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叠文部首论文

【语言学研究】

《说文解字》叠文部首

王克平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

摘 要: 叠文字在汉字中是一类独特的存在,而《说文解字》中的叠文部首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字体,通过探究叠文部首分类,叠文部首在造字方法和其与本字、再生叠字的关系,叠文部首字形发展演变这三个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类汉字。

关键词: 《说文解字》;叠文;部首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收录9 353 字,许慎按照据形系联的方式,将其分为540 个部首,观其部首,我们发现有很多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笔者整理这类部首共60 个,约占部首总量的10 %。虽然这一类字所占部首总量不大,但却能给人以显著地视觉效果。本文主要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来对《说文》60 个叠文部首进行分析。主要以《说文》为蓝本,参照的材料还有《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等。

[19] Céline Pajon, “Jap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Forg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s in a Divided Region”, Asie Visions, No. 60 (2013), p. 7.

一、 叠文部首分类

叠文部首分类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一可以按照部件数量来划分,其二可以按照部件排列方式划分。

(一) 按照部件数量划分

叠文部首可分为二度、三度和四度叠文部首。

1.二度叠文部首

二度叠文部首由两个相同的部件构成,共36个,占叠文部首总量的60%。分别是:

从、比、吅、誩、覞、、竝、、艸、竹、秝、林、沝、畕、炎、屾、、雔、虤、弜、絲、爻、、皕、巜、多、仌、二、丩、玨、幵、辡、

2.三度叠文部首

三度叠文部首由三个相同的部件构成,共21个,占叠文部首35%。分别是:

羴、雥、麤、蟲、芔、焱、川、灥、垚、气、晶、三、品、惢、劦、孨、叒、、毳、彡、厽。

3.四度叠文部首

四度叠文部首由四个相同的部件构成,数量最少,共3个,占叠文部首的5%。分别是:

茻、

做一块海边的礁石,不论海浪如何翻涌,都只管静默地坚守,永不退却。浙江印刷集团正是这样一块礁石,用自己的坚持、不断的革新,守护印刷、传承印刷。

可以看出二叠部首数量最多,三叠部首较少,四叠部首最少。这可能是由于笔画数量增多,字形愈加繁复,导致人们使用不便而造成的现象。

A1“土”,即吐生万物的土地。A2“圭”,段注:“瑞者、以玉为信也。”[1]2772圭就是用作凭证的玉。为玉的“圭”从二土,这是由于古时实行分封制,天子封诸侯,诸侯要用一种物品作为凭证,用以守护他的土田山川,故“圭”字便就其守护对象引申发展而来了。A3“垚”,从三土,形容土高的样子。 “垚、尧”为古今字,《说文》:“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垚”写作“尧”后,渐由土高之义引申表示其他事物之高。A4”,《康熙字典》:“,土也。”[2]3714现存史料对“”的释解很少,只知其与土相关。

(二)按照叠文部首部件排列方式划分

1.二度叠文部首可以分成两类,即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的共28个:从、比、吅、誩、覞、、艸、竹、秝、沝、林、屾、、雔、虤、弜、竝、絲、皕、巜、多、仌、玨、幵、辡、。上下结构共8个:畕、、炎、爻、多、仌、二、丩。

“‘人民革命军’在哪里?”二里半突然问起赵三说。这使赵三想:“二里半当了走狗吧?”他没告诉他。二里半又去问青山。青山说:

2.三度叠文部首可以分成三类,即“品”字、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

我们主要从叠文部首的造字方法和其与本字、再生叠字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

3.四度叠文部首“茻、”都是属于四角结构

可以看出二度叠文部首主要以左右排列为主,这可能是受古人书写材料限制和向下行文的书写方式造成的。左右结构的字不易混淆,上下结构的字易发生误读。如《战国策》中的:“触龙言说赵太后”就一度被误认其为“触讋说赵太后”。三度叠文部首的排列方式主要以“品”字结构为主,这可能和人们认为这种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自然匀称的审美性有关。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选择了地区、年龄、性别、BMI等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脂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的降低除血脂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两类人群结果比较的影响,同时采用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特异性的LC-MS/MS方法检测血浆中的9种胆汁酸,克服了传统生化方法只能检测总胆汁酸含量的弊端。由于GCA、GDCA和TDCA在体内浓度水平比较低,部分结果低于本研究建立的LC-MS/MS方法的定量限(LOQ),对于低于定量限的胆汁酸结果均采用LOQ表示,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

二、叠文部首分析

“品”字结构的有:羴、雥、麤、蟲、芔、焱、灥、垚、晶、品、惢、劦、孨、叒、毳、厽,共16个。左中右结构的2个:、川。上中下结构的3个:气、三、彡。

(一)叠文部首造字方法分析

按许慎《说文》六书中的造字法来划分,叠文部首中有象形、指示、会意三类。

1.叠文部首象形字

3.叠文部首会意字

2.叠文部首指示字

将探究式实验引入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综合实验教学,经对完成探究式实验的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该实验增加了其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应用的理解。学生普遍认为,在未来的水处理综合实验中应该至少纳入一个探究式实验。学习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在实验小组中表现密切相关,与学年、教师、组的规模、选择标准等因素无关。总体上,学生认可探究式实验。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探究式实验是一个有用的实验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类字,只有两个:“二、三”。用“……也”的形式来表示。《说文·一部》:“二,地之数也。从耦一。”《说文·一部》:“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

叠文部首的象形字,我们概括有三种训释方式:其一为先释字形,后标注“象形”二字。如 《说文·厽部》:“厽,坺土为墙壁。象形。”《说文·气部》:“气,雲气也。象形。小篆 。”类似训释方式的字还有“丩、彡、竹、。”其二为先解释字义再用“象……之形”或“象……(也)”作为标注。如《说文·仌部》:“仌,冻也。仌冻二篆为转注。絫之曰仌冻。如月令冰冻消释是也。象水冰之形。”《说文·爻部》:“爻,交也。韵。辞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说文·幵部》“幵,平也,象二干对冓。”其三直接释义。《说文·巜部》:“巜,水流浍浍也。方百里为巜。广二寻。深二仞。”

(1)从二(三)某。《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说文》:“羴”羊臭也。从三羊。类似训释方式的字还有:从、吅、誩、覞、、竝、艸、秝、沝、畕、、雔、虤、弜、 絲、辡、羴、雥、麤、蟲、焱、垚、晶、品、惢、劦、孨、毳。(2)二(三)某也。《说文》:“沝”,二水也。《说文·灥部》:“灥,三泉也。” 类似训释方式的字还有:沝、屾、、皕、、灥。(3)从重某。《说文·炎部》:“炎,火光上也。从重火。”《说文》:“多,重也,从重夕。”(4)众某也。《说文·茻部》:“茻,众艸也。从四屮。”《说文·部》:“,众口也,从四口。”(5)某也为某,反某为某。《说文·比部》:“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二) 叠文部首与其本字、再生叠字的关系

《说文·艸部》:“卉,艹之緫名也。从艹屮。”

1.A1A2A3A4之间均表示数量的递增含义,如:

(1)屮、艸、芔、茻

这组字都和“草”字有关,它们之间的意思也是紧密相连的。《说文》将“屮、艸、茻”列为部首,“芔”在“艹”部。

《说文·屮部》:“屮,艹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艹字。读若彻。”

《说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躳圭。皆七寸。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皆五寸。封诸侯。从重土。”

由于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成为生存的核心目标,精神的餍足、情感的充实与道德的完满,因此显得“虚无缥缈”,它们在金钱和欲望的挤压下成为可肆意驱逐和鄙弃的对象。而一旦它们遭到驱逐与鄙弃,人们的精神世界就逐步变得空虚,而生活也便失去了意义,“无意义感”成为一种典型的精神症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⑦

有些叠文部首从它的构件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其字的含义,而有些构字本字构成叠文部首时,只起到了符号作用。有些二叠字可以添加符号或相同的单体部件构成三叠字,同样有些三叠字也可以构成四叠字,假设我们把本字列为A1,那么依次,二叠字为A2,三叠字为A3,四叠字为A4,那么其部首就可以列为A1A2A3A4式、A1A2A3式、A1A3式等,因为A1A2A3A4式可以将情况概括全面,所以下面我们主要就可构成A1A2A3A4模式的字来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说文·茻部》:“茻,众艹也。凡茻之属皆从茻。读若与冈同。”

策略: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或N极、S极,应根据“安培定则”和“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特点,用右手握住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当年暑假过后,汤甲真回到湖大,组织关系也秘密转到学校,由地下党支部书记周季平与他单线联系,开始从事地下活动。

A1“屮”,是草刚长出枝茎,伸出地面的样子,也就是初生的小草。A2“艸”同“草”,从二屮,其由初生“屮”逐渐蔓延而成“艸”。A3古“卉”同“芔”也。此字从三屮。 段注:“方言曰。卉、艸也。三屮即三艸也。会意。”[1]176“卉”字,可以表示草类的总称。A4“茻”,众草也。从四屮。表示草的数量可想而知。

(2)水、沝、淼、

《说文》收入“水、沝”并列为部首,《康熙字典·水部》收入“淼”“”字。

《说文·水部》:“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本文从体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维度,以自建的多模态体育类语料库为基础,探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与实训平台的建设,以期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寻求新的体育系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体育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说文·沝部》:“沝,二水也。”

《康熙字典·水部》:“淼,大水也。”[2]1509

《康熙字典·水部》:“,水大也。”[2]3731

A1“水”,段注: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2]2061。A2“沝”,二水。一说同“水”。王筠句读:“既释以二水也,而又云阙者,盖沝即水之异文。A3“淼”,从三水,即大水之义。A4”,元代郑采在《题复古秋山对月图》中有“”二字,形容水的浩大。

2.A1A2A3A4之间均由引申关系表示性状

火、炎()、焱()、燚

这组字都与“火”字有关,《说文》收入“火、炎、焱”,并都列为部首。“燚”在《康熙字典·火部》中收入。

《说文·火部》:“火”,“火”也。”……象形。

《说文·炎部》:“炎”,火光上也。”从重火。

《说文·焱部》:“焱,火也。” 从三火。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康熙字典·火部》:“燚,《五音篇海》”:‘燚,火皃。’[2]1632

“炎()、焱()、燚”均由“火”这种物质引申来表示性状。A1“火”,表示一种火光旺盛向上的物质。A2“炎”,从二火,表示火燃烧向上的这种性状。另有从二火的“炏”。“炏”,俗炎字。两字互为异体。A3“焱”从三火。火燃之盛貌。另有从三火的“”,《康熙字典·火部》:“,烬也。”[2]3732也表示火熊熊燃至烬的性状。A4“燚”,关于“燚”的记录较少,只是记载为“火皃”,但由其从四火及这组内部字的演变规律,可以推断出其应为旺盛火苗燃烧之貌。

3.A1A2A3A4之间有表示递增、性状两种情况,如:

(1)口、吅、品、

年轻人是旅游的主力军,年轻人有着极强的表达欲,他们通过拍摄上传短视频来吸引关注,相互比拼视频创意、内容、音乐、特效,全方位、动态化的展示景点,让更多的人通过线上短视频就了解到城市景区的全貌。观看视频的网友还可以在评论区实现与主播、观看者评论互动,对所拍摄内容进行点评、询问景点具体位置名称、旅游体验等。

这组字都和“口”有关。《说文》将这几个字均列为部首。

《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吅部》:“吅,惊呼也。”

《说文·品部》:“众庶也。从三口。”

课前,教师上传继电器外貌、组成框图、动作视频、ppt课件等资料至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前任务应清楚继电器的长相、专业术语及大体课程内容

《说文·部》:“众口也。从四口。读若戢,又读若呶。

A1“口”就是人用来说话吃饭的器官。A2“吅”在“口”可以用来说话的作用上,引申为人惊呼喧哗的行为动作。A3“品”由人体器官的三个口来借代表示人数上的众多。段注:“人三为众。故从三口。”[1]338A4”,四口的叠加,用以直观表示众多“口”的意义。“”有呶义,《说文·口部》:“呶,讙声也”。喧哗之义。即“”又由众多的“口”进而引申出喧哗之义。

(2)人、从、众、

这组字都与“人”字有关,《说文》将“人,从”列为部首,未有“众”字,但收入其异体“眾、”字。《说文》未收入“”字。但在《集韵·虞韵》中收入其字。

《说文·人部》:“人,天地之性冣贵者也。”

《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

《说文·眾部》:“眾,多也。从目。众意。”

《说文·部》:“,会意。国语曰。人三为众。”

《集韵·虞韵》:“虞,《说文》:‘邹虞也’古作。”[3]493

A1“人”,段注:“冣本作最。性古文以为生字。”甲骨文。 A2从,由两个人构成,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相听犹相从,引申为“跟从”义。A3“众”字,甲骨文从三人在日下会意。古时多以数字“三”表示数量多之义。如“三省吾身、三过其门而不入”等,所以自然就产生了用三个人代表众多人的含义。由三个人还可构成“”字,这是由于“人”字写法不同而造成的。《说文·部》:“,众立也。玉篇作“眾”也。从三人。即“众、眾、”互为异体字,使用无异。A4”由四个人构成,但与“人”无关联。《字汇·人部》“,古虞字,乃虞人之虞……[4]98《同文备考》:者,守山泽之吏也。可见古时“”同“虞”。“虞邹”,《山海经》中的瑞兽,也做“邹”[5]177

(3)土、圭、垚、

这组字都与“土”有关。《说文》将“土、垚”列为部首,在《说文》土部收入“圭”字,“”,在《康熙字典》中收入。

《说文·土部》:“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

《说文·艸部》:“艹,百芔也。”

《说文·垚部》:“垚,土高皃。从三土。”

《康熙字典》:“,土也。”[2]3714

“老叶啊!像你这么做就不对,这教儿育女要讲究方法的……”一个戴着眼镜,端着茶杯的瘦高个男人正准备发表一番高论。他是大家的“刁先生”,可惜他的高谈阔论被叶之容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像你那样教育就好?把儿女教育到号子里去?”

4.A1A2A3A4之间无关系

又、(双)、叒、叕

这组字之间无任何关系,《说文》将“又、、叒、叕”均列为部首。

《说文·又部》:“又,手也。象形。”

《说文·又部》:“,同志为友。”

《说文·叒部》:“叒,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

《说文·叕部》:“叕,缀联也。象形。”

A1“又”表示“手”。段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又而言。以屮别之[1]456。A2”表示“友”。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八引唐魏玄同奏疏:“居家视其孝,乡党服其诚信,出入观其志义,忧欢取共智谋。”按:《旧唐书·魏玄同传》作“孝友”。A3“叒”表示“叒木”。段注:按当云叒木榑桑也、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也。榑桑巳见木部。此处立文当如是。葢若木即谓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枝叶蔽翳。而灼切。五部。凡叒之属皆从叒。”[1]1087A4“叕”,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叕,交络互缀之象,表示相连。”可见这几个意义之间无关联[6]1107

三、叠文部首字形的发展演变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最初的字形大都十分繁杂,《说文》中的叠文部首作为其中的一类特殊字体,只有少部分字未发生变化,其余的许多字都由叠文转变为非叠文,并顺应一定需求而发生简化、繁化、讹化或消亡的现象。

(一) 叠文部首无变化

这类字生命力较顽强,还保留叠文的字形,数量较少。如:林、多、从、晶、炎、比、气、品等。

(二) 叠文部首转为非叠文

这类叠文部首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而且都转变成为非叠文的形式,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简化、繁化、讹化和消亡。

1.简化

简化是叠体字发展的一大趋势,叠体字本身笔画繁多,不便于书写,所以有些字就通过简化笔画来减少书写的繁复。如“絲”简化为“丝”、“雔”简化为“仇”、“雥”简化为“杂”等。有些叠体部首字与其本字的意义无异,就通过减少重复的部件来进行简化。如“蟲”简化为“虫”等。

2.繁化

在汉字发展中,有些字还需要繁化来将字的本义突出明显。如“仌”小篆字形象冰冻时的纹理,冰由水构成,后加上意符“水”字,体现了这一过程,变成“冰”。有些字是为了区分与其相似的字而进行繁化。如“玨”字右面的字,为了与字区分,就加上一点形成“珏”字。

3.讹化

有些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讹化现象。如“竝”两个人并列站立,后讹化为“並”字。“芔”从三艸,后讹化为“卉”字。“麤”讹化为“粗”等。

4.消亡

有些叠文部首与其构字本字的意义相同,并且两个字可构成繁简字。如“灥”是“泉”的繁体字,“沝”是“水”的繁体字。那么在汉字改革的过程中这类字就必然不复存在了。

结 语

以上我们对叠文部首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对叠文部首在造字方法,与再生叠字的关系和字形的发展演变多种角度观察分析,继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叠文字,从中探索文字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研究汉字构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文字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北宋]宋祁.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明]梅膺祚.字汇[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武汉:崇文书局,2018.

[6][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K].北京:中华书局,2017.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2014.

Radicals of Overlapped Characters in Shuo Wen Jie Zi

WANG Ke-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China )

Abstract : Overlapped characters are unique among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the radicals of overlapped characters in Shuo Wen Jie Zi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fonts. In this study, the radical classification of overlapped character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inage method among the radicals, their original characters and the regenerative overlapped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patterns of the radicals of overlapped character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Shuo Wen Jie Zi ; overlapped characters; radicals in Chinese characters

收稿日期: 2019-07-09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6.12

作者简介: 王克平(1995—),女,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6-0075-05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说文解字》叠文部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