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改革_能力素质论文

论高校教学改革_能力素质论文

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表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什么样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进行教学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进行教学改革要从办学思想入手。有了明确的办学思想,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就可以着手专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在专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才不至于做无用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有了优良的课程体系,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办学思想的改革:专才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优化组合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相当时髦的提法,即大学教育要从专才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又简单地被理解成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的课程或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的讲座,特别是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课程。认为现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太低了,过去培养专门家的“专才”教育不对了。有的人说,普通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学以致用。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很容易一阵风、一刀切、趋同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的习惯。我认为对这一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1.素质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素质与能力及知识有关系,但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一种在先天性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的磨炼,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包括自学和学校教育)而形成的做人和处事的品格、修养、功底或发展的身心基础。简而言之,素质就是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和品质。从其构成来看,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由此可知素质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素质的形成有先天因素,有后天教育、实践锻炼的因素,有环境因素。良好素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在素质形成中教育只是一个因素,且不是主要因素。即使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也是所有层次教育共有的课题,因而,就不能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如果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反映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不应当把一些应由中小学完成的功能也当作大学的任务,大学生有关语文、历史、地理的知识,应主要在中小学阶段获得。现在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文理科分班所造成的知识缺陷,在大学阶段通过一些课程加以弥补。应当知道,这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办法,应当着眼于改革中等教育,而不是将其作为大学的功能与任务。

2.大学仍应该强调专才教育。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为,也没有必要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学生上大学仍然主要为了谋取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业,大学教育仍主要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当前,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课程体系不合理,注重单纯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呆板,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状况要改革。但也不能走向极端,不讲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想让学生无所不知,结果只能无所专长。文化课要重视,但广度和深度都要适当,以防止把学生培养成杂家。我看只要学生达到下列几条要求,就应当被认为具备了好的文化素质。

(1)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包括写字端正、用字用词正确、写作通顺简练、略知文学史知识。不能要求人人成为诗人、作家。

(2)对中西历史发展能理出主要的脉络,并有一定的地理常识。

(3)对艺术门类中某一项有兴趣或专长,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

(4)会操作使用电子计算机,对全球科技动态稍有了解。

(5)一门外语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有能力进行国际交流。

(6)有一定的哲学修养,有比较强的思辩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现有基础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就能达到,不必增设什么课程。重要的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检索能力,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百科全书或计算机网络获得知识。另外,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而言之,大学教育仍应以专才教育为基点,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求得二者优化组合。

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财政面临困难。但也要看到,高等教育的浪费也极其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脱离。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也超过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水平重复培养毕业生难以学以致用现象过于普遍。我认为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深层次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其他改革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某些专业培养的人才社会不需要或者需要甚少,纵然课程体系很合理、内容很好、管理很严格,也是没有用的。搞督导、实行教考分离、抓考场纪律都遇到这个问题。学生择业自主,但所学专业却不能自主选择,相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或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所学知识竟无用途或可用程度甚低,学生学之没有积极性,却要通过各种制度、措施强迫学生学,似乎没有多少道理。有的人主张长线专业人才储备,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才不能储备,只有所学知识得到运用才可能成为人才。学非所用,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一定要逐步解决。

1.试点按专业大类招生,淡化专业,今后逐步推行到按一级学科招生。某些过去几年是热门今后看来要冷下去的,或办得太多的专业系科如会计、金融、税务等要适时转向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

2.与此同时,对生源不足的系科如数、理、化、文、史、哲、生等基础学科,实行保护性措施。基础学科是人类科学与文明的结晶,没有了它们便不能建立起科学与文明的大厦。但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从而生源严重不足,这又是事实。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要全面压缩,一个系5—10名也可以,以培养专家为目标,选择高精尖学生,进行硕士、博士一条龙培养。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对基础学科的教师定编实行单列,暂不与学生数挂钩;教学模式从目前以上大课为主转变为以讨论切磋、指导自学这样的研究式教学为主;在此前提下对就读基础学科的学生实行免费,对优秀学生还给予奖励。

3.国家要进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以指导各专业系科的招生规模,从宏观上确保办学效益,避免前些年热门专业一轰而起、遍地开花、校校均有局面。

4.国家在高校教师干部定编政策上也要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原则应当有利于高校专业系科的调整优化和总规模的压缩而不是相反。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面向21世纪的名牌特

色课程

在专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将什么东西教给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教给学生。当前教育中教与学的媒介仍主要是课程。因此,在专业结构问题解决之后,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国家教委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实现《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台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下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这一改革也不要搞轰动效应,而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学科建设的现状,在认真全面分析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地狠抓实干,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建设一批面向21世纪名牌特色课程,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改革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或思路:

1.改革的起点要高。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要着眼于21世纪的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大胆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认真鉴别和吸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科学内容,分析地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结合国情,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删修补、课程设置的粗略调整充实这样的低级阶段。改革要从打破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入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在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课程体系。要瞄准“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拓宽基础、优化素质、增强能力”的教学改革目标,大力提倡跨专业、跨系合作,建设一批体现学校学科特色与优秀的新兴和边缘学科课程组,逐步实现以课程为基础形成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要着眼于减少课程总量,教学内容少而精,最大限度避免重复,鼓励自学,把获取知识与思维的丰富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

3.改革要符合教学规律。作为教学内容和教材,必须是成熟的、稳定的、基础的理论知识。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当代科学所有东西都放进去,要遵循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精选。

4.不同科类要区别对待。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般说来课程体系相对成熟,在体系上伤筋动骨很困难,主要着眼于内容的更新。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学科和工科,应主要研究在专业结构优化和重组情况下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方面系科(如文史政法),内容的更新有较大的难度,要侧重于体系上如何进一步植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西比较研究成果以及古为今用的思想。应用性文科(如经济学各学科)研究侧重点应放在课程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甄别以及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问题的解决。总而言之,改革要有重点要有针对性,不要不顾学科特点,按一个模式进行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科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5.改革要立足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同时按科研项目实施管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这次教学改革实际承担者。没有教师的主动积极参与,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因此,要动员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科研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改革的各项研究工作,引导他们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积极承担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争创名牌课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要同等对待,对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成绩优异的给予优先提(晋)职机会。学校还要在工作量计算、校内收入分配和各种待遇、政策上作适当倾斜,并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争取在这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中,适就一批跨世纪的教学骨干。

改革计划的实施方法是统一规划,分科立项;适当投入、择优扶植;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要根据国家教委下达的项目指南并结合本科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指南》,按人文科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分别组织立项工作。学校拨出专款,支持这项改革。要求有条件的系,从所属发展基金中拨出专款支持教委和校级项目。校级立项时,优先考虑省级优秀主干课程获奖者、校级以上优秀教材获奖者、跨系科跨专业课程组研究项目、以及获得系统经费支持的项目。各个已立项项目,首先要对所研究项目的国际、国内情况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按照改革的指导思想,找出重点难点进行攻关,做出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然后组织教学大纲、教案或教材的重新编写。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验,经专家鉴定,对效果明显的项目,作为示范课程,推广学习。

学校教材出版基金今后将重点支持经鉴定效果明显的国家教委和校级立项项目的教材成果,加大资助额度。对内容体系无明显创新、重复编写的教材不予资助。

四、教学方法改革:从讲授为主向自学为主转变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变化,但教学方法手段却几乎一成不变,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模式仍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能力培养。倘若这一局面未能改变,纵使专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理解、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才能从事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索研究,去扩大和发展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由讲授为主向自学为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是艰巨的,因为绝大多部分教师已习惯于目前的教学方法。当前要创造主观客观条件,从点开始,示范推广,逐步推进。

1.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乘今后一段时间内新老教师交替的时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全面培训。培训形式应以示范形式为主。建议国家教委组织专家或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拍成录像片或制作光盘,作为培训材料。

全面调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重视演绎、推理,讲究板书清楚、仪表端庄、表达准确清楚、抑扬顿挫;而且还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指导学生,答疑解惑,重视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更加关注和十分投入。

2.创造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使学生的学习中心逐步从课堂统编教材转向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和实验室。图书馆的人均座位数、计算机人均台数、实验室人均设备套数都要大幅度增加。基础主干课程要配有CAI式CAD软件,学生可随意在网上调用。没有客观条件,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就不太可能。

3.教学管理制度要进行重大改革。首先,要适当减少讲课时间,砍掉三分之一课时数不为多。学生自学时间增加以后,教师授课时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可以自学的内容不讲或少讲,重点放在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解释难点疑点,体现讲课少而精原则。其次,要改革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重形式(如按时上课、上足课时),不重内容效果的传统做法,教学管理应转向对学生选课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一个教师长期指导4—5名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学时间的利用率。再次,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优化组合。只有学分制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英国大多数大学并不实行学分制,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指导学生通过课程组的学习形成有用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可通过选课制度建立教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第四,在增加学习自由度和自学时间的同时,要严格考试制度,改革考核办法。在考试内容上不只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应包括教师规定自学的内容;题型上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由度较大的题目为主,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份量;还应特别重视学生平时小论文、小制作或发明的成绩。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实行宽进严出、淘汰平庸之辈、发现优秀人才,尽量使学生做到学用一致,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同步发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得以见成效。

标签:;  ;  ;  ;  

论高校教学改革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