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期望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对子女有着成人成才的期望。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适合自己心理需要的期望要求。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相符合,长幼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有距离,亲子之间就会有矛盾。在家庭教育中,认识并把握好这种期望效应,是为父为母者的一种艺术。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由具有权威的心理学教授在一所小学随意从18个班中选择20%的学生,并告知教师,这些孩子都有很好的心理发展潜能,将来都会成为有作为的人。但教授要求教师不能把这一预测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失败。过了8个月后, 心理学家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期望,作为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不仅对个体本人具有行为推动作用,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促使孩子获得行为的动力。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要把握好期望的心理效应,使之成为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力量。
首先,要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期望再好,如果不能被孩子所接受,那这种期望就不会有作用。这就要求父母有一个适度的期望值。如果过高,孩子可望而不可及,就会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行为退缩。如在学习中,一些学生表现出的逃避、说谎、厌倦等,就与家长的学习期望过高、孩子难以实现有关。家长对孩子发展的期望应该是孩子现有水平上的适当提高,也就是为孩子制定一个“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标准。在家庭教育中常发生的问题是期望值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该经常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家长的期望值。
其次,不要因失望放弃期望。有些家长因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如人意,费了一番功夫不见效果,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失望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训斥、埋怨甚至讽刺打骂。由于不能满足家长期望而对孩子施以心灵或身体的虐待是很不理智的,改变不了孩子的现状,弄不好,还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正确的做法是,不论孩子学习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反复,家长永远要对孩子说,“只要你认为自己确实尽力了,我们就接受任何结果”。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说,“我们相信,你能行,你还有潜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让孩子经常从父母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家长的心理预期,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放弃了对孩子的期望,断定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误孩子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