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推动“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的迫切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价值导向和价值践行的关系,是思想内容和传播载体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践行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转化与践行,形成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又切合企业实际的文化体系,并以此统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员工。文化企业在文艺作品的策划、创作、生产、传播的各环节,在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对外合作等各方面,都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大胆创新,打造精品,实现确保文化安全与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把握好企业文化的正确方向,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推动企业中心工作发挥效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地位不同、作用有别、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并且互相作用和影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思想特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思想和政治上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思想特征,除此之外,它还具有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在方向和思想内容上,要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和思想要求;在实施上,应不断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载体和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推进自身工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推动企业中心工作发挥效力。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企业文化建设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消化、转化和吸收,使其有机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成为企业发展的持续精神源泉。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企业应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因素,赋予企业品牌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关系,注重对海外文化的研究和吸收,促进“走出去”的企业尽快地融入当地文化、赢得认同。“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要在文化上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获得认同,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因此,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入乡随俗,尊重并深入研究投资地区的制度和文化,尽快将这些文化要素合理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并规定为企业和职工的行为准则,转化为企业和职工的行为,实现与当地生活方式的对接;还要真诚而积极地担当企业法人在当地的社会责任,赢得赞誉、获得认同、扩大影响,最大限度地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第五,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持久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应把员工的发展置于核心价值的地位,使员工合理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持久发展。同时,从企业文化建设来看,只有真正关注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被员工关注,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密切关注员工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应积极通过理念和制度建设引领企业,切实为员工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条件和氛围。
第六,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切实将文化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精神要素和宝贵的发展资源。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将企业文化有机融入到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才能使之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增强服务经营管理的前瞻性、超前性;应注重企业生产经营各领域、各环节的跟踪研究分析,及时准确把握经营管理的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重点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总结经营管理的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动态、有针对性地构建、调整、完善企业文化内容体系,调整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对经营管理的深度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要切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两张皮”,切忌隔靴搔痒,浅尝即止。
第七,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到重要位置,做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统一。企业的社会效益,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在如何尊重和实现企业员工的合理利益;在外部,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自身的生产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聪明和有远见的企业,会通过社会效益的追求,扩大知名度,塑造品牌,带来企业丰厚的经济效益和长久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以短暂的经济效益牺牲社会效益,以眼前牺牲未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仁爱的情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正当权益,提高职工幸福感,增强员工归属感;应引领企业把提供安全产品和服务当作企业的最大天职,通过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使消费者安全消费,并在此过程中赢得良好口碑、铸就知名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八,正确认识和处理员工主体作用与企业党政部门主导作用的关系,要坚持发挥员工主体作用与发挥企业党政部门主导作用相结合,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失合力。企业党政部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广大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最终践行者,他们的实践和智慧是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脱离员工的文化建设无根基、无力量、无实效。企业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广大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决策来自员工,决策的实施依靠员工。在决策时,应躬下身子深入员工,真心地、耐心地向他们问政、问需、问计,使文化理念系统、行为准则系统的确定,以及文化建设方案的制定都建立在民意基础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让员工当看客,不能使他们游离于活动之外,而是要在理念教育、方案说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发动他们,让他们参与到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去,当主角、唱大戏,使他们在过程中既彰显自己的价值、得到享受,又受到教育、提高素质。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使参与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员工的一种渴望,达到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合而为一。
第九,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传媒科技的关系,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扩大和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企业在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文化建设中,要树立阵地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善于运用网站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改革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理念,善于运用网站树典型、扬正气,善于运用网站了解员工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员工诉求。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自主开发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务工作系统,提高企业文化的传播能力、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要兴利避害,绝不给错误言论、消极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第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打造创新文化,不断引领企业在对自身历史的科学扬弃中大胆创新,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基业永续。企业的生命力在创新。但是,创新不是割断历史、不是空中楼阁,是在传承历史基础上的再前进。企业文化建设,要研究企业的历史,包括过去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根据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和他们的善待文化,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盲动,是对事物规律的深刻准确把握和创造性运用。企业文化建设,要引领企业研究和把握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行业发展规律、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等,研究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和问题,前瞻趋势,确定任务,在此基础上创新决策,求得发展;要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与经营管理、与企业制度、与员工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地创造新理念、探索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