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与汉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阳论文,史研究论文,汉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主要地区,现已发现汉代画像石2000余块及大量汉画像砖。这些画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汉代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根据汉画资料,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汉代历史作以探讨。
一、汉代政治
南阳汉画中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车骑出行图、骑射田猎图、拜谒图、宴饮图,一个个毕恭毕敬的执笏者、捧盾者、端灯者、捧奁者,一座座高大的楼阁、厅堂、门阙等画像为我们研究汉代政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这些画像中,反映以下几方面情况的尤为突出。
1.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
南阳汉画中,那规模浩大的车骑出行场面,蔚为壮观的骑射狩猎场面,饮酒作乐的宴飨图,形象地描绘了贵族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车骑出行画像(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224, 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一辆辆轺车骖驾騑马,高撑华盖,前有导骑,后有护从,耀武扬威,煊赫过市。骑射田猎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 231,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射者骑于马背之上,瞄准猎物,张弓而射,前有猎犬拦截,中有仆从助猎。类似的画像还有许多。宴飨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222,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画面上部一人跽坐, 二人鼓舞,下部有一案,案内放置一条大鱼、四只肥鸭、两个饮酒用的耳杯,还有肉串和其它食品。达官贵人一边饮酒,一边观看舞蹈。由此可见,豪家世族的生活是何等的奢侈。他们居则厅堂楼阁,出则连车列骑,食则美酒佳肴。
南阳先秦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汉朝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有“南都”、“帝乡”之称,是皇亲贵戚、达官贵人、豪强地主聚居之地。《盐铁论》称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王侯将相,宅第相望”,“富贵之家……兼并列宅,隔绝闾巷”(注:桓宽:《盐铁论·刺权篇》。),过着锦衣肉食、悠闲自得的生活。南阳汉画中的许多图像,集中反映了这些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
2.汉代奴婢的生活情况
南阳汉画中的端灯侍女、捧奁侍女、提卣奴婢等画像,反映了汉代奴婢的生活情况。他们的生活与贵族阶层形成鲜明的对比。
端灯侍女,头梳高髻,身着长衣,双手端灯,作缓步行走状。捧奁侍女,亦头梳高髻,双手捧奁盒(梳妆盒),恭恭敬敬地站立着,随时听从主人的使唤。提卣奴婢,左手提卣(盛酒的容器),右手捧奁,侧身恭立。这类画像在汉画中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还有从事其它劳役的侍者形象。如执炉者、捧镜者、端灯者、提囊者、侍奉者、打扇者等等。这些画像中的人物,代表了汉代的奴婢阶层。他们终日服侍贵族阶层,为统治者服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下层。
汉代时,奴隶制作为一种制度被废除了,但奴隶并未消失,而且为数不少。许多官宦之家仍继续使用着奴婢。奴隶问题曾经是西汉的严重问题。南阳汉画中的这些奴婢,即汉代的奴隶。
3.森严的汉代等级制度
从南阳汉画中以下几类画像我们可以看出,汉朝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社会。
(1)南阳汉画中的冠饰
在阶级社会中,服饰不仅是为了抵御寒暑,满足人类装饰需要,而且是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南阳汉画中,服装的差异不很明显,最能显示出等级差异的是冠饰。在汉代,贵族与平民的冠饰区别十分明显。一般来讲,贵族戴冠、冕、弁,平民百姓则戴巾帻。官职、级别不同,所戴之冠亦不相同。南阳汉画中可以明显区别开来的冠饰主要有进贤冠、武冠、帻等。进贤冠为汉代文官所戴之冠。根据冠上装饰的不同,南阳汉画中的进贤冠可以分为一梁进贤冠、二梁进贤冠、三梁进贤冠。《后汉书·舆服志》曰:“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官职高低不同,梁的多少也不相同。武冠为汉代武官所戴之冠。帻为汉代平民百姓的冠饰。在汉代,地位低下的人是不能戴冠的,只能用布把头发束起来,这种束发之布称为帻。
(2)车骑出行画像
车骑出行是汉代达官贵人身份的一种标志,也是汉代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因出行者的地位、级别不同,场面和规格各不相同。汉代统治者对此有严格的规定,不准逾越。《后汉书·舆服志》曰:“古者军出,师旅皆从;秦省其卒,取师旅之名焉。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二千石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执棨戟为前列。”唐河县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出土了三幅车骑出行图,均前有二导骑,说明此墓葬的主人,生前可能为县令或县长级官吏(注:柴中庆:《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墓主人身份初探》,见《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南阳市王庄画像石墓(注: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出土了两幅车骑出行图, 一幅前有四骑吏,一幅前有八骑吏。说明出行者的身份为太守以上级官吏。
(3)南阳汉画中的拜谒场面
拜谒本为汉代的一种礼仪,透过这种礼仪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等级制度。因为在拜谒中,地位、身份不同,他们的身姿与表情是不相同的。唐河县汉郁平大尹墓出土了一幅十分典型的拜谒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91,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图中刻八人,左为一尊者,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衣,跪姿。其前一人亦头戴进贤冠,着长袍,双手执笏,跪拜,上体前倾,面向尊者。此人身后有六人,皆面向尊者,其中,右下三人皆戴冠,着长衣,执笏,跪拜;右上三人皆束帻,低头,叩首于地上。这幅拜谒图,八个人物的贵贱尊卑鲜明可见。
(4)一些具体的画像
南阳汉画中的持节、执笏、执金吾画像,执钺、持剑、执刀画像,执棨戟、拥篲画像,端灯侍女、捧奁侍女等画像,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是汉代等级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汉代经济
通过南阳汉画,从总体上分析,汉代的经济是比较繁荣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贵族阶层就不可能有那样奢侈的生活。
南阳汉画中反映生产的画像有耕耘图、牵牛图、牛车图、捕鱼图、狩猎图、武库图等。
耕耘图出土于南阳市邢营画像石墓,该石左下部为农耕场面:一农夫在粗壮的禾苗间耕耘,另一农夫担浆送食。
牵牛图、牛车图皆出自南阳县英庄汉画像石墓(注: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南阳县文化馆《河南南阳县英庄画像石墓》,《文物》1984年第3期。)。牵牛图,刻一人左手牵引一牛,右手执鞭, 图中的牛躯体高大,肩峰高耸,俯首垂尾,伸着脖子驯服地向前迈着步子。牛车图,刻一双辕牛车,车上有长方形车舆。南阳汉画中虽然没有见到牛耕图,但牵牛图中的牛明显是一种耕牛形象。
捕鱼图(注:王建中等《南阳两汉画像石》图3 , 文物出版社, 1990年6月。)见于英庄汉画像石墓。图中一溪流,两边有山峦。 溪流上有一拱桥,桥下二人泛舟,一人荡浆,一人下罩捕鱼。桥上二人各执一杆,合力下网捞鱼。捕鱼图反映了汉代渔业生产情况。
汉代盛行田猎活动,南阳汉画中出现的狩猎图比较多。狩猎活动往往是在山林中进行。狩猎者或手执弓箭或肩找戟矛,尽力捕捉猎物。狩猎活动中常有猎犬协助围猎。常见的猎物有鹿、兔、野猪等。汉代狩猎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达官贵人的消闲娱乐手段,但也有一部分表现的是平民百姓以狩猎获取食物的情况。
武库图在南阳汉画中有数幅。武库即兵器库房。武库图中,在兵器架上挂满了弓弩、长矛、戟等兵器,还有甲衣和盾牌,武库旁有卫士守护,獒犬警戒。反映了汉代兵器制造业的情况。
南阳汉画中高大的宅院建筑,大量的武士画像、奴婢画像,以及家畜、家禽画像,反映了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田庄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具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庄园。
在南阳汉画中常见有高大的宅院建筑,厅堂内宾主二人,端坐对饮。在画像砖上,这类建筑物周围还点缀有鱼、树木、凤凰、鹤等,表示宅院周围的鱼塘、树木环境。有一幅画像砖的建筑物前还有高大的双阙和轺车(注:赵成甫 柴中庆 陈峰:《南阳两汉画像石》拓本1—3,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表明此院正当车马要道。 这种画像当是豪强地主田庄中的甲第建筑。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的武士画像,有执钺、执刀、执剑武士,还有执金吾、执钩镶、执盾武士,皆手持兵器。这些武士中有一部分属于田庄中的家兵,史书称为部曲。是地主的私人武装,平时为豪强看守家园,战时跟随豪强地主打仗。
汉画中常见的端灯侍女、捧奁侍女、捧盘侍女、提卣奴婢及舞乐百戏画像中的伎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豪强地主田庄中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奴隶。主要从事家内劳役,满足豪强地主的生活需要。
在画像砖上,刻画有肥壮的牛和马,还有猪、羊、犬、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反映了庄园中畜牧养殖情况。
《后汉书·樊宏传》记载,樊宏“好货殖”、“所假(借)贷人间数百万”,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南阳汉代画像砖中即有借贷图,(注:赵成甫 柴中庆 陈峰:《南阳两汉画像石》拓本91,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一胡奴手提口袋,双臂前伸,作乞求状,是为借贷。 密县打虎亭汉墓也出土有类似的画像。
三、汉代思想
南阳汉画中,反映汉代思想的画像数量很多,既有反映儒家思想的,又有反映阴阳观念和神仙思想的,更有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祥瑞画像、辟邪画像等。
1.儒家思想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都出现有以历史故事为内容的画像,旨在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
二桃杀三士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337 ,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南阳汉画中有数幅,情形相似。画中刻一高足盘,盘内放置二桃,二壮士伸手欲取桃,一壮士怒不可遏,欲拔剑自刎。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详见《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国三勇士,他们自恃有功,对国相晏婴不尊,被晏婴视为破坏“君臣之义”的“危国之器”。晏婴设下二桃之谋,三勇士计功而争桃,终于自杀身死。此画像主题是为了宣扬“杀身成仁”的观念。
晏子见齐景公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0,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刻画于唐河县针织厂汉墓,故事取材于《晏子春秋》。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多才善辩,主张礼仪,汉代统治者对他十分推崇,有人生前就在已建成的墓中画晏子的画像。《后汉书·赵岐传》云:“(岐)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权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聂政刺侠累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3,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和荆轲刺秦王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4,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故事均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描绘了侠义之士聂政刺韩相侠累和荆轲刺秦王赢政的场面。
画像砖上的“泗水取鼎图”(注:赵成甫 柴中庆 陈峰:《南阳两汉画像石》拓本141,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是一幅宣扬君权神授的典型画像。
2.阴阳观念
阴阳的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时就有一种思维方式,把世间的事物都用阴阳来表示。所谓“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地之刑也”。汉代时,这种观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更加强调阴阳相合。阴阳观念在南阳汉画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纵观南阳汉画,我们可以发现,汉画中刻画的许多形象,都是以一阴一阳的对偶形式出现的。例如,人类的始祖神伏羲和女娲;掌管太阳的日神羲和与掌管月亮的月神常羲;象征太阳的金乌与象征月亮的蟾蜍;仙界之神西王母和东王公等。这些都是以一阴一阳的对偶形式出现的。
伏羲与女娲皆为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们分理阴阳。伏羲为阳,女娲为阴。南阳汉画中既有许多伏羲画像,又有许多女娲画像。有一幅典型的画像,画面左刻伏羲,右刻女娲,二人皆人首蛇躯,头束发髻,身着儒服,合抱一株灵芝,相向交尾而立。(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143,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羲和与常羲都是帝俊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被称为日神,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被称为月神。日月二神,代表阴、阳二性。老子《历中经》云:“西王母夫人两乳者,万神之精气、阴阳之津汋也。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汉画中的羲和捧日、常羲捧月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331,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图左刻羲和双手举日,图右刻常羲双手捧月,二者皆人首蛇身,曲尾相交。这种画像刻画在墓中,象征着阴阳和谐,夫妻和睦。
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出现了许多鼓吹神仙方术的方士。由于这种思想有很大的诱惑性,深受统治者赏识。秦始皇曾派徐夫等人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汉武帝深信神仙,迷恋长生。《汉书·郊祀志》云:“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在南阳汉画中有不少反映神仙思想的画像,如虎车升仙、鹿车升仙、羽人、应龙、飞廉、逐疫升仙等。在有的升仙图像中,还刻有手持牛角的方士,边呼喊,边奔走,驱魔升仙。
汉代人在整理先秦古籍时,把神仙方术与上古神话一起重加册订,因此神仙思想常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南阳汉画中的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石(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332, 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和嫦娥奔月画像石(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205,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即属此类。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大神,《山海经》记载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居于昆仑之丘。汉代时,西王母演化成了掌管长生不死之药之神,身旁常有玉兔伴随,为其捣制仙药。
嫦娥是羿的妻子,羿向西王母求得了不死之药。嫦娥窃服后奔向月轮,化为月精。故事见于《淮南子》一书。
汉代时,道教还与神仙思想相结合,转变为神仙道教。
4.谶纬迷信思想
西汉晚期,由于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的恶性发展,谶纬迷信思想开始广泛流行,东汉时期更加流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纬是对经而言的,是对经书所作的神学的解释。南阳汉画中大量的祥瑞、辟邪画像反映了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兴盛情况。
(1)祥瑞画像
主要有龙、朱雀、麒麟、仙鹤、神龟等。
南阳汉画中刻有大量龙的形象,有许多龙是代表祥瑞的。在古代,龙成为皇权的象征。《瑞应图》曰:“舜东巡狩,黄龙负图,置舜前。”汉代统治阶级把“黄龙见”视为祥瑞现象。
朱雀,一名凤凰,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见则天下安宁。”朱雀在古代与龙的地位不相上下,成为谶纬玄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麒麟是一种似鹿非鹿、似牛非牛的动物,汉代人把它神化,成为一种瑞兽。
(2)辟邪画像
汉代人认为灾难、疾病是鬼蜮作祟的结果,是升仙的大敌。驱邪逐疫是谶纬迷信的内容之一。这类画像有铺首衔环、熊(方相氏)、白虎、强良等。
铺首衔环常见于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汉书·哀帝纪》云:“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如淳注曰:“门铺首作为龟蛇形而鸣呼也。”南阳汉画中的铺首皆面目狰狞,似为饕餮,用以辟邪。
南阳汉画中常见有似人似熊的形象,即打鬼的头目方相氏。《后汉书·礼仪志》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四、汉代文化艺术
汉代时,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汉朝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从中央到郡、县、乡里,层层设置学校。在中央设立太学,给学生讲授经书的教师称“博士”。汉画像石中的讲经图,图右刻长者,戴冠着袍,凭几端坐,伸出右手,似侃侃而谈,正讲授经学。其左边七人依次席地而坐,排成一列,恭听教诲。该图反映了汉代讲经的实际情况。
汉朝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社会,汉民族注意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丰富了汉文化。南阳汉画中大量的舞乐百戏画像,反映了汉代舞蹈、音乐和杂技的情况。
1.汉代舞蹈
汉画中的舞蹈有建鼓舞、踏拊舞、长袖舞、七盘舞等。
建鼓舞是一种以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双人舞。在舞蹈者中间放一建鼓,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鼓槌),且鼓且舞(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89。)。据考证,建鼓舞起源于楚国。
踏拊舞是在舞蹈者足下放一形状像鼓的东西作旋转动作,踏拊起舞,十分优美(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56。)。这是一种女子独舞。
长袖舞(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81。 )是一种以长袖为特点的舞蹈。舞者长袖飘逸,舞姿翩翩,造型极为优美。
七盘舞,是在地上放置盘若干,舞者在盘上跳跃翻飞(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98。),其特点是舞姿飘逸,节奏明快。南阳汉画中的盘舞所用盘子数量不一,有四盘二鼓的,也有六盘二鼓的。七盘舞亦是独舞。
2.汉代乐器
汉朝设立有乐府机构,乐工人数众多,分工精细,乐器日臻完善。
从南阳汉画看,汉代的乐器既有打击乐器,又有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有建鼓、鞞鼓、鼗鼓、铙、镈钟。管弦乐器有埙、竽、排箫、瑟等。
建鼓,为建鼓舞所用,有扁圆和长圆两种,以竖杆支撑,下有虎形坐或长方形坐,上饰羽葆。此鼓常置于乐队中央,在乐队中占有主导地位。
鞞鼓,从画面上看,比建鼓小得多,为扁园形,一般置于地上,鼓员手执鼓槌,席地敲击。
鼗鼓,形体较小。在乐起之前摇鼗鼓作令,使诸乐人作好准备,引导诸乐器奏起乐章。鼗鼓还可用作道具。
铙,在汉画中一般是乐人左手执铙柄,右手握铙锤击之。击铙表明演奏一曲乐章的完毕。
镈钟,形体较大,悬于簨簴之上,二人击之。
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汉画中的埙刻画粗犷,看不出音孔的数量。但双手捧吹,音孔不会很少。
竽,亦为吹奏乐器。《汉书·礼乐志》记载宫廷乐队中设有“竽工员”。竽常与瑟配奏。
瑟,是一种弦乐,常放在膝上,以手拨弦。
排箫,是一种弦乐,既用于宴飨,也常用于丧葬。
3.汉代杂技
南阳汉画中的杂技有飞剑、跳丸、倒立、走索、冲狭、戏车等。
飞剑是指手持短剑,边抛边接;跳丸是指边抛丸,边接丸,丸的数量多少不一。汉画中这两种杂技项目常由一人同时表演,丸剑并用。在汉画馆展出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204。)上,即有伎人袒胸露腹,飞二剑,跳四丸,边抛边接, 抛接自如。汉画图像中还有跳十二丸的。
倒立表演常在酒樽上进行,多为女伎。她们头挽高髻,身体倒竖,抬头下腰,两腿上举,体态轻盈。有双臂倒立,还有单臂倒立,有的头顶碗盏,有的以手擎物。
走索是指在绳索上走动,有走平索的,也有走斜索的。表演者技艺高超,如履平地。
冲狭,类似当今的钻刀圈。画像石上的冲狭图(注:编委会组织编写《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91。),画面中部置一狭圈, 圈右一女子纵身腾空,正欲冲向狭圈,圈左一女子衣带飘动,似刚冲过狭圈,着地未稳。两边有乐队伴奏。
戏车是一种把倒挂、走索、寻橦、马技等项目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杂技表演。新野县出土的画像砖中有数幅戏车图(注:赵成甫 柴中庆 陈峰:《南阳两汉画像石》拓本115—122,文物出版社,1990 年5月。),表演者技艺之高超、场面之精彩,令人惊叹不已。
五、汉代科学技术
南阳汉画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了汉代科学技术的情况。
1.天文学
南阳汉画中的数十幅天文图像,有些是汉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的真实记录,有些是汉代人对天象的一般认识,反映了汉代天文学的盛况,具有较高的天文学价值。
彗星图,出土于南阳县王寨汉墓,刻于前石室石梁下面。图左刻背负日轮的阳乌,中部刻内有蟾蜍的满月和天庙星,图右刻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有一彗星,彗尾向右。根据墓葬时代,结合《汉书·天文志》的记载,可以推断,这幅彗星图表示的是公元22年出现的彗星(注:陈长山 魏仁华:《南阳县王寨汉墓中的彗星图》,《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日月合璧图(即日食图),南阳汉画中有两幅。其中一幅出自南阳市东关,整幅图像由苍龙星座、毕宿、阳乌、日月合璧四部分组成。日月合璧刻画为,图中一金乌,背负日轮,日轮内刻一象征月亮的蟾蜍,表示日月重叠发生了日食。《西汉会要》载,“凡汉著纪十二世、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起。
三足乌图,见于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墓顶天文画像石,画面左刻一白虎,右刻一日轮,日轮内刻三足乌。三足乌是太阳的象征,又是太阳黑子的形象,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一种描绘。《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骏乌”。张衡《灵宪》曰:“日者,阳精之宗,象乌而有三趾。”
另外,南阳汉画中的日月同辉图、北斗星图、苍龙星座图、白虎星座图等都具有较高的天文学价值。
2.建筑学
南阳汉画中有不少以建筑物为题材的画像,反映了汉代建筑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平。这些画像着重表现了汉代住宅建筑、桥梁建筑及园林建筑的情况,为我们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今天的建筑学仍具有借鉴意义。南阳汉画中的住宅建筑有门阙、厅堂、楼阁等。阙有单层的、双层的,也有三层的,阙的层数越多,表明建筑物主人的地位越高。厅堂,一般为四阿式。桥梁见于画像砖上,皆为拱形桥,从结构上看,有砖结构的,也有木结构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既富于实用,又美观大方,在木结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南阳汉画中的斗拱具有如下特点;部分楼阁和阙观建筑中仍保留柱头上承托栌斗的古制,但厅堂建筑中使用了一斗三升的斗拱,体现了斗拱的发展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3.畜牧兽医学
南阳汉画中的阉牛图,反映了汉代的畜种改良技术。
迄今为止,南阳汉画中共发现两幅阉牛图,皆出自方城县。其一,出土于方城县东关画像石墓,画右有一人头戴尖顶帽,袒上身,挽裤管,右手持削刀,左手抓牛的睾丸,正在阉割。其二,出自方城县城关镇汉画像石墓,画右一人头戴尖顶帽,手握削刀,正在割牛的睾丸,画左有一虎、一猿。汉画中的阉牛场面,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研究汉代畜牧兽医学的难得的形象化资料。去势术也是我国古代驯服家畜的重要手段,古称“颁马攻特”之术,源于西周时期。这种去势术,一直延续至今。
4.计里鼓车
唐河县针织厂画像石墓出土了一块车骑出行画像石,图右刻一轺车,上乘一驭者、一尊者;中间刻一车,上置一建鼓,一人执桴鸣鼓;前有二持弩导骑,后有一持矛驺从。张维华先生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计里鼓车》(见《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一文中, 对这幅画像进行了研究,认为画像中的鼓车即“计里鼓车”,据文献记载,这种车西汉时已有,是一种能显示行进里程的计量工具。这是汉代人的一项科技发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南阳汉画在汉代史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篇幅所限,本人对此问题只是作了概括性论述。充分挖掘南阳汉画的历史价值,以此促进汉代史的研究,不仅是汉画研究者的任务,也是历史研究者的任务。愿汉画研究者和史学研究者携手合作,把这一研究深入下去。
收稿日期:199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