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情况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国民论文,情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特征,中央政府提出2006年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资源节约,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因此,2006年的国民经济在实现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理想状态。
(一)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良好态势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增速高、质量好、运行稳”。
1、增长速度快。一是GDP,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0.7% ;二是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四是国内市场销售保持较快的增长,1-10月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6%,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幅快了0.6个百分点;五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4.1%,10月底中国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1336.2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了10096亿美元。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5% 。
2、经济增长质量好。一是财政收入,9月末是2.96万亿,全年财政收入将接近4万亿,财政的增收幅度达24.6%。二是企业利润,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1-10月工业企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0.1%,这个增长幅度和去年同期比高了10.7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从前三个季度来看,中国的城镇人均收入增长了11.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也和去年大体持平。
3、经济运行稳定。2004年CPI是3.9,2005年是1.8,2006年1-10月是1.3。全年CPI的数值应该低于2,表明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益是平稳的。
(二)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中国经济出现“三落一稳” 的良好局面
1、“三落”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回落。GDP在第二季度达到了11.3的增长速度,第三季度回落到了10.7%。二是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第三季度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比二季度回落了1.9个百分点,比6月份的19.5回落了3.3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划分,中国工业分为39个大类,在三季度有28个行业的增速出现回落。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回落。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比二季度回落了7.7个百分点。
2、“一个平稳”就是信贷的增速开始趋稳。9月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6.8%,比6月份回落了1.6个百分点。我们人民币的贷款余额9月末、10月末增长幅度均为15.2,这个数据比8月末下降了0.9个百分点,比7月末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三)在总体良好的经济形势下,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
1、“两个过快,一个不平衡”。两个过快就是发放信贷的增幅仍然处在一个较快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还处在高位。一个不平衡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
2、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供给角度来看是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失衡,前三季度工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3.3%,比2005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需求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前三季度是35.7%,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9.9%。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还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
3、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方面跟外贸顺差过大、资本的进入以及外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系;另一方面,这种流动性过剩不能再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缓解,而需要发展资本市场,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货币流动性过剩不仅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亦引起了官方对不良贷款反弹的担心。
(四)对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06-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中国经济正面临高位增长后的回落状态,2006年中国将达到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点。预计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48%,2007年为9.25%。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速度略微放慢,可能保持在10%左右,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拐点。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长虽在高位运行,但并未明显偏离多年来形成的轨道。人大教授吴晓求也认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至少能够保持15年的快速增长。
二、关于2006年的宏观经济调控
(一)总体评价
2006年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了减少调控政策的副作用,提高调控的效率,国家采取了“点调节”和“预调节”的相结合的办法。本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解决信贷投放增幅过大和外贸顺差扩大的问题。
2006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采取的手段既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又有行政手段。更加注重财政、货币、土地、产业和社会发展这五大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政政策。
2006年我国实施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投资的措施。今年,加大了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投资,减少了直接在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进一步防止进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而让民间资金参与更多更市场化的投资机会;(2)针对“三农”的措施。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采取了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粮食“三补贴”、全面发放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措施;(3)针对地方财政的措施。2006年中央财政增加了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以提高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4)拉动内需的措施。从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相应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为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控收入分配,从4月1日起,对我国消费税制进行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5)针对能源的措施。为有效利用资源,遏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项目的增加,在近两年上调原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税税额的基础上,今年又陆续提高了煤炭等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了有色金属、铁矿石的资源税减征政策;(6)针对房地产的措施。为抑止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调整了现行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政策,将个人购房营业税免税期限由2年延长至5年;(7)针对进出口贸易的措施。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部分已经引起贸易摩擦的大宗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口一律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8)针对自主创新的措施。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从今年7月1日起,允许各类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150%,对研发设备加速折旧。
2、货币政策。
2006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稳定中有收紧,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货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体措施如下:(1)2006年4月28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五一”前夕,五部委联合发文,在《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并且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3)5月17日,央行向数家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了100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6月14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定向发行1000亿元央行票据;(4)5月底,配合国务院5月17日提出的调控房地产业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出台了《关于调整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5)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央行连续三次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由7.5%增至9%),这是近10年来央行首度在两个月内两次使用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这意味着央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力度在加大,可见今年形势的严峻和调控的决心。
3、产业政策。
2006年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调整过剩产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2006年产业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政府加强新开工项目的清理督察工作,并加大了对行业准入条件的监督和日常监管;(2)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初步形成以节能、环保、土地、资源保障、安全生产、质量、技术、规模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标准;(3)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对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严格控制;对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提供有效支持;对恢复建设和新建项目中采用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设备,立即加以了取缔;对生产设备不能规范运行、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指标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下令限期予以整改;(4)积极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信息化,推动企业转变增长方式;(5)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力度,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转向科技含量高、能耗污染低的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6)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工艺装备升级;(7)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8)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研究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
4、土地政策。
2006年土地政策的重点是坚持从紧从严的土地政策,控制土地使用规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本轮土地政策的调控手段主要以调控土地供应政策为主,同时,加大对土地税收和土地价格政策的调控。2006年国家出台了以下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1)今年国土资源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措施:对地方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公然违法占地的,加大查处力度;对有案不查的,追究一把手责任;同时,与监察部门联合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并向社会公布;(2)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并向地方派驻国家土地督察局;(3)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4)8月13日,全国土地调控工作座谈会在昆明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工作进行了部署;(5)9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强调,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
此外,针对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仍然较快的状况,2006年中央政府频繁出台各项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及时的调控。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是一个主要政策指向。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 “国六条”拉开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序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称为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对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作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的标准。7月,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九个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地方,全国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审批利用,将纳入严格监管之下。8月,国土资源局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外购房主体购买境内商品房的外汇管理。9月5日,新华社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2006年宏观调控的特点与效果
1、2006年宏观调控的特点。
2006年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的技巧性,在实施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主要体现在:(1)从总体上看,这次宏观调控是边看边调、微量调整。今年的宏观调控是在年初经济过热显现初期进行的。通过积极的调控,使投资过热、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控制。因此,这次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的紧缩,而是微调。(2)这次宏观调控是多重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运用了必要的行政措施。此外,还综合运用了土地政策、社会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3)本轮宏观调控重视标本兼治。既注意解决浅层次的问题,又注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并对金融体制、土地制度、政府的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制度等矛盾根源与制度缺陷进行了体制上的完善和深化。同时,强调解决结构性问题,既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煤电油运、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的发展;又重视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2006年宏观调控的效果评价。
(1)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防止了年初投资快速上升所带来的经济运行紧张状况。(2)针对一季度我国出现货币信贷过快的局面,央行运用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使得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状况有所缓解。但是,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然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因此,央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是巩固流动性调控的成效。(3)中央政府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已批准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外,还进一步引导和调控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使之能平稳、有序的发展,做到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4)今年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的出台,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中国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国家依法对土地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有力地改变了土地价格过低、滥用土地的问题,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2006年宏观调控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2006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是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对本轮调控手段是否合适的争议:
1、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已进行了两年,但是,目前不少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同比涨幅依然居高不下,这是与国家稳定房价的政策相背离的。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的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以局部利益为重,弱化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
2、产能过剩问题。针对2006年年初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但是到年末,虽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有所改观,而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却依然很严重,说明宏观调控在该领域的效果欠佳。
3、对紧缩政策的看法。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表示:上半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为近三年来最高,应该降低投资增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如果总需求靠投资支撑,迟早导致生产过剩甚至通货收缩,应该降低投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温彬等认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信贷增长以及贸易顺差扩大的惯性依然很强,所以,货币政策仍需紧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则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出现全面过热,不能根据投资增长速度或投资率的高低。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认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目前尚未过热。
4、对宏观调控中中运用行政手段的不同看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对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对于本身是行政推动的经济增长,不采用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同样认为对于违规批地、零地价批地、招商引资等用单纯的经济杠杆无法抑制的、违背经济规律问题,则有必要采用行政手段。而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则认为:不管对经济过热与否,都不该使用行政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高善文认为:用行政调控手段直接去干预投资的方向,干预资源配置,其效果一定不如市场做得好。宋国青也指出,用直接清理项目的方式压投资是很糟糕的政策。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李军杰认为,应当反思一下“点刹”、“预调”和“微调”的调控思想,不能重调控、轻改革,重战术、轻战略。李军杰认为,对于行政性手段,应当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关于2007年宏观调控的预测
2006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和境外投资合作。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工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