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幼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践融合化思考
赖志群 游天宇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幼师培养的“能力为重”“实践取向”理念出发,对幼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融合性进行了思考:提出建立“平台+模块”理实融合课程体系;建议基于实践取向和专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群;强调通过实践理念的全程融入,进行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幼师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融合化
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又包括专业实践课程。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重点强调“能力为重”“实践取向”,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实践性的幼儿教师,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应突出实践性。本文从幼师培养的“能力为重”“实践取向”理念出发,对幼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融合性进行了思考。
图2为车钩处于未压缩与未拉伸状态时,车辆在R=30 m的圆曲线上的几何状态图。通过该图可测量线缆固定点间的距离变化。
一、建立“平台+模块”理实融合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是一种职业,幼儿师资培养是一种职业教育,但幼儿教师职业具有教师的特殊性,即师范性,决定了幼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而“专业性”是描述教师职业本质的一个概念,既包括专门化的学术知识又包括教师的职业倾向及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从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角度来看,师范性和职业性共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性的发展,所以专业性和职业性、师范性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三者融合与统一才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既要体现师范性的特征,又要体现职业性的特征,进一步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因此,结合普通师范院校重视理论与师范性的特点,突出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的特征,在融合职业性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将“专业性、师范性、职业性”三者有机结合,理实融通,动态调整,并以此为据建构“平台+模块”的理实融合课程体系。可归纳为“四平台五模块”,四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综合实践教育平台;五个模块:师德素养模块、文化素养模块、专业基础(包括理论与技能基础)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五结合。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既体现了通识性、师范性的特点,又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特征。
理实融合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思路:低年级以通识课程为主,夯实文化基础,打下艺术基础;中高年级以专业课程为主,奠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形成学前教育的专业能力;综合实践课程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强化幼师职业综合实践能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提高专业“厚度”,增强幼教职业的针对性,提高职业准入率和就业质量。五大模块中后三大模块是专业课程模块,为突出理实融合、特色发展思路理念,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可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为“学前教育理论+专业实践能力+一技之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首先,三大模块专业课程分别为:学前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这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的融合,通过对课程类型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进行设置,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并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设置课程类型,把课程分为三类:纯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课(B类),纯实践课(C类)。 其次,酌情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程的跨度,舞蹈、声乐、琴法、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贯穿大学整个时段,低年级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某一类技能和具有学前特色且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幼儿艺术体操”“幼儿语言表演”“感觉统合训练与指导”“奥尔夫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再次,建立“大专业小方向特色发展”的思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幼儿美术方向、幼儿音乐方向、幼儿舞蹈方向、体育游戏和艺术体操方向、早教方向和幼儿英语方向等小方向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培养成“艺术型”“双师型”等“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实践取向和专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群。
以上课程群的实施都融入全程校内外实训。《专业标准》强调“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综合化设计,具体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等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就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无法胜任幼儿园保教工作。基于此,我们需构建以培养幼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之对接。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贯彻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体系
三、加强实践理念的全程融入,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的实践融合性的实现需建立在实践理念全程融入的基础上。首先,树立“全程实践”教育观,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学习整个过程,体现出全程化和梯级渐进的过程并精心设计。将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模块全程融入,比如可按照教育观察——体验感悟——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实践总结的思路,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想信念、专业能力和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
2.2.1 地区分布 发病最高腾冲市,4 392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67.89%,其次是龙陵县770例,占11.90%,隆阳区742例,占11.47%,施甸县494例,占7.64%,昌宁县最低71例,占1.10%。各县市区年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337.11,P<0.000)。2.2.2 时间分布 发病高峰4-7月,发病数合计3 828例,占总病例数59.17%,发病最高5月,其次为6月,最低为12月,222例,占3.43%,见图1。
其次,将实践理念融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课中的实践元素,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中都有很多实践元素,比如“学前卫生学”中包含幼儿的保育、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分析、安全健康教育等;“学前心理学”对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观察与分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开展中的心理学分析;“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观察分析、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观察分析和设计等包含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将这些实践元素与各实践环节有机联系,形成实践教学的最优化组合。比如,针对长期以来专业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缺失实践教学的状况,制订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等做出明确要求,以实践促理论。
定义 6[19] 设(U,A∪D)是一个覆盖决策系统,U={x1,x2,…,xn}, B⊆A,决策划分U/D={k=1,2,…,l},则(xi)B→Dk称作是由对象xi({1,2,…,n})诱导的关于条件属性子集B的一条覆盖粒规则。
再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探究式学习、教学观摩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式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在实践、分析、反思中形成问题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将专业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将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高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6(06).
[3]吴育红.“实践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17(12).
[4]王冬岩.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层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培训,2016(7).
[5]王小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高专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研究——以实践教学为依托》(课题编号JXJG-15-46-5)的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幼师培养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实践融合化论文;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