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76例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大蕴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 甘肃武威 733299)

【摘要】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5年12月-2017年1月来我院实施治疗76例小儿病患,将他们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与B组),给予B组的38例病患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A组的38例病患则在B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比较所有病患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两组病患的双肺罗音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气急消失时间、X线炎症吸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其中A组罗音消失时间(6.64±5.12)天,B组为(9.54±7.12)天,A组体温稳定时间(1.24±1.01)天,B组为(2.45±2.01)天,A组气急消失时间(2.04±1.45)天,B组为(3.45±2.45)天,A组X线炎症吸收时间(10.25±6.67)天,B组(15.31±6.25)天,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外,同时还可配备中医麻杏石甘汤,这能有效控制病患疾病的发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抗生素;小儿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94-02

现主要针对2015年12月-2017年1月来我院实施治疗76例小儿病患展开研究,分析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月来我院实施治疗76例小儿病患,将所有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B组与A组,各为38位,其中A组男患儿22人,女患儿16人,他们的具体年龄在2~6岁之间,平均(3.42±1.03)岁,病程1~17天,平均病程(5.17±2.61)天;B组中男患儿20位,女患儿18位,B组患儿的年龄在3~7岁之间,平均(3.68±1.42)岁,病程1~15天,平均病程(4.69±2.24)天。对比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比结果差别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给予B组病患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主要可选择为头孢霉素类或者青霉素类[1]等,如果病患出现发热症状则可为病患给一定的退热剂[2-5],比如小儿退热栓。对于A组病患则在B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具体方剂如下:

6g~15g芦根、3g~10g方中麻黄、3g~6g炙甘草、3g~10g杏仁、3g~8g款冬花、2g~8g桔梗、2g~8g炙百部、3g~9g川贝母、6g~20g生石膏、15g鸡内金、12g黄芩。如果病患有大便秘结的情况加12g炒槟榔[3],同时加重鸡内金的用量;如病患出现气急咳喘症状可加3g~6g僵蚕与蝉蜕,如果有病患咽喉红肿症状可加3g~6g射干,3g~8g牛蒡子以及5g~8g玄参;如果病患痰多则加5g~10g法半夏、茯苓与陈皮,以上均为5岁左右病患的剂量,具体剂量可针对病情以及年龄来增减,一天一剂,浓煎,分汁150ML,分4~6次服用,5天/疗程。

1.3评定方法

观察两组病患的双肺罗音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气急消失时间、X线炎症吸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

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共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病患经过治疗之后,其临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病患经过治疗之后,其临床相关症状有改善迹象;无效:经过治疗后,病患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发生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病患数+有效病患例数)/总病患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此统计主要以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具体数据加以处理,用x-±s来代表基本的计量资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差距可以用χ?加以检验。当显示 P>0.05时,表明对比结果无较大差别,统计学也无对比意义,当显示为P<0.05时,表明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别,为此,统计学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2.结果

观察两组病患的双肺罗音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气急消失时间、X线炎症吸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其中A组罗音消失时间(6.64±5.12)天,B组为(9.54±7.12)天,A组体温稳定时间(1.24±1.01)天,B组为(2.45±2.01)天,A组气急消失时间(2.04±1.45)天,B组为(3.45±2.45)天,A组X线炎症吸收时间(10.25±6.67)天,B组(15.31±6.25)天,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比较A组与B组病患的治疗情况,其中,A组病患显效有20例,B组17例,A组有效16例,B组有效14例,观察两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而B组为76.32%,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具体详情参见表2。

表1 比较 A组与B组病患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x-±s,天]

3.讨论

引发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为支原体[6-9]、细菌、衣原体以及病毒等,通常情况上,上呼吸道感染是以病毒为主的病原,而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所引发。就下呼吸道感染来说主要由细菌所引发。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等[10-11]。本研究中,给予B组的38例病患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A组的38例病患则在B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观察两组病患的双肺罗音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气急消失时间、X线炎症吸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比较A组与B组病患的治疗情况,其中,A组病患显效有20例,B组17例,A组有效16例,B组有效14例,观察两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而B组为76.32%,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

由上可见,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比单独运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更好,它能够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12],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晓勇,陈丽君.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96例[J].陕西中医,2010,03:306-307.

[2]杨恩华,刘常青.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34-2935.

[3]张爱萍.分析麻杏石甘汤与抗生素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02.

[4]吴文先,程艳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187-188.

[5]冯云霞.浅析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与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0:87+97.

[6]陶林辉,应丽娅,叶金花等.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33-2134,2137.

[7]林琳,潘宏升,王春楠等.小儿呼吸道感染216例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医学综述,2009,15(23):3671-3673.

[8]张延峰.四季抗病毒合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10):1304-1305.

[9]邹广辉.阿奇霉素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100-101.

[10]钟瑞芬,叶敏南,梁丽云等.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1):1561-1561,1564.

[11]梁亮,张碧云.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天津药学,2016,28(5):49-50,51

[12]王伟卿,孟秀荣,李志永等.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水平与细菌性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7):162-163.

论文作者:周大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  ;  ;  ;  ;  ;  ;  ;  

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76例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大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