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刘 贺,孟春红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必须立足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着力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索“党建+”模式,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不竭动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强国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等农村建设项目的逻辑推进,也是新时代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全局性的政策和纲要,是一个国家战略”[1]。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既有优势也有挑战,从理论上研究推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思路和体制机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做法,结合河南省实际,探索推动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形成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河南美丽乡村 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多次强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2013年至2018年连续六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到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几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一大批拥有独特魅力的美丽乡村,产生了示范效应,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战略判断,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总依据。河南作为人口过亿的农业大省,担负着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中原崛起、富民强省以及辐射周边的重任。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对河南省乃至全国意义重大。自2013年起,河南省就启动了探索全域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完善“一个引领、五项机制”的美丽乡村制度体系[3],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为下一步更好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推进,以此开启新时代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河南美丽乡村 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新时代河南建设美丽乡村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主要表现为先天的文明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首先,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还是中国姓氏的主要起源地。中原文明闻名遐迩,造就了河南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独特优势。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商汤、老子、庄子等历史名人。其次,河南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战略腹地,拥有发达的由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组成交通网。再者,河南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拥有山脉、平原、盆地、丘陵等丰富的地貌,自北向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人口数居全国前列,可以汇聚起建设美丽乡村的磅礴力量。最后,河南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进行了许多成功探索,大力推进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为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初步的经验模式;以浙江为代表的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做法可资借鉴,以美、日、韩为代表的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镜鉴,可以发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发优势。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一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粪污治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重用地轻养地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稳定性还不够,以及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还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另外,河南省农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农户使用清洁能源为例,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中,主要使用电作为生活能源的市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豫南地区,其中焦作高达76.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作为生活能源的市县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中地区,其中郑州高达93.3%,相比而言,其它地方占比比较低[4],凸显了新时代河南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不足,尚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河南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美丽乡村建设相对于国外和浙江等省份起步较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必需的垃圾处理设施和专业的卫生清洁人员,一些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投入还不足,生态产业发展有待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滞后导致引领带动不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须提高,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生态知识匮乏、主体意识模糊导致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美丽乡村建设各主体之间的系统协调、创新发展及其主动性也有待加强,有关重大工程的规划与协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备,依靠教育和新科技及其集成应用的推广体系亟待建立健全,相关智库建设水平和相关政策研究能力,尤其是有关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依然制约着新时代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更好推进。
习题的解决,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全面性和独创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习题的深入研究,找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如,对于某一模块习题有一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微课程开发,加强模块解题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灵活选择和运用新的认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2].
从动态视角看 (图4),1978~2017年我国经济重心与要素禀赋重心的一致性指标呈现出多个波峰和波谷的特征,其中波峰代表经济重心与禀赋重心同向移动,波谷代表经济重心与禀赋重心反向移动。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河南 美丽乡村建设主要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原更加出彩、扮靓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推动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立足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河南省委提出的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思想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把基层党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围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推动河南建设美丽乡村是基层治理与建设的一场重大变革,必须突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争取获得改革的整体性效果。
(一)探索“党建+”模式,发挥引领作用
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挖掘文化遗产,保留特色风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力戒千村一面,杜绝将乡村变成缩小版的城市。一要做好科学规划,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河南独特的省情,尽快制定适合河南省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指导督促各市、县、区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化、可操作的规划建议。二要完善治理机制,尽快建立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稳步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三要遵循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河南实际,尽快制定适合河南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和法律法规,明确各个建设主体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职责与义务,确保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四要重视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工作,尤其是着力推动以行政村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分层培训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传统农民摆脱自己身份标签、繁荣农村经济、振兴乡村社会、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方式”[6]。五要建立决策公开制度,利用多种渠道,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过程,这样既能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也能在行使决策权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后期决策落地实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广大村民才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5]。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所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自治、宣传教育、法治保障、产业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事业。一要做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增援建设,通过多渠道搜集掌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困境,通过上级领导联系、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派驻第一书记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二要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夯实基础,提高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我保障能力”。三要强化“四个”意识教育、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在关照基层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追求其他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强化“四个意识”,鼓励有组织地开创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新风,形成健康清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四要创新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切实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民主权利、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效衔接社区管理、服务职能,高效集聚农村社区服务基层、保障救助、民事调解、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职能。
关于资源建设的探讨,地方特色尤为突出。如李子贤指出天津海运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强海洋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积极参与天津市海洋经济与文化建设[25];蒋冬英倡议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通过对文献资源及历史遗迹的专题研究建立“一带一路”特色资源库,包括自建电子资源、纸质文献及网络电子资源[26];张晓丹则分析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特点及分类,主张抓住“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丝路书香工程”立项的机遇,统一协调、共建共享东北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献资源[27]。
(三)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不竭动力
就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7]41。同时,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7]26。一要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多元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投入适当经费,组织企业积极参与、适当收益,敦促村民少量收费,设置生态公益岗位,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建设机制。二要创新建管理念,政府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主导工作,建立与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资源与项目库,通过考察学习,大胆借鉴有益经验做法,引导适合的企业或者乡贤带领村民做好村级集体资源资产的盘活和开发,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努力壮大集体经济,不仅着力于实现乡村环境的美化,还要尽可能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不仅生态宜居,还能提供绿色健康食品,带来绿色收益,建设“绿色银行”,增加永续发展后劲。三要建立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布评价结果,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比如对评估结果优秀或成效显著的要适当奖励,对敷衍塞责、效果不佳甚至是倒退的要进行适当惩处,不断完善评价结果的运作机制,形成硬约束。四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利用多种形式,培育生态文化知识素养,打破基层干部群众固有的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力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通过集体观看视频、做成宣传画报画册、组织村民代表实地参观考察等,让村民在这个过程中亲身感知并受教于本省做得好的乡村,或者省外特别是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体现出来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良好效果、主要任务以及村民自己在此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美丽乡村建设的知识和能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
河南省自2015年起,就加大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实施14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不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开展道路(桥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娱乐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因地制宜开展沿路、沿河、沿景区等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8]。更好推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遵照系统工程思路,整体协调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通过不断总结并推广河南本省在已有生态环境建设中比较成熟的模式,实施“特色工程”。比如兰考县近年来开创的“特色廊道建设工程”——结合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多种生态廊道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实施以乡镇所在地镇区综合提升工程,打造镇区商业走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过村路段附属设施,建设“文化墙”,打造文化走廊;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清零”行动,清障、清脏,打造清洁街道;结合“路田分家”整治,沿路两侧植草栽树,打造绿色走廊。借鉴已有的省内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创新性转化,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将新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
(五)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是关键,为此,要狠抓招才引智,通过大胆创新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将普通村民培育打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将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有识之士吸引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基层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为此,一要加强农村教育科技的投入。除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和优秀师资引进以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可以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生态文明理念教化以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外,还要加强对成年农民的教育培训投入,比如通过设置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办培训班,或者通过视频网络课程建设,在教会农民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向他们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农民养成生态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参与机制。充分利用河南省内优质丰富的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权威智库等创新资源平台,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突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程技术瓶颈,包括组建由跨学科专家与实际部门人员参加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组成由专家、新乡贤、退休公务员、退伍军人、大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广泛参与的智库团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为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三要建立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方略,定期不定期地到省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去学习考察,将有益可行的经验成果结合我省农村实际加以推广创新,同时也把数年来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技术成果,建立起经验分享、成果展示、宣传推广、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主办相关活动,引导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或者科技创新联盟,不仅可以辐射周边而且为带动中西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也可增强我省建立美丽乡村的自信、提升我省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的话语权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光勇.乡村振兴要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米提斯”知识与认识论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8(5):63-69.
[2]习近平.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
[3]李忠峰,王书琪.河南开展四项探索建设美丽乡村[N].中国财经报,2015-11-26(2).
[4]李鑫.我省过半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做饭取暖 [EB/OL].(2018-08-07)[2019-01-17].http://www.ha.lwzb.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zxfb/article 410bd3ce55bd451caa3cf3dcdcc393f3.html.
[5]韩长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N].人民日报,2018-08-27(7).
[6]梁成艾,黄旭东.习近平职业农民培育思想的历史溯源与内涵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18(4):20-26.
[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8]张培奇.河南13.72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N].农民日报,2015-09-11(1).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670( 2019) 03-0001-04
收稿日期: 2019-02-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项目“河南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路径研究”(2018JC36);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新时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2019-ZZJH-366)
作者简介: 刘 贺(1976— ),女,河南省方城县人,法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马东景)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河南省论文; 美丽乡村论文; 建设路径论文;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