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措施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论成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在逐渐壮大,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城市正以空前的规模呈加速度发展。随着城市经济日益推进,城市的数量增多,密度提高,城市的聚集不可避免,城市经济带作为城市聚集的形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

1 成渝城市经济带概况

1.1 成渝城市经济带的范围

城市经济带是经济地域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地域形态,具有经济地带和城市地域系统的双重特征。一个地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主要取决于彼此的交通便捷性。本文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一定的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成都、重庆为核心,联系通道为纽带,对成渝城市经济带的范围作了如下定义:

成渝城市经济带是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内泸高速公路为纽带,呈“T”字型分布的带状城市区。在四川范围内主要包括了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的全部县、市、区,即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大部分。在重庆范围内则包括了重庆主城9区以及双桥区、万盛区,江津、合川、永川3个市,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6个县,即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都市发达经济区和渝西经济走廊地区。其中成都(9城区)和重庆(9城区)是城市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沿成渝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则位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则包括了两地下辖的县市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区域范围面积为76619.35km[2],总人口4701.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3.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17%(见表1)。成渝城市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地带在长江上游乃至我国西南部具有重要的地位。

表1 成渝城市经济带范围及人口

层次

城市 总人口 总面积

非农业人口

/万人 /km[2] /万人

第一层 成都 1028.48 12390365.73

重庆(11个区) 569.44

6075.88310.06

资阳 488.01 7962 59.55

内江 420.26 5386 75.19

自贡 314.83 4373 74.84

第二层 泸州 465.9112247 74.02

宜宾 512.4213283 84.98

永川

106

157625

江津

146

320021

合川

151

235621

第三层 重庆部分下辖县

499.19

7770.47 72.12

四川部分下辖县

合计4701.54

76619.35

1183.49

注:资料来源2003年《城市统计年鉴》

1.2 成渝城市经济带的特点

1.2.1 城市带形成速度加快

成渝城市经济带有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并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多,共有地级市5座、县级市8座、县城33座、建制镇749座,城镇密度为99.5座/万km[2],高于四川省37座/万km[2]。以成都、重庆特大城市为核心联系次级城市、中小城市,近郊城镇连片趋势明显,郊县向市区靠拢,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形成了一个城镇密集带和经济走廊,有连绵发展的趋势。

1.2.2 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且依存度高

从资源方面看,成都市域除钙芒硝储量居于川渝首位外,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小;重庆境内有丰富的煤、天然气、铝土矿以及全国最大的锶矿;自贡以岩盐、黄黑卤等矿产储量占优势;内江的水泥石灰岩较为富足;永川的稀有金属镓矿为全国三大富集矿之一。可见,各市资源条件差异显著。从产品市场看,重庆等地的汽车、机械等工业产品开拓川西乃至西北地区市场,主要以成都为依托。重庆的长安汽车、嘉陵摩托车等支柱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内江的糖、酒以及自贡的化工等产品,都以成都为重要的批发集散地。

1.2.3 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并向高层次转化

重庆和成都作为核心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两者之和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2.32%和91.6%,资阳、泸州、江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较高,分别是36.14%,24.91%,22.8%,永川、合川的第三产业则相对较为发达,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2.5%和43.9%。目前,重庆市正在从以原材料、重工业、机械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前期阶段向以机电一体化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变。成都市以其通讯、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工业方向转变。目前已建有成都、重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发展成渝城市经济带的意义

2.1 优势互补将提高经济带整体实力

从产业发展上来看,成渝两市的产业各有优势,并不重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密切的联系,在成渝经济带内的各市县则受到成、渝两市的经济辐射而不断发展;就区位来说,重庆市的优势在长江流域,成都市的优势在陕、甘、滇、藏,通过成渝经济走廊可以东西连接,互为门户,互为基地,将弥补四川省、重庆市在发展中的不足。成渝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整合了成都和重庆两市的优势,共同联系而成的增长轴具有两个单个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2.2 利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整体推进

成渝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必然使整个成渝地区成为长江上游的协作区,这样就使现在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协作区在联合的范围和规模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可以使长江经济带通过成渝城市经济带更加深入内陆腹地,使长江经济带的交通、通讯以及产业发展连成一气,首尾呼应,实现整体推进。

2.3 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

成渝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是国家西进战略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步骤,可加快西部建设,推动西部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已经拉得过大而不太合理的差距。这符合全国宏观区域战略,有利于全国,有利于西部。

3 成渝城市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川渝分治以后,使过去隶属于同一行政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从行政关系上分离,两地政府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对两个城市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自贡、内江、泸州、永川、江津是经济带内地位仅次于成都、重庆的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成渝之间联系纽带上的“点”,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经济带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整体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但是目前两地次级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削弱的趋势。

3.2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高速公路(主要有成渝高速、内宜高速、内泸高速等)的建设速度加快,但从交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仍有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3.3 产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成渝两地的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显现“哑铃型”状态。重庆、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产总量占经济带总量的70%~80%,而其他中小城市发展相对薄弱;同时,各地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构筑缺乏有机的联系,总体水平与东部、中部还有很大的差距。

3.4 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整个带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470万人,农业人口比重大,土地承载率高,由于乡镇企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少,成为土地的负担,加之这部分劳动力总体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换的过程极为缓慢。

4 成渝城市经济带发展的途径

4.1 营造成渝城市经济带良好发展环境

4.1.1 加强合作协调共同打造城市经济带

成渝城市经济带由于地跨两个行政区,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力的协调机构,它有权决定协调的必要性和协调进行的时机,并对带内的各地区参与协调的成绩进行评估,运用一定的政治或经济手段保证协调的顺利进行。建立成渝城市经济带协调机构的推动力来自于各级政府,要求各级政府更新观念,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识到城市带内各地区之间协作与竞争的关系。调整思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

4.1.2 建立统一的成渝区域大市场

打破地区壁垒,建设统一的流通市场,形成主要由市场支配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以要素市场为中心的统一市场,克服生产要素在城市带内的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城市带内一定要建设若干个既是统一、开放的,又是专业化分工的大市场,这是经济带发展的骨架和纽带。成渝两市及其之间的各市、地、区都要有建设统一开放和专业化分工的大市场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建设特色市场,避免重复建设。

4.1.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考虑合理选址与布局,以节省投资,扩大服务面,便于以后发展。其次,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基础设施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才可以建设,否则不予批准。再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采用商业原则和竞争机制,建立激励基础设施供给的机制,让基础设施的受益者和消费者积极地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4.2 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避免产业趋同,注意形成一定的产业梯度,要把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作为重点,而不要在行业上平均使劲和铺新摊子。

其次,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采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传统产业(产品)竞争力。

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加强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的进程,标志着当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决定着该地区在21世纪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机会。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提升和推动作用,为产业分工创造了条件。

4.3 提高城市化水平加速城乡一体化

提高成渝城市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要加速城市带内农村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农业活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起城乡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稳定和发展的新机制;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在城乡之间建立层次合理、结构完整、内外开放、机制健全和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工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4 在成渝之间培育新的经济辐射源

在成渝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除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外,大力发展各中小城市,加强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植,培养能使极化效应得到很好扩散的经济增长中心,使成渝两市的影响腹地增大。因此,必须尽快将自贡、内江、宜宾、永川、江津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发挥城市的带动功能。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对中心城市发展的补充,也是经济带空间布局多样化的体现。

4.5 坚持可持续发展带动生态城市建设

其一,以大城市生态建设为主导,把各大城市建设成为全流域生态城市中心,形成辐射效应,依托大城市的资金技术改造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增加对污染的处理能力,加大环保力度,在每个大城市周围都形成一个到多个生态卫星城市,相互之间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形成区域的生态保护网络。

其二,将各个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纳入生态保护体系,控制这些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重点建设和发展一些小城镇,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实现非农产业与人口较大规模的集聚,使小城镇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并以此增强进一步改善带内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实力。

标签:;  ;  ;  ;  ;  ;  

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