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_理论创新论文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_理论创新论文

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论述及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领导集体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06)02-0021-0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也必须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形成新的理论结论,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第三代集体立足于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客观现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任何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时代的变迁、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时代的变迁,需要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需要有新的理论为这种判断提供支撑;重大的实践突破或突变,需要有新的理论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前进的道路和解决前进中新的问题的方法,这就构成了理论创新的社会背景。随着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需要有新的理论去阐述这种新问题和新变化,这就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实现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四大趋势的不断加深。第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际,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之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被打破,新的一超多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格局处于形成之中,以惟一的超级大国支配世界事务,还是由多种政治力量协商解决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一时成为国际形势发展的焦点。其中诸多问题也成为衡量中国共产党政治家智慧的焦点。在新的格局变化中我们需要、追求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如何认识和应对世界形势的这种新变化,我们不仅需要实践的对策,更需要有新的理论思维和理论依据。

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的中国领导人,在这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考验: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基本的经济制度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需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实践的创新;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其组织和规则都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利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合作中保护和维护民族经济和国家利益,也需要有理论上的清醒认识。

第三,新科技革命及高科技产业化势头强劲。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化,最发达国家已经超越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完成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新的重大选择,是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还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第四,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世界领域内的碰撞,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考验,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不断地侵蚀和消解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文化渗透面前如果不能把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民族国家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和丧失凝聚力。

其次是国内的实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三大问题影响深远。第一,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需要有新的理论为指导。进入90年代后,改革已经从原来的分配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涉及到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也是全新的问题,新制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改革已经从原来在分配关系的调整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只不过是存在着多与寡的区别,但到这时,每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意味着某些社会群体能享受到改革成果,而某些社会群体必须为改革承担代价,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分寸,也需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

第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发展观也必须与时俱进。在8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种拼资源、拼环境,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到90年代的中后期,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产品过剩阶段,全社会来说生存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消费需求不足成为了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现了出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意味着对发展的本质、目的、目标等问题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转型处于社会矛盾凸现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整个地是社会转型期,但到了人均GDP接近或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是矛盾的多发期,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结构调整最为明显,原来两大阶级一大阶层的简单的社会结构转化为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问题是多元的社会阶层的结构不尽合理,稳定的结构是橄榄型的,而现在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哑铃型的,或是洋葱头型的。问题更在于社会阶层的多元意味着利益的多元,而我们对利益整合的机制不够健全,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陷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拉美陷阱”,但是处置得当就会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执政党为巩固执政地位,还必须厘清与这些新社会阶层的关系,是党的依靠力量,还是党的团结对象、敌对力量;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还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个典型的问题是这些新社会阶层能否入党。

如上问题构成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社会背景,成为了推动理论创新的客观条件和时代课题。但时代背景只是说明了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能否实现理论创新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主观条件。我们不从第三代领导人是否具备了理论创新的相应条件去分析,而是从回顾第三代领导人执政十三年的历史去观照是否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一下发展的原因,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代领导集体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既有苏东剧变造成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重重压力,也有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局势及1999年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棘手难题。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1988、1989年的经济政治危机,90年代中期的经济调整,1998年的特大洪水等。在这些重大的历史关头和众多的困难危机面前,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得比较从容、平稳,没有大起大落,江泽民在总结执政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时,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作为十条经验之首,并认为这是我们党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所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二是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应该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的理论体系。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理论创新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的理论阐述,集中地体现在十六大报告中几段高度概括的精彩表述上。

什么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 只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把时代风云尽收眼底,清晰地前瞻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实现理论创新,这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任何理论的创新,只有站在理论的最前沿,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上的突破,达到创新的境界。王国维在论述艺术的三个境界时,认为第一境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一个“独”字表明,只有站得比别人高,看到人家所没有看到的,才能实现理论上的独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更要在体现时代性上比其他政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清,才能真正地实现理论创新。

把握规律性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艰苦过程。把握规律性就是认识要有深度,通过不懈探索,揭示事物、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内在依据和变化发展的趋势。只有在揭示规律性的基础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理论创新。把握规律性是艰苦的过程,必须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境界。

富于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体现。创新必然是体现在形成新的理论结论上,要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形成能够满足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实践变化所需要的新结论。同时也体现在寻找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上。创造性的结论来之于水到渠成的一系列探索之后,就像王国维所说的艺术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创新及理论创新的重要地位,在十六大报告中的阐述也是十分深刻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 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创新在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保持政党活力中至关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阐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十分鲜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理论创新的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3] 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涵,首先,理论创新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围绕实践的要求进行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其次,理论创新是以社会变革和发展为对象的,是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再次,理论创新的作用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所谓先导是指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前进方向,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和解决前进过程各种问题困难的基本方法。先有理论创新,然后才谈得上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一切创新。

首先要遵循“我们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4] 这一社会前进的客观规律。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既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邓小平是当代最光辉照人的伟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丰碑,敢于超越并且善于超越,显示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巨大勇气;更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气度,欢迎和支持后人超越、突破自己。

其次要有科学的创新方法和作风。江泽民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一个中心是前提条件,是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是要求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是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加工,揭示实际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内在依据和基本趋势,这是能否实现理论创新的关节点。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未来,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走向。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的新发展,使我们的指导思想始终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马克思主义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经历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这一理论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 但理论创新的实现,不但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品格,而且取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能否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理论品格。特别是进入新千年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有待完成的艰巨使命,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成为继续指导前进的思想理论。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既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要求,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又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力于从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深化认识,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重大实际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实践的思路更加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 恩格斯也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7] 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去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就同样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就是说,要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其次,树立了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与时俱进的形象,体现了我们党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为民有了思想上和机体上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贵在与时俱进,因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政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源泉,而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和极端冒进的机会主义则都会葬送执政党的政治生命。原苏东国家共产党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盛行,窒息了党的生机和活力,而一旦遇上合适的时机和气候,又极易反弹滑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拘泥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一味强调资本主义已陷入各种危机,看不到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能力和适应性,不愿承认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已有很大发展,拒绝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固步自封,错过了改革的历史机会,各种矛盾不断积累乃至滑向危机边缘。一个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在于过去的光荣历史,更在于有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这个党就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要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和活力。

其三,展示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和清晰思路,使我们党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增强凝聚力有了目标方向上和措施上的保证。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建立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中央作出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并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可以大有作为,是以清醒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能力为前提的。我国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的先决条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机遇历来重要,机遇期更加重要。重大机遇并不常有,机遇也从来不等人。丧失一次历史性机遇,往往要落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并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而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是推进事业、谋求发展的重要前提。怎样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呢?这就必须科学理解机遇。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深刻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这对于我们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头一二十年内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  ;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_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