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与雍正改革对比分析论文_郭新友

张居正与雍正改革对比分析论文_郭新友

摘要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在张居正死后极短的时间内失败。导致这一失败的原因很多。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雍乾三朝100多年的时间也代表了古代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张居正与雍正改革总结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触动了士人阶层和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招致强烈反对;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削弱了明王朝的经济基础,明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张居正改革无法挽回明王朝衰败的命运。

关键词:张居正 雍正 财经改革

Abstract

Zhang Juzheng's refor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failed in the very short time after Zhang Juzheng die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failure.Kangqian heyday was the last feudal heyday in Chinese history. The three dynasties of Kangqian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peak of feud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reforms of Zhang Juzheng and Yongzhe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Zhang Juzheng's reforms is that the reforms touche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ful landlords and aroused strong opposition; the land annexation weakene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fundamentally, and the Ming Dynasty had declined to the West and the reform of Zhang Juzheng could not be reversed. The fate of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 Zhang Juzheng Yong Zheng financial reform

一、改革背景

(一)张居正改革背景

张居正所处的明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大地主吞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征税的土地约有一半被大地主隐瞒,他们拒不纳税,严重影响国家收入,加剧社会矛盾,朝臣们互相倾轧,宦官趁机乱政,贿赂腐败横行。军事上,边患频发,北方数次南犯。到万历时,明王朝已经是危机四伏。张居正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大面积的改革。张居正改革使得明王朝政局有了一定的改观。表现在财政赤字现象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边疆局势缓和;吏治混乱的局面有所改观;但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后,改革的事业被废除了。

(二)雍正改革背景

康熙晚年,财政危机严重,收支极不平衡,国库赤字严重,税收极度不足,官吏腐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清代的安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雍正登上王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有效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张居正改革措施

张居正的改革重点是财政和税收。主要内容是清丈土地与推广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土地兼并的情况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征管,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为解决土地兼并、征税与赋役不均等带来的严重问题,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清丈田地,查处地主隐蔽的一部分土地,农民不再缴纳虚假粮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税收不平衡的局面,也使国家的赋税收入得到了增加,为一条鞭法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一条鞭法是一种把田赋和力役合并在一起征收的方法。事实上,它在嘉靖时期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实施。其主要内容是一揽子征收农地税和各种强迫劳动,以简化情节;征收农地税和强迫劳动全部转化为白银,由政府雇用强制劳动;将一些强迫劳动转为征收农地税。地方税收和劳务的征收和运输,由地方政府直接办理。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重大:一是减轻了失地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的负担;二是减轻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个人依赖,促进了雇佣劳动;三是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张居正的财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短短几年,国家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在万历十年,北京的粮食储备足以满足九年的支出。

(二)雍正朝的财经改革

1.火耗归公

火耗继承了明代的惯例,历来采用私征的方式。康熙以后,政府对火耗的征收采取隐性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火耗存在的合法性。火耗征用的存在有合理性的,不是官员任意设定的结果,而是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官吏的工资水平很低,地方官吏的收入只是这一个项目,严重影响了官吏的正常生活水平和地方政府的正常行政活动。此外,中央政府经常扣除地方公款、军费、工资等,地方官员每年也从自己的收入中孝敬上级。这就使得他们发明一种生财之道,向百姓加派火耗维系开支。火耗已经从半公开、不规范和隐性征收转变为政府认可的合法、合理、合规的官方政策。它已经把潜规则变成了正式的规范,从非法附加费到合法的政府税收,从地方官员的厚颜无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厚颜无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监督制约也减少了整体的消耗,扭转了康熙后期官吏乱加火耗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2.摊丁入亩

雍正四年(1726年),由改“规定人丁”为“整顿保甲”,意味着原来5年一编审人丁的方法停止使用。清政府规定16岁以上的人口和免予户籍,简化了手续,节省了审查人口和建立户籍的费用。“摊丁入亩”以土地面积为计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各家实际经济情况来收集,从而有一定的社会进步。将丁银分配到土地税中,按土地面积平均分配,这使得地主和士绅由于兼并平民的土地而不可能逃税,并且减少了税外支出,使税收征管更加容易。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丁银,更少的土地,更少的丁银。这样,原有的土地税与丁银分开征收的局面,避免了因征税不均而引起的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加重,同时也使失地农民负担的税负减少,税负将更多地分摊到广大的地主身上。新税制的顺利实施,使户籍人口不再减少,失地农民不再逃离,官僚风气在不知不觉中焕然一新。结果,农村流亡人数减少,官员寻租空间的权力也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腐败。原来为了逃避丁税的农民返回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增加,农业面积扩大,政府收入显著增加。从本质上讲,“摊丁入亩”的基本目的是增加税收,剥削人民,丰富国库。这与历代的税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中止了我国沿袭了1000多年来的人头税制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扩大了税源,丰富了国库。提高行政效率,创新税收机制,是我国古代税制的重大变革。

三、对比分析

张居正为明朝的长期稳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官僚贵族、地主、士绅的真实利益。考成法和整顿驿递的实施,损害了官僚机构的利益,引起了官僚机构的不满。由于清丈土地、“一条鞭法”侵犯了官僚贵族和强权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夺情”事后,张居正在官僚阶层中的支持力度下降,他禁止讲学、破坏书院的行为引起了信仰心学的利益方的一致反对。在清丈土地时,对清丈出地主逃税的田地,只要缴纳赋税,便承认其使用权合法,并没有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给失业的农民,土地兼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很难得到农民阶级支持。“一条鞭法”的实施虽然减轻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负担,但由于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力量薄弱,它未能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来支持改革。改革在全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社会各阶层从利益获得方面来说从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却不多,因而改革的真正支持者很少,相反,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利用自身的经济政治力量来阻碍和破坏改革。

正是通过雍正皇帝对前代货币制度的批判和反思,他才把铜铅的比例、铸造的原料和铜币的重量牢牢地固定在统一比例。通过中央政府的规定,使货币政策保持一致和稳定性和延展性。从而稳定了货币,保证了银、铜之间稳固的比例。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通货膨胀,避免了通货紧缩,促进了清代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有效地刺激了内需,提高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维护各阶层的切身利益。

雍正时期,云南的铜、铅生产蓬勃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清政府高度垄断了铜、铅的生产、购销全过程。将滇铜、黔铅悉数用于铸钱,取代洋铜、倭铅成为铸钱的主要原料。垄断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也形成了对矿商和矿工的残酷挤压。中央铸币成本的降低,使得处于常年亏损的京局和各省局开始转亏为盈。从乾隆到嘉庆,云南省铸造局铸造率一直保持在20%-30%左右,年获取息银最多达十万两以上,其他铸局获取息银数量略低于云南。各铸局利用乾隆货币市场铜钱价格高昂,将所铸钱文拿到货币市场易换。通过铜钱的发卖活动,各铸钱局极大限度地增加了铸息银两。折合成“平银”则获息银数量更多。各钱局大量铸息银两的产生,一方面是币制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清政府单纯追求利润,利用垄断地位对底层人民进行压榨的现实反映。

张居正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减缓了明朝迅速衰落的趋势。张居正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死后改革成果尽失。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措施触动了士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封建国家的士人阶级是一群特殊的利益阶层,主要依靠科举制度求得官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封建王朝的中晚期,廉洁奉公的官员实属凤毛麟角。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得朝臣失去了苟且偷安的机会;尤其是裁剪冗官的措施,更是堵塞了无数士人的仕途。张居正死改革成果尽毁,触犯士人阶级的整体利益是很重要的原因。第二,贵族官僚兼并土地;军屯制度破坏。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明王朝积重难返。首先皇帝带头侵蚀百姓土地;继而亲王、外戚通过钦赐、讨奏、纳献、强买和直接掠夺的方式占田。土地兼并的盛行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规律,贵族官僚等通过权势兼并土地,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2]田澍.嘉靖革新视野下的张居正[J].学术月刊,2012(6):153.

[3]张廷玉.明史.卷十九.穆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8.

[4]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J].中国史研究,1994(2):50.

[5]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64.

[6] 韩晓洁 . 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 [J].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01).

[7] 田澍 . 腐败与弊政 : 张居正施政的另一方面 [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06).

[8] 王业键:《清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1 年版

[9] 丁进军:《雍正元年各省关税额史料》[J],《历史档案》,1988 年第 l期

论文作者:郭新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张居正与雍正改革对比分析论文_郭新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