳大利亚以系列系统为基础制定的最新的档案著录标准。2008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颁布了修订版的《政府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2.0版。该标准采用了SPIRT项目构建的基于多实体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关系模型,分别著录文件、责任者、业务、法规和关系5个单独的实体,规定了26个基本元数据项以及可用于描述这些实体的44个子项。(18)新版的元数据标准著录的实体就包括了系列系统模型中的文件实体、责任者实体、业务实体、关系实体。2012年5月,南澳大利亚洲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4.3版本公布,在元数据概念模型中以文件系列模型为参照将著录实体分为文件实体、代理实体、职能实体三大类。(19)

      

       图3 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模型实体分类

      

       图4 文件系列系统档案著录模型

       3.2 国际文件管理元数据著录标准

       国际档案著录标准中继承了澳大利亚文件系列方法思想的主要有ISO15489和ISO23081。2001年10月,美国文件管理与管理者协会(ARMA)通过了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1:2001,2002年又发布了ISO15489~2:2002,该标准是基于澳大利亚文件管理标准AS4390~1996而制定的。ISO15489的影响力十分广泛,目前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有超过50个国家使用。自2006年起国际标准组织开始发布针对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国际标准系列ISO23081。文件元数据国际标准ISO23081~1:2006、ISO23081~2:2009分别定义了文件元数据的要素和文件实体及其他实体通用的元数据类型,规定了元数据的原则及施行操作问题,为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利用、创建和管理提供了框架。(20)ISO23081源于SPIRT文件保管元数据项目的研究模型并继承了系列系统的概念,例如文件管理元数据要素在施行的多领域中所具有的递归性和可扩展性。

       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档案著录标准主要是将关联的档案和档案形成背景分开著录并以逻辑方法实现智能化控制系统,例如ICA在2000年发布的档案著录国际标准(通用)ISAD(G),就是专门针对任何层次的文件背景信息而制定的著录标准,此标准还考虑了将文件的背景信息的捕获与维护分开的可能性,将文件背景信息与其他信息元素相链接用以描述档案与文件。ICA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发布了针对文件形成者多元关系的著录标准ISAAR(CPF)以及针对组织实体职能的著录标准ISAF。2004年,ICA编目标准委员会发布了ISAAR(CPF)第二版,其中澳大利亚工作者协会前会长坎宁安(Adrian Cunningham)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秘书长(2000~2004)参与了此次标准的修订,该标准承认了文件与来源的多元关系并建议在文件的不同来源之间建立联系,不再机械地定义来源,而是把文件与其形成机关的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进行关联。(21)此外,来源多元关系的重新阐释也促使加拿大开始发展自己的档案著录标准体系(RAD2),规定在一个特定全宗中对所有的文件实体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多层次、多媒介的关系原则进行著录,通过制定国家档案著录标准进一步对文件来源和多元形成者的关系做出合理性解释,这是对文件系列多元映射关系的直接体现。

       4 文件系列的推行障碍

       尽管一些国际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与档案著录标准开始采用澳大利亚的著录标准,但系列方法目前在国际档案界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在实践推行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4.1 欧洲档案传统的主导地位

       1898年《荷兰手册》的出版为现代档案工作奠定了尊重全宗与尊重来源的理论基础,191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档案大会确立了来源原则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了以保管为中心目标,以历史文件为管理对象,以全宗为档案整理基本单位的欧洲档案传统。首先,从时间上来看长久以来建立起的欧洲档案传统到新的系列系统的转换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欧洲档案传统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欧洲与北美地区已经习惯于采用欧洲档案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档案管理,而文件系列系统的提出也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情,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例如2008年ICA公布的档案著录规则(RAD)中就仍将“尊重全宗”作为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础,这意味着将尊重全宗作为组织原则已经成为欧洲和北美的档案传统,他们并不那么容易地就能够接纳澳大利亚的系列模型。(22)其次,欧洲档案传统与系列系统的观点存在质变的差异。系列系统中文件系列成为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础,将文件与背景分别著录、建立文件实体与来源多元关系的做法实质上是抛弃了单一的固定来源的全宗原则。一个系列具有多元来源,即一个系列可以由具有继承关系的同一机构或个人记录,也可以同时由多个机构管理或个人记录。这与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得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得混淆的原则是冲突的。欧洲传统的支持者认为全宗完整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文件系列方法则背离了档案的基本原则,因此是难以接受的。

       4.2 国际档案话语权的区域竞争

       系列系统方法是澳大利亚档案实践变化的直接反映和理论成果。国际档案界对于系列方法持有不同的接纳态度,这是大国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博弈的结果,也是寻求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力途径的体现。欧洲是现代档案学的发源地,法国仍坚持法国定义的全宗原则中单一来源的全宗概念,英国则坚持詹金逊主义维护全宗完整性与档案证据性,视档案编目为一种文件保管行为而非文件开放获取的职责。北美档案传统以文件组合概念与文件生命周期为理论代表,自美国提出以后便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推广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加拿大受到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影响,已放弃使用谢伦伯格的文件组合方法,提出了新来源观和宏观职能鉴法,形成了以库克(Terry Cook)为代表的职能档案学派和以杜兰蒂(Luciana Duranti)为代表的新詹金逊主义学派。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则放弃了谢伦伯格的理论和北美的文件生命周期方法,根据当地文件及文件管理的特殊情况,同时借鉴新詹金逊主义和欧洲的登记室传统,提出了文件系列系统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建立了以证据为基础的文件管理方法与文化。这两种档案学方法与理论在国际接受与经验推广方面还存在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澳大利亚国际话语权相对较弱的结果。

       4.3 电子时代文件系列的发展窘境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的产生导致文件系列方法的进一步修正。文件系列方法在澳大利亚继续发展并分为若干流派:归档流派、文件管理流派、再背景化流派(23),这些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斯科特(Peter J.Scott)的文件系列本意,这些流派相互交杂。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偏离甚至背离系列方法的现象。系列方法促使档案工作者成为文件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档案工作者正在逐渐沦为数字内容的保护者与提供者,这与参与式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背道而驰的。在澳大利亚存还在批判系列方法的观点,将职能作为概念模型的一个实体是具有争议的,成本效益也是一重要因素。尽管从理论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元数据系统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档案著录,但实践层面的档案工作者仍然认为元数据系统捕获数据后会自动生成著录实体信息,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件的管理史与形成背景上。从利用者体验来看,大部分科学研究人员并不关心文件背景,他们更关心从主题分类角度来查看文件的内容信息,文件背景信息的复杂性却成为研究人员获取文件的障碍。

       5 结论

       档案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将成为今后档案工作的主要管理对象,文档管理部门对于电子文件进行管控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文件微观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研究尚为不足,本文以文件系列方法为例以期能为国内电子文件微观管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方向。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5.1 文件系列方法的提出是以维护档案的证据性为基本出发点的

       档案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凭证价值,因而档案学的中心是证据而不是信息。证据性是档案与其他形式的记录信息最本质的区别,证据性在集体记忆形成和塑造身份认同中具有特殊角色。为维护档案的证据性档案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应该融入文件及其连续体的管理,而不是在文件生命周期结束以后才介入管理。对于文件的定义也更应关注文件的证据性、事务性和背景性,而不是根据文件的内容和信息价值。文件作为证据来源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指文件与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关系。(24)档案的证据性不是由文件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决定的,而是由文件与形成文件的过程背景决定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放弃了谢伦伯格的理论和北美的生命周期方法,模仿新詹金逊主义和欧洲的登记室传统,建立了以证据为基础的文件管理方法与管理文化。这集中表现澳大利亚系列系统中文件所呈现出的动态性、文件多来源概念的提出、基于文件系列实体模型的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性环节,确定一个系列并按照系列方法对档案进行整理的工作目标是寻找文件的整体性联系以维护档案的证据性,档案编目工作是为了便于档案的定位、检索与获取。文件系列系统从维护文件的证据性目标出发对文件运动过程进行实时性的有效管控,对文件背景的历时性变化情况进行全面记录。

       5.2 文件系列方法的运用应正确处理文件背景信息与文件内容信息的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文件成为国际档案学界的研究热点,档案学者也越来越关注文件的过程、背景、职能,传统档案理论与方法也得到新的阐释,专业概念的界定日趋抽象化。这种思潮引起了档案管理对象关注重心的变化,即从文件本体向文件背景过程的转换。文件系列方法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档案方法对文件进行控制,它的显著特点是以文件、代理人、业务三大实体概念模型为中心,将档案的编目分为背景控制和文件控制两部分,尤其注重文件的多来源性、动态性、过程性,以文件过程为管理中心为文件形成与变化提供了背景信息,这实质上是为了保障档案的证据性。文件系列方法的不足在于它过度关注文件过程与背景等抽象性的概念,这容易导致忽略文件的内容管理。同时也应考虑到文件系列方法的适用性,文件系列是档案整理与编目的基本单元和最高层次,它是文件整理后的结果而不是早已存在的,本身更侧重于文件集合的整体性联系而对于文件间的联系则要求较弱。在使用文件系列方法时需要从不同利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平衡文件内容和文件背景的权重,例如大多数科学研究者更关心文件的内容信息,文件形成机关则更关心文件是在何种背景下形成的。

       5.3 文件系列方法的适用性应通过推动档案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实证研究得出评判

       电子文件微观管理是指以电子文件为客体对象,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其加以组织和控制,形成有序、系统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维护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并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25)对于电子文件微观管理是我国目前仍然沿用的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尚未提出明确的适用性理论与方法。在引进国外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时由于国情的差异我们无法判断哪一种理论与方法更好,从文本到文本的理论比较研究也无法帮助档案工作者做出判断,只有通过推动档案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实证性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评判。文件系列是一种灵活可操作的方法,它所蕴含的多主体性、多元映射关系与概念化整理思想对于电子文件微观管理具有长期的适用性,对于我国电子文件的管理具有启发性。此种方法的施行需要文档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文件的背景信息,并且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操作规范与评估体系。依据当前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现状,可以预测文件系列方法在我国的推广方面存在较大的体制性障碍与不确定性的风险成本,全面实行在短期内不具有现实性,但基于文件系列方法与理念的元数据标准模型、电子文件管理概念实体模型是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与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的。

       注释:

       ①T.R.Schellenberg.Applying American Archival Experience Abroad[J].The American Archivist,1956,19(1):33.

       ②④T.R.Schellenberg.Modern Archive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Chicago: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2003:179~183.

       ③(11)Michel Duchein.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spect des fonds in archival science[J].Archivaria,1983(16):64~72.

       ⑤Adrian Cunningham,Laura Millar,Barbara Reed.Peter J.Scott and the Australian "series" system:its origins,features,rationale,impact and continuing relevance[J].Comma,2013(1):131,135.

       ⑥Peter J.Scott.The record group concept:A case for abandonment[J].The American Archivist,1966,29(4):497~504.

       ⑦(12)Clive Smith.The Australian Series System[J].Archivaria,1995(40):86~93.

       ⑧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The Commonwealth Record Series(CRS) System Manual[S].1999.

       ⑨⑩Melissa Marie Guerrero Taitano.Archives and collective memory:A case study of Guam and the internment of Chamorros in Manenggon during World War II[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7:51.

       (13)James Lambert.Communicating Context:Commentary[J].Archivaria,1995(40):94~98.

       (14)Terry Cook.What is Past is Prologue:A History of Archival Ideas Since 1898,and the Future Paradigm Shift[J].Archivaria,1997(43):38~39.

       (15)Jean Dryden.The arrangement and description of archives amid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essays and reflections by and about Peter J.Scott[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2012,33(2):211~212.

       (16)邵仲伟.来源的新发现[J].档案,1999(5):16~17.

       (17)Monsh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bout the SPIRT project [EB/OL].[2015~03~28].http://www.infotech.monash.edu.au/research/groups/rcrg/projects/spirt/about.html.

       (18)赵芳.《澳大利亚政府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2.0版介绍[J].档案管理,2010(3):73~74.

       (19)State Records of South Australia(SRSA).South Australian Recordkeeping Metadata Standard(Version 4.3)[S].2012.

       (20)ISO23081~2:2009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Managing metadata for records[EB/OL].[2015~03~28].https://www.iso.org/obp/ui/#iso:std:iso:23081:-2:ed-1:v1:en.

       (21)ICA Committee on Descriptive Standards.ISAAR(CP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 Authority Record for Corporate Bodies,Persons and Families Second Edition[S].2004.

       (22)Sarah Higgins, Christopher Hilton,Lyn Dafis.Archives context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arrangement and description for the digital age[C].Girona:Archives & Cultural Industries,2014.

       (23)Chris Hurley.The Australia(‘Series’) System:An exposition[M]//Sue McKemmish,Michael Piggot.The Records Continuum:Ian Maclean and Australian Archives First Fifty Years.Melbourne:Anco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Archives,1994:150~172.

       (24)Jennifer Meehan.Towards an archival concept of evidence[J].Archivaria,2006(61):141~142.

       (25)金波,丁华东.电子文件管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41.

标签:;  ;  ;  ;  ;  

档案系列:一种后保管中的文件整理与编目方法_元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