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校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理念与行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体论文,理念论文,教师论文,学校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形成适应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理论体系
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和学说在学校实践中的提升,是学校教育特色和学校教师特色的双重体现,我们课题组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理性思考,由此形成教师群体专业成长德天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德天实验”)理论体系。
1.教师群体互动场理论
基于德天实验从教育集团中发展分离的历史渊源,以及教师的群体结构与专业发展呈动态这一现状,课题组在设计项目时充分考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进程中,课题组始终把全体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实行全员参与研究,坚持由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学生及其家长共同研究,坚持为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而研究,坚持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坚持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研究。在研究的共同体中,教师是核心,课题组成员是支撑点,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成的内应场,社会是教师发展的外援场,教师在研究中互动,专业在互动中发展。
2.教师职业智慧体验理论
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的职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职业化需要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具有自身的核心特质和衍生特质。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有学科专业化和职业专业化两个方面。学科专业化指对学科知识由一般懂得到透彻再到出神入化。职业化是由体验经验到体验科学再到体验文化。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其专业发展要关注实践智慧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教育教学同识和领域专门化知识。课题组认为,处于城市发展中的德天实验的教师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历了由城乡结合部的一般小学到城市中心实验学校的高速变迁,正在迅速地接受由教书匠向教育专家转型的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重大的变革过程中,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才能担当起他所肩负的时代重任。
3.教师专业成长能力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职业正在完成由技术熟练者模式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转变,继而发展成研究探索者模式。判断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准主要就是看教师具有的教师专业的核心特质、衍生特质及其专业成长能力。教师专业成长能力的养成,要求教师根据专业成长指标系列的构成要素进行,这些要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责、素质、效能三大部分。职责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的任务及其达到的目标和标准;素质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应当努力履行各种职责、完成各项任务,最终具备学校整体工作目标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效能部分主要包括工作效果诊断标准和育人效率诊断标准两类指标体系。这三大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其中教师素质标准体现了从一个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对于创新教学的开展及教学方案的选取和确定起决定性作用;教师职责标准,反映了在创新教学活动中不同时期、不同环节的职能和责任要求,对促进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才的职责有着优化的作用;教师工作效能标准,反映了教师按照学校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监督保证系统运转效果和效率的要求,对专业化发展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教师培训研训一体化理论
现代教师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靠教师的校本培训来完成,教师校本培训场理论的建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其中的研训一体化模式被课题组所运用,把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生活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作为本次研究项目的宗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校本培训的重要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并得以在实验与推广过程中发扬光大。德天实验“研训一体化模式”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基点,克服培训与研究时的功利思想;注重教师群体成长的内需,避免培训项目选题上的盲从;注重培训课题的创新,力戒培训与研究过程的虚化;注重操作上的实效,剔除培训研究评价中的浮华;注重评价标准系统与评价结果的发展应用。
二、搭建教师群体专业成长平台
1.学在《成长》,长在《成长》
德天实验创立了《成长》专刊,作为教师观点碰撞、学术争鸣、经验介绍、思想交流的载体,也成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展示师生才华的舞台。在这本属于教师自己的杂志上,教师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登载教学设计,交流教育(学习)心得,分享优秀文章。针对新课标通识培训中教师传统观念中核心的“师道尊严”问题,我们组织了教师需要不需要权威的辩论会。在新课标实施一段时间以后,针对教师们在课改过程中最感困惑的“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在第一轮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双基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学习方式的继承与创新、学生学业评价的继承与创新三个焦点问题,并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讨论统一思想、明确认识以后,再组织以“继承与创新”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最终将校本培训的效果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学生的发展认识上。
2.专业搭桥,专家引领
校内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读书笔记交流评比、教学基本功比武等。开展与片内学校课堂教学研讨、与外地学校结对交流,接受杭师院等高校学生的教学实习指导任务,为骨干教师争取区、市开课机会,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杭州市实验学校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活动。建立专家顾问组,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心的统一联络下,有计划地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接受新理念、获取新信息。根据专家的特长与研究领域,与某个教师或教研组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如区教科研中心特级教师的讲座《校本培训呼唤“研训一体化”模式》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杭师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教授对活动的跟踪指导则使项目实施得到理论上的深化。
3.体验生活,了解社会
“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是为了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扎实推动“教师成长工程”建设。为拓宽教师的视野,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动教师珍惜职业的内需,德天实验教师于2004年11月以应聘者的身份到人才市场了解人才需求的信息,参加了西博会人才市场的招聘体验活动,为自己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参加“应聘”,教师们认识到招聘单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是学识、能力、信心、耐力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同时,教师们也产生了深深的职业危机感,肩负21世纪人才培育重任的教师,则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时刻迎接新的挑战。
4.借鉴经验,提升形象
当教育服务的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以后,如何以良好的服务礼仪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成为德天实验开展校本培训的一个新内容。课题组经过研究认为,“服务”一词源于服务行业,借鉴服务行业的一些服务技巧可以提高教师的服务水平,从总体上提升教师形象。
2004年11月6日,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了“增强服务意识,学习服务礼仪”的培训,浙江省世贸饭店管理服务公司培训部经理为教师们系统讲解了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从坐立行走的姿势,到发式服饰的搭配,教师们都觉得这些培训内容非常贴近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都表示,今后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应当学以致用,从外部形象到内在素质都应当进一步提升。
课题组还邀请了部分兄弟学校教师参加,以充分发挥德天实验作为首家教师成长工程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5.拓展训练,熔炼团队
校本培训要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要熔炼教师团队,促使教师群体成长。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之间沟通的缺乏,课题组组织教师参加在北京人众人公司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设计的团队拓展训练。
德天实验教师分两组分别于2004年12月1日和8日到北京人众人公司钱江基地参加了培训。通过“背摔”、“断桥”、“雷阵”、“孤岛”、“七巧板”等项目的训练和培训员的讲解,教师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和锻炼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训课程以个人挑战和团队合作项目为主,涉及激励、创新、沟通、执行、协作、决策等方面。教师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建立学习体验,自然地转变态度,相互信任,成员间分享交流,成功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激情迸发,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沟通与合作的有效机制,激励自我和尊重他人,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打造高效的团队。
三、营造教师群体成长学习型校园模式
1.论坛参与,形成互动
论坛参与式是德天实验形成的具有理论根基的校本培训主要形式,也是适宜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主要学习模式。其具体途径是设置教师论坛,定期确立论坛主题,组织教师讨论、辩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倡“头脑风暴”。论坛参与的一般步骤是:确立论坛主题,交流讨论(辩论),专家点评。我们在研究中着重进行了以下尝试:
主题辩论是课题研究初期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成功行动,教育信息报曾经对这项活动进行过专题深度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的主题“教师需不需要权威”,围绕“新课程实施与教师角色转变”学习后展开的两种不同观点的对话,辩论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但平等的对话对“权威”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注重体验专业智慧和魅力。
问题讨论是课题研究中期组织起来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实践检验—不断提高”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课题组曾经以此为题组织区域性校本培训展示活动,多次接受上级领导、科研机构和兄弟单位的检阅或观摩。2004年5月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讨论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研究分会的赞赏和高校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
家长参与由课题组设计的“征集论题—分组预测—问题讨论—意见征询—整理反馈”的五大步骤,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探讨,形成互动,达成共识。本地多家新闻媒体曾以《变了脸的家长会》等题予以报道。
2.自我诊断,加强反思
教师善于自我诊断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竞争的强者,才可能成为一名受同行、学生信任的教学者,教育教学诊断过程本质上就是行动研究过程,它包括:(1)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上困难等状态;(2)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办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在教师职业活动中进行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学过程主要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师的自我诊断就是要反思这些教学过程,诊断出毛病与问题,再寻求解决办法并加以解决。
教师的自我诊断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可以摸索和探究其规律与特征,就像中医“察言观色”、“把脉问诊”,西医应用器具检测一样,总要寻找判断的途径。课题组根据实践的积累,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供大家思考:
(1)全景鸟瞰—对比诊断。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早几年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对比;可以是自己同一教学内容与其他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再由该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
(2)区域透视—分析诊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断层扫描—信息诊断。断层扫描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做出诊断。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时,可以根据传统教学、课改理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进行诊断,传统教学以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环节等标准对教学过程分层扫描;课改理念的落实则以目标行为、情感与价值观等因素来判断,如“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实施对策”等。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
3.主题建构,掌握理论
主题构建主要途径是:(1)通读文本,我们采用“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内部同伴合作,共同理解,搞懂有关“学习主题”和“学习主题建构”的一些基本理论、重要概念和一些实践问题等。(2)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专家的引领作用,开展校本学习辅导。(3)围绕“学习主题建构”备课,并要求每一位教师选一份优质教案作为作业上交课程处。(4)课堂教学研讨。教师认真按“学习主题建构”的要求、方法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并按要求填写好听课反馈表,教研组内部开课,听课,交流。(5)理论联系实际,在研读文本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写学习心得,也可以采用案例反思的形式。(6)理论考试。明晰与“学习主题建构”有关的理论、概念、思想,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教师理解、记忆、掌握,为今后进一步改革教学、指导实践打下基础。(7)强化以“体验”、“领悟”为基础“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如请专家进行的“体验”式培训,还有以“培养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拓展训练”,使教师们对如何创设情景、推动合作探究、组织集体交流、鼓励个体发言进而分享感受的教学方式,有了活生生的体验。
4.课题带动,学会研究
学校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验中,紧紧抓住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教学中,培训内容又以课题项目为骨干支撑,给学习者以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培训,既能提高专业知识,又能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课题组杨仙萍、翁诚慧的《“开放性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德育科研组的《家庭体验月活动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的研究》、数学老师李璟的《“数学日记教学”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都给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习知识、体验智慧、研究教育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是一种学习性研究,又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5.专题开班,现场诊断
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带有共性的需求,每年确定几个专题,请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校内开办专题班,或联合临近学校与单位组织联合班,举办专项或系列讲座,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现场诊断。我们把市区级健康教育中心的5位专家请进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班,分别从个别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其中有孙义农老师的《个别心理辅导的理论、技巧与见习》;有俞群老师的《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班级心理辅导理论与操作实务》;有周红五老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师生交往技巧》;有边玉芳教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庞红卫老师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与政策解说》,所有这些都让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受益匪浅。
此外,示范模仿、专家跟踪、情景体验、自修反思、案例教学、网络交流等培训形式都在课题组广泛地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