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建筑设计院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生态建设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现代建筑生态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际,探究建筑生态设计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运用,以期为从事此方向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从而一定层面上推动建筑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建筑生态设计;生态意识
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当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形式、轻体验,重技术、轻人文,重指标、轻内涵等不足。建筑行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理应积极响应生态设计理念,作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具备生态意识,以支持城市生态建设为宗旨,在设计中从各个多方面体现生态设计,利用建成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
1 生态设计理念
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一项根本挑战,是如何真正有效地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通过真实的建成环境来增加公民的生态暴露,利用真实的情境(而非仅书本和口头的说教)向公民展示何为生态设计以及如何保育自然,从而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构建坚固之根本。在此方面,建筑设计因其量大面广、可达性高以及贴近使用者感受等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而通过建筑设计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筑的生态暴露。建筑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大致可分为物质和情感两个方面,其情感功能常常有赖于建成环境所特有的场所精神,这些建成环境总是若隐若现地向使用者传达着某种情感信息。通过建筑设计诱发使用者在某些场所中产生对环境友好以及对自然向往的情感,这就是建筑的生态设计。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其评价标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②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③注重建筑与绿地结合,使建成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唤醒等精神功能;④强调使用者的生态体验,藉此增强其生态意识;⑤生态情景设计的核心是展示生态美。
2 建筑生态设计策略
生态体验是使用者感受建成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途径,是判别生态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最早的生态体验可追溯到古代,其代表包括老子、庄子等人。如老子非常重视体验自然,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则主张天人合一和感受自然,并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当代哲学家刘惊铎等进一步认为,生态体验是一种人类最优化的生存发展模式,其主要模式是营造体验场所、参与体验活动、优化生态位、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理论提升等。营造具有生态意境的建成环境是生态体验的必备条件,是展示城市生态美的最高层次,而要创造具有生态体验功能的建成环境,必须从空间布局、场所体验以及生态暴露等方面采取以下策略。
2.1 基于生态叙事的空间布局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场所精神,足以表达诸多生态主题。建筑的生态意境设计首先应重视空间的组织,确保这些空间序列反映了既定的生态主题,展示了特定生态过程,并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意境。建成环境往往都具有深厚的自然或文脉积淀,包括场地的历史事件、特定的某一主题或历史变迁以及一些有意义的生态过程等,利用这些场地信息能更有效地构筑生态意境。
2.1.1 立足于场地特征及文脉延续的生态叙事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对鹊、鸣蝉及蛙的视觉、听觉、感受集于稻田之中,体现了较高的生态意境。在现代城市中若欲构建具有相当生态意境的建成环境,就应在建筑设计中延续历史、立足于场地的既有特征进行生态叙事,重建生态意境。在这方面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建设中的稻田景观是较好的例子。其设计特点是大量使用原有场地的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不但投资少,易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环境。将传统的城市空间赋予生产功能及田园叙事,把城市农业与校园环境建设较好地结合,取得了物资、精神两方面的生态效用,既省去了高额的维护费用,同时又有产出,并获得了进行生态体验的场所,进一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求,更进一步在建成环境和原有场地之间构筑了一条生态联系脉络。
2.1.2 立足于特定主题的生态叙事
通过设计将建成环境中的某一主题予以展示,能让使用者获得更全面的生态体验。例如某些基于特定主题的公共建筑因为具有特别的影响力,因而十分必要重视其生态意境的创造。以2008绿色奥运的北京三星奥运展示中心设计为例。作为一个奥运会的临时性展示建筑,该中心试图向观众展示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善环境,故而它在设计上强调:①移动性,即建筑在使用后可以移动到另一地点重新组装,其建筑材料可重复使用;②绿色高技术的集成及展示,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系列节能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相互补充;③生态体验,即通过使用者参观路线将所有绿色高技术串联,向公民展示,让使用者体验。
2.1.3 基于生态过程展示的生态叙事
将某一公众普遍关注的特定生态过程予以展示,能够唤起公民的集体生态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生态共鸣,进而营造浓郁的生态意境。在此类设计中,应选择适宜于展示的生态过程,同时要注意利用空间序列进行生态叙事,以利于构筑视、听、体验及参与的多维度生态意境。如杭州长桥湿地公园乃城市一小型公园,在场地设计中设计师将附近西湖“景中村”的生活污水依次经过收集池、沉砂池等初级净化进入园中的一级人工湿地、叠水充氧、二级人工湿地,将水质处理达到3类标准排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在建成环境中利用自然力将污水净化的生命过程,其叙事明确、过程清晰,生态意境浓郁。
2.2 立足于生态情感共鸣的场所体验
要使建筑设计发挥生态情感功能,必须在场所与使用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为此,一方面要传承“天人合一”等优秀的传统环境伦理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居民参与,根据居民参与的要求进行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 立足于象征与隐喻的生态情感空间
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一直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生态意境之营造,苏州园林是其优秀代表。当前,城市建设在材料、建造手段上与传统比较均有极大的变化,但即便是运用现代的材料及建造技术,仍完全可能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意境。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虽然采取了钢材、玻璃等材料来建造,但由于尺度合理、形式适宜、空间传承,因此尽管选址极富挑战,但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整个博物馆仍具有浓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与历史地段很好地协调,体现了很强的生态意境,新旧建筑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现代建筑空间的独特形态还可表达某些特殊的生态情感,如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群主要轴线的“阳光谷”是一长达1000m的带型建筑,6个倒锥体呈上大下小的圆形庭院沿轴线分布,通过下沉的“阳光谷”将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通过两侧草坡引入地下各层。其地下空间颇像传统建筑的四合院,人在其中能较好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与自然和谐、对话,将生态、节能与使用者的情感体验较好地结合。
2.2.2 立足于居民参与的生态情感培育
居民参与是提升其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相关实践颇具借鉴价值,如英国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计划,其特点是极为广泛的居民家庭的参与,在居住建筑的设计、运营及改造过程中注入居民的生态情感。这一计划始于2009年,由“伦敦野生生物信托”组织发起,至今已经在伦敦市内建成了多个小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及数千个家庭野生动物庭院。这些家庭“野生庭院”将各个居民的私人庭院改造成适宜于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参加的家庭达到数万之众。野生动物被最大限度、最近距离地暴露给居民,居民足不出户就有机会体验到自然的生态美。随即利兹市等众多城市也纷纷加入,开始在其市中心修建一系列野生动物栖息地,利兹市甚至为此发起了设计竞赛,目的是在其城市复兴地区为水獭、鸟类、蜜蜂、蝴蝶、昆虫和蝙蝠营造功能合乎要求又很美观的家。
2.3 立足于使用者主观体验的生态感知传达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体验主要立足于使用者的主观感受,这一感受包括视觉和听觉两部分。其中视觉体验是主要内容,但听觉体验则往往更具效果。一般认为视觉是使用者在场所中获得信息量的主要部分,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视觉,但听觉体验则常常能达到较高的体验层次。2.3.1 基于视觉的生态感知传达
通常认为在建成环境中绿地越多越好,由此衍生出“绿量”等生态评价概念。但对建成环境的视觉生态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却仍不能简单地用“绿量”来评价。在这方面,“绿视率”概念则更具应用价值。这一概念主张用人类视觉中绿色所占的比率来衡量建成环境的视觉生态质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建筑的生态意境设计与绿视率密切相关,绿色视觉所具有的生态唤醒能力及效果是创造生态意境的基础,而建成环境的这种能力及效果与绿视率常常正相关。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扩建项目,就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将建筑置于地下,将屋顶绿化充分暴露在校园中,克服了传统屋顶绿化虽然具有生态价值,但往往缺乏生态意境的弱点。
2.3.2 基于听觉的生态感知传达
通常情况下,建成环境中的听觉质量易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噪声等不利因素之影响,致使环境中清风、鸟鸣、流水等高质量的生态听觉常被掩盖。通过建筑设计减少噪声,增加生态听觉量,可较好地提升建成环境的生态意境。如清华大学环境楼的仿意大利台地绿化,其布局呈南北向直达地下1层,各层间瀑布流水,听觉环境得以较大改善,实测地下1层水体旁的走廊噪声低于地面6dB以上,而主观上则更明显地感受到下沉式庭院减少了机动车等低频噪音。
2.4 基于“最大生态暴露”原则的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获得良好的生态意境,必须将生态美在多维度、多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暴露给使用者,以诱发其生态情感,促其身心愉悦,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生态意识。
2.4.1 改进场地设计,改善生态暴露
生态意境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建筑所处的场地构筑生态意境。这些场地未必都环境优美,但即便是普通的场地,只要通过巧妙的设计也可能创造出较强的生态意境。如香港大学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大学,但设计师利用校园室外场地将自然作为类似“银幕”予以展示,很好地增加了师生的生态暴露(图5右)。又如清华大学理化建筑群之选址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北操场旁,场地北面是颇具历史的化学楼,设计师用一个下沉广场在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下沉庭院,其周边以开敞长廊围合,静谧而安宁,在空间上富有传承和发展,在长廊、下沉庭院等公共空间中均有较充分的绿色视觉。
2.4.2 合理设置生态位,增加生态暴露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该种群在生态系统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另一方面是它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及作用。即便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中,仍可看到野生动物对时空资源自发形成的高效利用机制,如北京的雨燕就在古建筑的檐下空间生活了2000多年。现代建筑如果能在设计中适当考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则一方面可使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可极大增加公众的生态暴露。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将人和自然分别使用不同的空间,并在使用的时间段上错开,这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让人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如北京建外SOHO在其地下空间中设立了数量众多的地下庭院,事实上将人的活动空间大部分与庭院中自然生存、生长的空间相对隔离,有效地减少了人为不利干扰,同时人却可以很方便地欣赏、感受到建成环境中的自然。在单体建筑设计中,蒙特利尔的“栖息地住宅”在设计中采取退台的形式,在建筑向阳面构筑大量屋顶绿化,这些绿化屋面受到的人为不利干扰较少,适合于作为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而人则可方便地近距离欣赏、感受自然。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集体验、建设、教育于一身,在有效提升市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丰富城市生态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生态设计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达设计目的,建筑设计师应强调使用者的生态体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注重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感知传达,促进使用者的生态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魏巍,刘惊铎.现代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研究[J].门窗,2016(5):47-47
[2]黄助金.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16(30)
[3]肖宇龙.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24)
论文作者:曹成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生态论文; 意境论文; 建筑论文; 环境论文; 三星论文; 使用者论文; 城市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