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现状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1、针对数学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分析数学知识体系脉络及教材编排呈现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特殊性。首先,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其次,数学的严密逻辑性又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所以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既体现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又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循序渐进性。
由此看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编者体现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克服只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忽视对教材研究的倾问。比如,教材在设计除法应用题的练习题里,编排了“看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和“看图口头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两道除法应用题”两道练习题。为什么这样安排?前一题和后一题在思维上有怎样的递进关系?教师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师不研究教材的编排思路,自作主张要求学生先做口编题,再做列式题,这就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也是导致教学中违背规律蛮干现象屡屡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2、根据教学过程矛盾转化的动态特点,妥善处理主导与主体关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学论观点已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同,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学过程和方法流于形式,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表现出与上述认同存在较大偏差。
我们通过与教师们交谈了解到,大家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理解存在着“教师只管导,学生只管学”的模糊的表面化认识。这种认识实质上是混淆了主体、主导地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确定的,而教与学的矛盾中谁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对的,是随着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而发生变化的。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时,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是起支配作用的,教师与教学内容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了解、评价学生的反馈信息时,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中教师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与教学内容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以自己的习惯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时,学生与教师这对矛盾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在调查中看不到学生向教师提问,而只是教师提问学生。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倾向就是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而忽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主体作用。同时,我们在调查中看不到或很少看到教师对课堂作业的及时面批,反映出的倾向是片面认识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从教学过程动态性上去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才不致于混淆教学环节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3、选择教学方法应体现灵活有效的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也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就拿最古老的讲授法来说,是简单肯定还是完全否定,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客观上讲,这种讲授法有它的长处,某些起始性知识内容的教学,采用这种方法便于组织教学且效率高。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有的教法对某一知识内容或课型可能适用,而对另一类知识内容或课型则可能效果不好。比如,教学“毫米的认识”宜观察,教学“千米的认识”宜联想,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适用操作法,而教学某些几何形体的求积问题则适用发现法……即使同一教学内容或课型,有的教法对某一些教师来说可能适用,而对另一些教师则可能效果不好。只有因人因时因地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有效地取一法之长,补一法之短,使各种教学方法得到整体优化,才能够既发挥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又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生认识特点的掌握水平。
例如,教材在“7的乘法口诀”例题之前,编排一个准备题“每次加7,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其意图十分明显,即让学生明确“几个7是多少”,为抽象7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对这个准备题来讲,只要由学生自己算出正确结果填入表格中,并理解1个7是7、2个7是14……就应算达到了这一层次的教学目的。
有两位教师都用设问启发的方法处理这个准备题。一位教师是在学生填完后,边问:“第2格是几?是几个7相加的……”边在方格上板书(如下左)。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填完后,边问“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边在方格下面板书:1个7——7,2个7——14……再用如下右面的板书引导学生概括。
看起来两位教师都是启发学生填出每个空格是几个7,是多少,但与后面的例题联系起来并从全局上考虑,第二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就优于第一位教师。因为在准备题时他已将算式意义“1个7……”和对应计算的结果埋伏在算式“7×1……”的左右两侧,很自然地将学生刚刚形成的感性基础与例题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准备题就很好地发挥了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倡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4、必须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和基本目标流程
一方面,我们从当前各种名称的教学结构模式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实际上每一种结构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过程。概括地说,对教师而言是:引入——展开——结束;对学生而言是:感知——理解——运用;对教材而言是:准备题——例题——练习题。另一方面,从优化教学过程的角度考虑,教师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北师大周玉仁教授讲得好:过去数学教学过程只谈知识层次的问题,现在也要谈思维层次的问题了。认真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一年级学生做填空题时,就依赖两个基础,一是1~5的数的认识,二是找规律和用规律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学习中的两种经验前提,我们可以推出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目标:①帮助学生构建新知,打好知识基础;②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形成新的思维经验。
有这样一个教例,一位教师辅导一年级学生做下面的练习:看图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教材的意图是突出加减法中“整体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即8和5组成13,13减去其中一个部分就得到另一个部分。这里既巩固了有关13的加减口算,同时也渗透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但这位教师出于好心,非要让学生再编出8-5=3的算式不可,这样一来,知识脉络虽清楚可见,思维经验却模糊不清了。
鉴于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流程框架应该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流程框架,我们在借鉴各地优秀的教学经验或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模式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机械地照搬套用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