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_杨延花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_杨延花

青海省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 812200

摘 要: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加强历史与其他边缘科学的联系;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逐步提高。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搞好历史教学应该不会是件难事。

关键词:激发兴趣 增强实用性 加强联系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师如何利用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进行能力渗透

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的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1.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突破口。

2.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到了日本的发展史,而中日关系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热点,在学习日本史的时候,可适当地穿插一些中日关系的问题。

3.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把学生的思想放到与教材的密切联系中。

二、增强历史教育的实用性,提高历史的实用价值

首先,深挖史鉴功能,充分发挥历史科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在对外关系上,唐和清是两种典型。唐开放国门,丰富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唐人风采风靡世界,经久不衰;相反,清朝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切断了中外联系,经济文化渐趋落后,终被打开国门,中国沦为双半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耻辱的深渊。这一教训可以帮今人对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改革开放进行更深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边缘科学的联系

比如历史与文学。历史本是一幕“生动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因此表现历史的教材和教学也应如此,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在生动愉快的文学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在中外历史上,有无数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帝王将相,有无数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文人志士,有无数为国家民族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贡献热血的人们。他们的光辉业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勇闯西亚,鉴真无畏东渡,郑和七下西洋,他们历尽了千艰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了使命,成为中外闻名的友好使者。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的奋斗业绩更是可歌可泣、动人心魄。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激动人心,令人豪情勃发的真实故事构成的。

四、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加深认识以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编一张知识的“网”。

1.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中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朗、逻辑联系清楚、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2.给章节在体系中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述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联系,即“纲”,“纲举目张”,“纲”就是教材的主线。

五、随机训练,逐步提高

训练要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

1.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2.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时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3.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练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为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搞好历史教学应该不会是件难事。

论文作者:杨延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  ;  ;  ;  ;  ;  ;  ;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_杨延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