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园关系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关系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几年来有关家园合作共育的研究,既有对于家园认识的思考,亦有对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家园合作形式与途径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为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声音与现象。例如,有些教师会抱怨说“家长很难搞”,“最头疼的就是家长工作”;而园长则常常需要处理家长的各种投诉;家长对教师也是爱恨有加。这些现象反映出,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还需要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双向的、互惠的和持续的互动与合作,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一、有效的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论及家园共育时常常提及的一个词组(two-way communication)(Linda & Amy,2009),研究者强调应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和家长都能主动和对方交流信息,尤其是要重视家长主动和教师的交流。我国研究者李生兰也认为教师应该是儿童家长心声的倾听者,她指出“家园共育成功的经验证明,善于倾听,是教师成为家长亲密伙伴的前提条件。”也有少数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得出“我在这几年体会到,家园共育要取得成效,家园双向反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每个教师都知道,幼儿在家庭中的已有经验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帮助,教师非常有必要经常性地、持续不断地从家长那里获得幼儿的各种信息。并且通过双向的交流,父母也能够对幼儿在园状况有所了解,这样双方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而目前幼儿园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许多活动,家长多数扮演的都是倾听者和服从者的角色,例如,李生兰学者关于家长开放日的研究表明,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能够服从教师的指令,服从教师的安排。家园天地和家园联系册等教师和家长沟通的主要媒介也多以教师传达幼儿园相关讯息和幼儿发展状况为主。
笔者认为以双向沟通理念为指导,能够促进和谐家园关系的建立,激发家长的主动性,提升家长的参与水平。(一)在沟通内容上,教师除了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活动和幼儿在园的状况之外,主动邀请家长提供幼儿在家庭中的相关信息同样重要。这些信息并不是简单地在开学之初,请家长介绍幼儿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而是需要在日常的交流中经常性地就幼儿近期的行为表现进行沟通,只有这样双方才能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二)在沟通形式上,幼儿园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便于家长主动和教师沟通。设置家园信箱、在家长园地设置留言板、鼓励家长通过家园BBS或班级主页和教师沟通,国外已有研究指出,幼儿园对家长的欢迎程度是影响家长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创设友好的、邀请的氛围和条件非常重要,例如张贴出欢迎家长的小标语,教师对家长热情的招呼,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会对家长的参与行为产生影响。
二、合作的互惠互利
国外研究者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建立幼儿园和家庭构建伙伴关系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均拥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资源,而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即二者都以幼儿发展为目的,为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资源(Linda & Amy,2009)。这种观念打破了家园互动以幼儿园为主导或是将幼儿园与家庭割裂的观点,而是把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提升为幼儿园和家庭双方共同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贡献出各自的资源。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家长在贡献资源时(如担当志愿者)会衡量自己的付出与预期的收获(如自己幼儿可能会得到的发展、自己可能得到的收获等),从而决定是否付出。
已有调查指出,教师和家长在家园工作中所关注的并不一致,“教师关注家长对自己具体的教学及工作的帮助;家长更重视家园共育给自己带来的与幼儿园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幼儿园的工作情况”。这种观念和行为,则容易导致教师和家长彼此的付出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从而影响了双方互动的热情和行为。
互惠互利的观念启示幼儿园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应以更加平等的心态对待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对教师来讲,需要意识到家长不是教师的“助手”和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的利用对象,应该真诚地将家长看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本着倾听家长、理解家长的心态与之沟通,才能真正获得对幼儿更多的了解,赢得家长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和理解家长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家长真正的、合理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家长在与幼儿园的合作中有所收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行为。例如有些家长对幼儿园的伙食和午休状况非常关心,在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家长与幼儿一起进餐、参观午休室,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有些家长非常想了解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那么可以邀请家长来幼儿园担任一天志愿者,在家长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倾听家长的想法,解答家长的疑虑。
三、互动的持续一贯
国外研究者Ferguson et al(2008)指出“仅仅依靠一次家长研习班或是家长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家长对待参与的认识与行为。”家园共育作为一种合作行为,主要以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来实现,而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则需要双方之间持续的、经常性的交流来维持。
随着家园共育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对家园共育的形式与途径展开了深入思考,从家长会、家访这些较为传统的形式,到家长志愿者、家长开放日、网上家长论坛等新型的互动方式,为家园沟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便利。对任何一种形代的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起到促进家园关系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上述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关注点和适应范围,如果单单选择某一种或几种偶尔开展,并不能达到建立持续、良好的家园伙伴关系的目的。
持续一贯的互动原则启示教师,(一)应该注意整合各种家园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形式的特长。从一种互动形式中得到的信息、资源等要充分利用,并贯之在日常的工作中。例如,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幼儿家庭和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应该及时将这些信息备案,并熟记在心,作为和家长进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其他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二)教师应注意和家长平时的日常沟通,而不单单依靠家访、家长会等正式的活动和场合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接送、家长来园参与活动等机会,主动与家长聊一聊、谈一谈。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平时和家长“拉拉家常”,为和谐的伙伴关系加温。教师和家长之间持续的沟通有助于双方及时交换幼儿教育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增进彼此的合作,消除误会,展开积极对话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