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走廊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新世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里实际上已经包含着明显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社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2]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3]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包括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也可以称为“生态经济”。“它要求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使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的经济模式。从本质上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范式。”[4]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无限制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然后又把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系、土壤、植被等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经济的增长是通过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当前全球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重危机,都是由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它充分地考虑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而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闭路经济循环系统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并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又被称为3R原则。所谓“减量化”(Reduce),就是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通过制度安排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所谓“再使用”(Reuse),就是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使之能够被多次和反复的使用;所谓“再循环”(Recycle),就是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在3R原则中,“减量化”具有根本性意义。
循环经济有四大特征: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污染排放“减量化”的重要前提。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这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必将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技术革命。”[5]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共识的基础上,循环经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又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竞相采用的经济“范式”。循环经济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方兴未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们的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这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开发以来,虽然我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但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减少和草场退化等。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并且以每年1万多km[2]的速度增加。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是:大气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产品单位消耗能源是美国的3.5倍、欧洲的5.9倍、日本的9.7倍;废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量的68%;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量的77%。全国七大水系,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V类水质却高达44%。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6]。
要在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从环境影响的形成因素分析,如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目前线性经济轨道惯性前进,将面临更为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是从人口增长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15亿,净增人口达2亿左右;城市化将达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城市人口达7—8亿,这两方面对资源和环境特别是水、土地、能源的需求都将大大增加。二是从消费增长带来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看,若按平均7%左右的增长率计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在这一收入阶段人们的消费仍以物质性消费为基础,而那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将是目前的4—5倍。三是从技术和体制能力来看,“技术的常规性、积累式改进无法适应人口和消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大幅增长,同时由于税收等经济制度的绿色化欠缺和改革步骤较慢,因此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技术能力和体制能力的制约。”[7]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客观上要求我们应自觉地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就是“循环经济”的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范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所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8]
3 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3.1 区域循环经济的构建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原则
区域循环经济的构建是国家循环经济体系的基础。虽然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不尽相同,但目前几乎都采用传统的发展“范式”,要把这种传统的发展“范式”转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范式”,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目前,我们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这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9]从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必须积极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国家循环经济体系,并与国际循环经济接轨。
著名学者徐嵩龄提出,在中国有望成为循环经济实验平台的有三类地区:第一类是较为发达的、有高度环境追求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第二类是面临经济结构二次转型的地区,主要包括那些高污染性的乡镇企业起家的地区与老工业基地。第三类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农牧业区和重点生态资源区。“前者面临国际和国内农产品环境标准的压力,后者则在国家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防治沙漠化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下,进行生态保护、恢复重建,并同时发展与其资源状况及趋势相适应的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这些地方向循环经济转轨应是自身的主动需求。”[10]这里不但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划分,而且基本厘清了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本文所涉及的甘肃河西走廊属于上述第三类区域中的“重点生态资源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区发展循环经济同样存在着自身适应全国经济转轨和发展“范式”转换的“主动需求”。
从国内循环经济的探索实践来看,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进行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如江苏、辽宁、贵阳等省市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二是加快建设生态示范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和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广西贵港、广东南海、浙江衢州等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以及天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生态工业园区等。上述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将为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的借鉴。
区域循环经济的规划和实施,既要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局,又要在立足本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子系统,从微观层次来说,应该把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具体落实到企业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公众的生活层面。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以土地、水和能源为基础性资源,按促进清洁生产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要求,优化产业配置,使资源利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3.2 实现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总趋势,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失调和人为环境恶化交织,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11]河西走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质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水资源日见短缺及局部水体污染加剧、绿洲退化和萎缩、草原“三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主要表现为:
一是土壤盐渍化。该区现有盐碱荒地8347.66km[2],被盐碱化危害的耕地达7.09万hm。
二是土地退化。由于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上游用水量过大,导致下游的径流量锐减,从而形成下游严重生态恶化区,如黑河下游的额济纳地区和石羊河下游的民勤一带。河西走廊属于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该区绿洲边缘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有560km[2],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2272km[2],严重沙漠化土地1824km[2]。由于土地沙漠化,导致沙尘暴肆虐,造成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仅1993年5月在金昌、武威、民勤、古浪一带的一场黑风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6亿元。
三是草原“三化”。由于超载过牧和开荒等人为破坏,草场“三化”严重。有关资料显示,武威市天然草场退化面积68.53万hm[2],占全市可利用草场的41%;张掖市天然草场退化面积108.82万hm[2],占全市可利用草场的42.7%。
四是山区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十年来,祁连山区森林草原破坏尤为严重,据统计,武威祁连山区毁草开荒达5.33万hm[2],山丹军马场历年毁林、开垦草原3.33万hm[2],张掖市毁林、开荒0.16万hm[2]。这就导致祁连山冰川雪线向山顶推进,林草退缩,水源涵养功能减弱,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五是城市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有关环境监测资料显示,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中,金昌、张掖大气污染水平属中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SO[,2])含量长期超过国家三级标准;武威大气污染水平属轻污染;嘉峪关、酒泉较清洁。
六是水资源短缺,局部水体污染加剧。若按现在的用水方式推算,河西走廊正常年份缺水达2.2亿m[3]。疏勒河流域东部的石油河已经严重污染,超标项目多达14项,占测试指标的66.7%;黑河流域属于轻污染,污染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超标项目主要为大肠菌群和高猛酸盐。山丹河年均超标污染物主要是氨、氮和高猛酸盐指数,超标率分别达87.5%、87.5%和50%。[12]黑河中游的水质污染,导致下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迅速恶化。[13]河西三大内陆河污染最严重的是石羊河流域。石羊河武威至民勤段,每年排入河道的污水2933万T。石羊河校东桥断面、扎子沟断面和红崖山水库,水质均已成为劣V类,其年平均污染指数分别达1.66、1.81、1.69,全部属重污染。[14]
专家们尖锐地指出:“如果说河西地区经济是高增长的话,那么这种高增长是以掠夺性开采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15]因此,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和新的发展“范式”。正如冯之浚所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16]
4 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已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等。[1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等。[18]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措施为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因此,我们应根据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总体要求,结合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特点,探索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笔者在《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一文中谈到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污染的措施时,就提出了“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观点。[19]
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大框架内进行,应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目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步规划。这些规划应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应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应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超前性。在制订全省“十一五”计划时应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和要求。
4.2 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根据河西走廊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应有选择地确定三类试点:一是生态工业园区,可在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玉门油田选择一个试点。二是生态城市,可在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选择一个试点。三是生态农业示范区,可在河西五市选择3—5个试点示范区。对各类试点应提出不同的目标模式、指标体系、评价理论和方法,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以此推动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4.3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应把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推进主体,并起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设计一种制度框架,确定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使它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并用明确的交易机制来约束。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应依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全方位监管并推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并通过地方立法等方式和手段,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生态环境领域,积极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这些新兴产业实行优惠政策。
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利益的关系,使那些循环利用资源的产业或企业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4.4 突出重点,注重效率,逐步推进。在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首先必须抓好重点。目前应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重点整治高耗水、高耗能企业,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重点整治严重污染源和污染区,如造纸、化肥、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和城市大气污染,减少或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源头预防的转变。三是在农产品生产中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产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四是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龙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乳制品等产业,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恢复自然生态功能等。
在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逐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以此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对废旧物资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促进绿色消费等。
标签:循环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