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鲜明特点_执政能力论文

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鲜明特点_执政能力论文

论十六大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鲜明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能力建设论文,鲜明论文,特色论文,论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2)03-0050-06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境界。10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呈现出四大突出特点。

一、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

10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经过实践探索,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即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要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来展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实际成效来检验;要坚持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有机统一。

1.确定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六大之后,“能否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的一个重大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无论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是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作风,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各个方面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p303)为此,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就是确立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决定》指出,这个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1](p276)这个总体目标,既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衔接、相统一,又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决定》进一步论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共执政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执政党建设理论也随之实现了一次重大飞跃,开启了系统、全面、深入地构建执政党建设理论新体系的阶段。”[2](P203)

2.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而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的鲜明特点是:不仅强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且强调在全面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主线”。“为什么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因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重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PP.18-19)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执政已经62年。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任重道远,长期执政考验是一项综合的考验,也是最根本的考验,是第一大考验。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抓住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并且执好政,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具有先进性。可以说,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结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在新形势下善于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科学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战正在进行的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党必将逐步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说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正确而坚定、理论上成熟而坚强,这个党就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的考验而立于不败之地。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党在思想理论上出现根本性的重大错误,就必然会导致政治上出现重大错误,最终导致这个党走向失败。如果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坍塌了,就会成为错误思潮的俘虏,甚至腐化堕落。第三,着力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学化水平。10年来,党中央强调,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提升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抓紧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执政为民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宗旨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及尊严,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最高目标,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1.执政为民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理念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执政,全心全意做人民公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追求。如果缺乏对“执政为民”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甚至有可能迷失方向,走向反面。执政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切能力也仅仅是手段而已,只有执政为民才是唯一的目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5]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正确认识和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主体不断增多并日趋多元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如何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10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所关切的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稳步推进了各项民生事业。

3.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年来,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着力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重点解决领导干部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严格履行职责、落实廉洁从政规定、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弄虚作假等行为。同时将作风建设与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方面各项规定结合起来,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违纪案件,保证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仅在2011年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的张家盟、宋晨光、刘卓志等大案要案,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目前正在立案调查的有刘志军、田学仁、黄胜等违纪违法案件”。[6]同时,中央把作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积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二是切实改进党政机关作风,坚决制止奢侈浪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诸多文件都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了“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实现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三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违背,都是对人民利益的漠视和侵害。所以,1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纠正不正之风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相继纠正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据统计,2011年1至11月,全国共受理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问题举报10913件,查实505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82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395人。2011年1至11月,新发现‘小金库’8202个,涉及资金28.46亿元。2011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48万件,涉案金额42.8亿多元。”[6]同时,从实际出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建立健全纠正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

三、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摆在重要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在科学发展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发展并不仅仅等于GDP的增长,也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同时,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

2.在促进社会公平中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我国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不断涌现,各个方面的挑战接踵而至。这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在这样一个阶段,社会公正问题容易凸显。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们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等环节入手,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法速度,加大用法制调整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力度,制定和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公正和保障人的权利,着力解决“打官司难”,“执行难”等老大难问题;建立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在刚刚完成的“十一五”规划中,8项涉及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党和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3.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人民内部矛盾“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即使将来到了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可能也不会完全消失。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历史课题。人民内部矛盾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其根本属性属于非对抗性,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也会激化,以致发展到对抗的地步,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8]事实上,由于改革攻坚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权力的再调整,客观上增大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几率和摩擦系数,增加了矛盾激化和转化的可能。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行政控制逐渐放松,而新的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准则又尚未完全确立起来,新时期人民内部的许多矛盾正越来越由隐蔽转向公开,由渐变转向突发,有时甚至表现为面对面的直接性冲突。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财产纠纷、资产分配等问题处理不当,在个别地方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影响了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对此,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积极研究和掌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综合运用思想、道德和法制的力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四、妥善处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势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积极预防、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对我们党驾驭复杂局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1.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炼和提高

2003年春,我国从南到北,经历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决定性胜利。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等因素,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经过10年的努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成功应对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事件。”[9](P245)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炼和提高。

2.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践彰显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华尔街金融海啸很快升级为信用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也冲击到我国经济。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10.6%和10.1%下降到9%,第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到6.8%,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降到6.1%。我国遭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临新挑战。实践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大力提升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能力,把握各种挑战和机遇,趋利避害,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突出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牢牢掌握了应对这场危机的主动权。党中央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先后召开中央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各方智慧,缜密谋划和制定应对之策,及时做出工作部署,使我国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局面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示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和驾驭复杂局势、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卓越执政能力!

标签:;  ;  ;  ;  ;  ;  ;  

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鲜明特点_执政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