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与美国——钱其琛在外交学院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钱其琛论文,美国论文,伊拉克战争论文,外交论文,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后后冷战时代”,标志是美国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志就是美国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正因为此,它在推行全球战略的同时重点和秩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消除恐怖主义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两年来,美国安全战略调整“三部曲”:做出反应→酝酿、出台反恐战略——“先发制人”,最终定型。
两年来,美国的战略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应阶段,时间大约从9.11事件到2002年初。由于200多年来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受如此严重的袭击,美国立即做出强烈的反应。一方面,大力加强本土防卫,酝酿设立国土安全部,改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另一方面,调动全部外交资源,组织、建立国际反恐联盟,并且在9.11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总的来看,在这一阶段,美国还是处于加强防御、做出反应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酝酿的阶段,时间从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到2003年2月出台反恐战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其全球军事战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先后出台了“毒品管制战略”、“国土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防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略”、“电脑网络安全战略”、“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战略”、“反恐战略”等。在这个阶段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体现了美国战略的变化:一是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布什总统首先提出存在所谓“邪恶轴心”七个国家;二是同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又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以上这两点是一系列措施的核心。
分析美国提出的新战略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美国把恐怖主义袭击看做一种战争行动,所以需要使用军事手段,而不是传统的行政或司法手段来对付;不是把恐怖主义简单地看成一种案件来寻找它的肇事者,这就使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黩武倾向有所上升,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美国国防部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明显增大。第二,美国反恐战略的打击对象有了变化。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基地”组织受到重创并化整为零,美国很难找到集中打击的目标,所以把主要目标定位于防范恐怖主义组织、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宣称,“流氓国家”与恐怖主义是天然的盟友,美国要防止这些国家把最致命的武器扩散到最危险的敌人手中,所以美国就把反恐、防扩散以及整治一些所谓“流氓国家”挂起钩,并提出要进一步改造中东。第三,美国战略中提出虚弱的或失败的国家很容易为恐怖主义所利用,所以把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这些地区看成是反恐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美国就要重新调整它的军力结构,并对海外军事部署做了相应调整。这样美国就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对这些地区加强控制。这是第二个阶段,即出台了一系列反恐的措施。
今年3月发生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前面所讲的美国新的全球军事安全战略进入了实施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了。1991年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美国长期奉行“遏伊倒萨”政策,打击伊拉克是美国的既定方针。法国《费加罗报》今年4月18日的报道称,美国新保守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早在2000年9月,也就是在布什政府上台之前就出台了“美国新世纪”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明确提出“打伊拉克、倒萨达姆”的设想,并把它作为保持和加强美国在全世界强权地位的第一步。9.11后国际社会重视反恐和防扩散合作也有利于美国拔掉萨达姆这个钉子。因此,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重新爆发以来,尽管联合国通过了第1441号决议,要求继续进行核查,但是美英在伊拉克周边加紧集结重兵的行动一直在进行,美国早已下定决心无论是否得到安理会的授权,都会对伊拉克开战。
3月20日布什宣布开战的时候,背景是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的两个女儿,一张是他的夫人和爱犬。布什希望借此表达他重视家庭、尊重人性的一面,从而和美国宣称的解放伊拉克人民的目标相呼应。但是到5月1日,布什乘战斗机飞到从海湾返航的“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主要战斗已经结束,航空母舰作为宣布这次战争结束的背景反映了美国一种坚决使用武器的心态。
军事打击征服人心难,改造一个社会更难。有人评论,打垮萨达姆政权的直接受益者很可能是原教旨主义。
伊拉克战争从军事角度讲是比较成功的。美国投入的兵力不到上次海湾战争的1/3,一开始就开展地面进攻,长驱直入,21天就拿下了巴格达。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国际社会对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断提出质疑。面对各方质疑,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一个新的说法:美国政府并没有得到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情报,而是9.11后美国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前的情报。这就变成了新的问题。去年6月,拉姆斯菲尔德讲了一句非常像中国的绕口令的话:“没有证据并不等于证明没有。”《华盛顿邮报》6月22日有一篇文章认为,迄今为止,没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美国的军事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这曾经是发动“先发制人”战争必要和充分的理由,现在“先发制人”的理论处于危险之中。
布什政府5月1日宣布主要战斗结束后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伊拉克战局没有平静下来,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仍然面临不少问题:萨达姆下落不明,反美示威不断,针对美军的袭击不断。5月1日后,美军在伊拉克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整个伤亡人数也已经超过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美国开始向不少国家发出派兵协助维持秩序的邀请,还发动了多次清剿活动,但是美国一时很难摆脱在伊拉克平均每天都要死伤人的困境。这说明军事打击征服人心难,改造一个社会就更难了。
美国人民对美国占领伊拉克的支持率从4月的73%下降到50%左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场战争也有两点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国际反应不同。美国在9.11事件后攻打“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国际社会认为事出有因,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一些国家还派兵参加了多国部队,并为阿富汗战后重建提供了大量援助。而在伊拉克问题上,由于大多数国家和全球反战力量反对很强烈,因此美国不考虑10多年来联合国在伊拉克进行全面制裁和武器核查方面取得的进展,在没有确凿证据也没有取得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动战争,对此国际社会的总体反应是比较消极的。第二是战争的目标不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要打掉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打垮塔利班政权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塔利班政权的倒台客观上起到了恢复阿富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但是在伊拉克,美国的目标要大得多,不仅要摧毁萨达姆政权,还要将伊拉克改造成一个建立民主制度、摆脱伊斯兰教传统的自由国家,并使之成为阿拉伯世界及中东国家的民主样板。这样的目标很难吸引伊拉克的反对派。因为萨达姆政权本来就是一个世俗政权,以前没有看到老百姓穿长袍,妇女上街不包头,而且女学生很多。现在萨达姆被打倒了,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接替人选,因为现在反对萨达姆的派别特别是在伊拉克国内有影响的派别大多有部族或者宗教背景,他们既反对萨达姆也反对美国,影响力很大,新成立的临时委员会的代表性受到强烈的质疑。由于战争目标的扩大,美国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原有的权力机器。权力真空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社会秩序混乱,抢劫、复仇现象严重,美军被迫维持治安;二是维持治安增大了美军伤亡的可能性,占领军的色彩也更强化了,伊拉克老百姓很难接受。
《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专门从伊拉克发回一篇报道说,美国打垮萨达姆政权受益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在巴士拉一些出售酒和饮料的店主遭到枪杀,电影院的业主整天提心吊胆,好多小店铺都挂出这样的牌子:“姐妹们遮住你们的头发”,以表示主人是遵从伊斯兰教规主张妇女包头的,以免遭原教旨主义者的袭击。巴士拉大学科学系80%的学生是女孩子,现在不少家长都要求她们在校园里蒙上头巾,以免麻烦。这篇报道的题目叫《遮住你的头发》。中心思想就是警告一种原教旨主义的铁幕可能要降临到伊拉克。
多极化导致大国间对抗?欧美加强合作共同承担国际安全责任?
伊拉克战争后各国舆论对美国反恐战略的动向有很多议论。《国际先驱论坛》有一篇文章说,布什总统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是:美国肩负给世界带来和平的使命,美国反恐战争胜利之日就是这一使命完成之时。
伊拉克战争使大西洋两岸关系受到极大冲击,美欧分歧和矛盾加深。5月14日美国前政要共18人,包括奥尔布赖特、布热津斯基等发表了一个主张改善美欧关系的共同声明。6月14日欧洲各国前政要,包括德斯坦、科尔等表示积极回应,强调面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美欧团结,美欧的生存和发展是祸福相倚的,主张美欧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赖斯6月26日在伦敦国际关系战略研究所发表讲话称,应当打破自17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崛起所形成的大国之间的对抗这一破坏性的国际体系,欧洲各国必须摈弃多极化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推进和平。多极化是大国之间对抗和加剧竞争理论。《国际先驱论坛》文章的作者认为这个说法是指应该有一个新的体系来取代联合国,并且超越北约,因为现在北约内部要求平等的呼声也不能让美国满意。看来赖斯的讲话是针对美欧正在呼吁的重塑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反应。双方论点是对立的。在美国看来,多极化是造成大国之间对抗的破坏性因素,是美国推行和平使命的障碍,而欧洲主张美欧应该合作共同承担国际安全责任,如果没有欧洲的相助,美国不可能单独应对挑战。
美国会步“日不落帝国”的后尘吗?是继续高代价的干预行动,还是转入低成本的外交斡旋?美国正处两难困境。
现在有一种看法,即美国是历史上继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国家,因此现在应该实行帝国政策来改造全世界。最近美国有人主张召开一次题为“美利坚帝国问题”研讨会,讨论美国应该不应该成为美利坚帝国,要不要实行帝国政策,利弊如何?当然反对的人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很强硬的。
对新帝国的争论是一种新保守主义派的论调,他们的主张和传统保守派不同,但是在政府内部确实有不同的意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实力与战略。他认为如果美国要走改造世界的道路最终是会失败的。有人主张美国可以搞改造世界的战略。英国有一个教授说美国现在应该模仿19、20世纪的大英帝国,利用自身的强大优势为世界和平服务。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如何服务的,这条道路大英帝国没走通,那么现在到了21世纪恐怕就更走不通了。
最近,《洛杉矶时报》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外政策可能转向温和和克制。从打一场高代价的战争转向撤离热点地区,从高代价的干预行动转入低成本的外交斡旋,原因是美国大选在即、美国公众的心理、“情报门事件”和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那么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动向到底如何,这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观察。
伊拉克战争一结束美国就提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美国政府希望在打垮萨达姆政权、排斥阿拉法特后,巴勒斯坦的反以活动会有所减少,有利于以巴和解,但实际情况却是“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在巴勒斯坦人民中的影响正在继续上升。分析家认为“哈马斯”坚持对以色列的抵抗斗争是获得拥护的原因之一,它的政治组织通过慈善网络向加沙地区人民提供大量援助,这才是其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所以,较之于拥有豪宅、衣着考究的巴勒斯坦内阁成员,生活简朴、出生入死的“哈马斯”领导层更能赢得民众的支持。
美国要改造中东还需要解决另外两个关键性问题:叙利亚和伊朗。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对叙利亚相对客气一些,对伊朗敌视严重。一方面伊朗的实力强大,对中东很多激进组织有影响,伊拉克境内也是什叶派居多,他们既反对萨达姆也反对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和伊朗有历史恩怨。伊朗原来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二战后伊朗的巴列维国王亲美并按西方模式在国内推行世俗化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在伊朗形成美式的上层和穆斯林的下层,社会分化严重,民众抗美情绪严重。巴列维国王被霍梅尼革命推翻以后,又发生了美驻伊使馆人员被扣的人质事件,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不断恶化。
多交朋友少树敌,自己不乱,办好自己的事。中美关系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并有所发展。中国的20年机遇期是现实的。
这次伊拉克战争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要先发制人,认为哪个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就主动进攻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国际关系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人说,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中国会如何?中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国际上多交朋友、少树敌,其他国家就不敢轻易和我们对抗;其次,9.11以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第三,美国的战线越拉越长,比如菲律宾反恐遇到困难,美国就派兵;利比里亚也出了问题,涉及很多美国后裔,是不是出兵呢?世界上这么多事情美国都想管,恐怕力不从心。
以前我们关注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问题,现在看来,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仍然在欧洲。近来欧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但联合关系还在,同时又有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声称可以原谅俄国,也不追究德国,但不能放过法国。美国还提出新老欧洲之分,有些新欧洲国家跟着美国走,但法国、德国毕竟是欧洲的主要力量,这种矛盾发展下去,美国对欧洲的传统影响会受挫。另外从军事上看,美国现在不需要在亚洲进行大规模部署,要打仗可以远距离投送,基地往前移、往后退都没有关系,航空母舰就是基地。远程轰炸机还可以从本土起飞,离战场很远就可以精确制导。美军现在的问题是不愿意离战场太近。
总之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里,美国的主要任务是对付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求和中国有更多的合作,美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亚洲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会参加反华包围圈。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中美关系在较长时间里是可以保持稳定的,而且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提出的20年机遇期也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