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中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地理论文

地理课程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资源论文,开发利用论文,地理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课程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必要性和可能性

每一个学科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环球航行引发的地理探险或“地理大发现”,以及我国明代《徐霞客游记》等所启示的地理大考察,都是古人在地理科学方法论上的成功范例。而洪堡、李特尔等学者所开创的近代地理研究,同样注重大量的地理实践基础,而后再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建立一定的地理理论。有人说:许多现象可由其他学科专家研究,但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见,注重对实际或实地的调查、考察来形成一定的地理概念,是地理学习乃至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地理专业学习中,都安排有一定的“野外实习”课程,其实也是地理学科方法论要求的体现。直至现代地理的学习与研究,这种学科方法依然具有生命力。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实质是借助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在目前众多课程思想或流派中,“情境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应该属于同一层面的课程论思想。一般认为,在一定情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体验知识概念的形成与意义,较之于在普通教室的学习更有效,所以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日益为大家所注重与实践。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有:(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及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见《大教学论》)。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上海市拥有丰富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主要类型有多种,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教育系列;公民教育系列;健康与生命教育系列;科普教育系列;艺术教育系列;爱心服务系列等。在这些社会实践基地中,不乏可供地理课程利用的学习资源,如下表所列出者仅是其部分代表。

上海可供中小学地理课程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名录(部分)

这些资源其实都含有地理课程实施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类“情境”之中学习地理,建构地理概念,是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其实,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资料室和“地理园”等,其实也是一种“情境”,也是支持地理课程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学科资源。但是,上述社会教育资源较之学校各类地理专用型资源,显然更符合课程所提出的“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的理念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上海对地理课程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架特点

上海在对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调研基础上,编制了一定的社会教育资源场馆利用的“活动指南”。这个“指南”体现了对基础条件作必要的考察与研究,由此提出的指导意见。从场馆方面看,需要考虑场馆的规模与容量,资源的结构特点,接待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提供的设施、设备和资料等;从学校方面看,需要关注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知识基础,联系校内外实践活动领域项目开展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困难等;从编制者角度看,需要借助国内外比较研究和资源、课程整合研究的多元分析。要注意将场馆专业人员、市区教研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起来组成联合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编制工作。

“指南”编制和实践运作的主要环节与一部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份“指南”一般从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介绍开始。

《上海东方地质博物馆》简介

“上海东方地质博物馆”展馆分“地球厅”、“地球构造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地质地貌厅”、“国土资源厅”、“宝石厅”、“关怀厅”等。

“地球厅”是序厅,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空间位置和地球特殊地理位置,参观者可以看到天空飞来的陨石和来自地球南北极地区、喜马拉雅山顶和大洋底部的岩石等珍品。

“地球构造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介绍地球与地壳运动,通过地球构造、地壳运动的发展演变史,参观者会在不经意间就了解地壳运动的时空关系。

“矿物岩石厅”通过系统展示和主题展示相结合的展示手段,介绍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元素、矿物与岩石的相互关系,包括矿物的分类、岩石的分类及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及矿物识别的内容。

“古生物厅”通过实物标本的展示,再现了从原始生命、生命大爆发、恐龙时代、人类出现的划时代的生命纪元。

“地质地貌厅”介绍地表水、地下水、风、冰川及海浪等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的地貌景观的成因,如峡谷、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黄土、冰川、海崖等,通过互动展示,提供观众从不同角度看自然景观的机会。

“国土资源厅”是从上海地质环境演化,说明地质环境的意识。

“宝石厅”展出了宝石的原生状态,使参观者在惊叹宝石的瑰丽之余,了解宝石生长的条件、环境和各种宝石的特性和产地及真假宝石的鉴别等知识。

“关怀厅”呈现了中央、地方党政领导热情关心地球环境和地质资源的感人镜头,展示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和地质保护的积极态度和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

然后确定一定的活动目标。目标叙述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学生在社会教育资源场馆中活动学习的预期收获,行为动词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场馆的实际,并具有可测性或评价性,在层次或程度上要注意能区别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基础与发展要求,如:了解、理解、分析、认识……(可用于不同层次的知识性目标);参与、体验、感知、养成……(可用于一般的情感态度性目标);学会、具有、形成、设计……(可用于一定要求的技能性目标);分类、协调、监控、组织……(可用于一定要求的综合性目标)。

在进行目标制订时,还要考虑分学段的表述。

“指南”的主体部分是所提供的“活动项目”以及与其配套的“任务作业”单,这是可以区别于以往“参观”、“游玩”性的活动的标志。这些活动项目只能是在这个场馆中,利用其资源开展的;所设计的作业也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只能在这个场馆中完成的。

例1 用你的力量模拟地震

活动场所:上海地震科普馆

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地震、地磁仪器及地震档案材料,了解地磁、地震等监测仪器的名称、使用年份及用途,了解人类观测记录地震的科学史,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关心和学习兴趣。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观看监测仪器,阅读相关资料,通过向工作人员询问,了解其名称、结构及其用途。

活动项目与作业:

这里有一台模拟测震仪,通过仪器可以感知地面的震动,并迅速测算出地震对当地的破坏程度。让我们来制造一次小地震,看看我们的破坏力有多大吧。请你在距离仪器远近不同的三个位置上跳一跳,观察仪器显示的地震烈度分别是多少?

作业单(举例):

如果将我国铁路运输速度的发展与国外作比较,将非常有助于你认识“铁路大提速”。你觉得选哪个地区的国家好呢?为什么?

填写下面的表格,比较各次铁路提速改造的成就。

另外,还有关于“实施要求和建议”、“注意事项(包括安全等)”等方面的提示。所以,“指南”其实是体现了一定“课程化”、“纲要式”的文本,是指导学生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具体意见。

三、关于地理课程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展望:机制建设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地理新课程,是实践“拓展学习时空,完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抓手,为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增强了更坚实的操作力,引导学校和教师改革课程实施形态,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对学习情景创设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地理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多样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化”、“结构化”的处理与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有学科改革意义的项目。而要有效实施好这一项目,当前必须还需要进行具有机制意义上建设工作。

1.关于内容上的“研发机制”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场馆的资源结构和形态,增强其教育性。深入研究本市各类地理教育资源场馆的课程资源,研究并实施地理情景学习的资源优化措施,促使资源素质能按照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较大提升;在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下,深度开发各相关场馆不同层次和项目的资源,增强场馆内容的情景化和互动性,使之与课程的实施要求相整合,以提高资源的教育价值。二是新课程新教材要有机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场馆资源,增强其开发性。促使中小学课程改革关注课外和校外更广阔的时空,利用好社会资源,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地理学科课程与教材实际,明确不同层次的结合点:分别就落实到教材、学习作业设计之中,落实到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之中,在形式、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组织学生利用具体的场馆资源,有目标地开展一定的学习活动等。同时,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中,要广泛利用场馆资源来设计与实施。

2.关于管理上的“政策机制”

为保障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仅是地理学科)的有效有序,需要推出相配套的若干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应涉及以下方面:

明确市、区、县和学校各级责任和基本任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指定一定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实施工作,尤其是经费、人员保障,并要有一定的检查。

明确学生在场馆进行实践学习的量化指标。规定每位学生原则上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必须有几次要到社会教育资源场馆开展实践学习。

明确利用场馆资源的基本实施办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在利用场馆资源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

明确学校和相关场馆的结对关系。可以规定每所学校要与一个及以上的场馆建立结对关系,以利有针对地开发校本课程。

诸如上述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是保障从机制上指导诸如地理等学科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必须。

3.关于评价上的“激励机制”

这些激励要涉及多方面的对象。如:

对学校的激励。主要是在课程计划执行、学校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管理层面等指标方面,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新课程要求的贯彻是否到位的情况进行评价,对新课程领导力强、执行本项任务有效的学校,应给予奖励。这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考虑到的工作。

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设计学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活动项目和作业,有较为成熟的思路和熟练的能力;对组织学生在各类场馆开展学科学习活动,有较为有效的成果和经验;并具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观念,能够开发学科性的利用场馆资源的校本课程。这是学校需要考虑到的工作。

对学生的激励。要针对学生利用场馆资源开展项目活动的创造性,包括活动过程、作业任务、合作交流、主动设计等实践学习的表现,进行必要的奖励。要强调通过学生利用场馆资源的活动,激励学生创新实践,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引导学生实现思维转变,创新性科技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这是教育行政和学校都要考虑到的工作。

标签:;  ;  ;  ;  ;  

地理课程中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