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什么?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二、国学的兴起
那么,“国学”热是如何兴起的?笔者觉得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要从中国的近现代史说起,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原因,从明、清两朝开始,就注定了中国与世界要拉开距离,进而积贫积弱,最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倒(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等)。事实也确是如此,由于中国历代皇帝中的多数都认为中国是泱泱大国,以天朝自居,不屑于学习外来文化,导致了中国对外学习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实际学习的进行。到了清末,这种累积效应终于爆发,中国与西方列强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了巨大的差距。于是就有了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生。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有所提高,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压迫,新中国不得不与世隔绝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与西方文化、价值观一起涌入中国。国人在对西方的产品、技术、管理认可的同时,对西方的文化也予以认可甚至崇拜。加之美国等国家有意而为之的文化入侵,一部分人对西方文化更是奉若神明,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与否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幻灭感。
三、国学的发展和走向
世界是多极的,文化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多元的。全球化与世界的多极化是未来世界的必然趋势。多极化是由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固有的文化传承、选择的政治制度、经济地位、所信奉的宗教信仰等决定的。反过来,世界的多极化又会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弱小或先天缺陷的文化会消亡或被其他文化同化,但永远不会达到世界的统一和文化的一元。这已经为世界历史所证明:多少统治者都想一统天下,但成吉思汗没有做到,彼得大帝没有做到,拿破仑没有做到,希特勒没有做到。文化的一元也没有人做到,孔子没有做到,释迦牟尼没有做到,耶稣没有做到,穆罕默德没有做到,以后也难有人做到。迄今为止,仍然是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文化之间既相互挤压争斗,又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是最源远流长的文化,与中华文明同时而生的其他古文明都已经消亡,但它们中的一部分却被中华文明吸收、同化。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但不能说它是最好的文化。那种“唯我独尊”、中华第一的论调既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各种文化之间要相互竞争、相互批判、相互借鉴,才能使各自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有鉴别地吸收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在基本定型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学习、批判、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即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的存在和孔子拜师的故事,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华文化善于学习的特点。
“国学”热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兴起,但不可能长盛不衰,更不可能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那么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之一的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
1.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极具生命力,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它同时产生的几大文明都已消亡,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发展至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说明中华文化的基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且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沃土与思想源泉。作为中国人,没必要妄自菲薄,而应该充满自信、发扬光大、继承创新。
2.兼收并蓄。作为学校,无论是文化课的开设,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不能囿于“国学”的狭隘。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培养世界公民。而如果目光短浅,对于现在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以为中国已经是世界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中国确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人均 GDP估计很难进入前十。人民币也很难取代美元成为第一大世界货币。还有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国民素质等也难与美国相匹敌。要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路程还很远。因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胸怀世界的人,而不是拒外、排外、唯中国最好的民粹主义者。
3.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在选择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良之处,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化更具生命力、竞争力。进而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用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改变世界。
总之,以和合的新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超越国学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价值评价视野下的复古、守旧、保守观念;以变通的新理念超越中体西用、重道轻器的思维模式,以现代的新视角,超越国粹派、东方文化派的国学观、文化观,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这是对传统国学的最好诠释。
论文作者:宋德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国学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论文; 中华文化论文; 世界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是在论文; 《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