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例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问题论文,新思路论文,新举措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现摘要简述如下。
新观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为什么呢?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新提法: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决定》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鲜明地提出和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目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和具体体现。
新认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正因为如此,《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的新认识。
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五个着力点
《决定》提出,必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新认识。
200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了这四个着力点,即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五个着力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决定》的第三至第七部分,对如何把这五个着力点贯彻落实到实处,分别作出了具体部署。
新概括: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总体要求
《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崭新的概括。此前,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决定》把这六个基本特征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新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
《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6项原则, 涵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牢牢把握好这些原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就不会走偏方向。
新举措:在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
《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包括民主法制、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管理、创造活力、生态环境等9个方面。 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这个目标体系是针对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二是这个目标体系是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制定的,是在社会发展方面达到全面小康的具体目标。三是这个目标体系有许多方面是新提出来的,有些目标比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的更加具体。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等等,《决定》提出的这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很有新意,同时又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新举措: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要在民主、法律、司法、财政、分配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公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 日的重要讲话中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提了出来,并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这表明我们党大大深化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党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纳入了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中。
新观点: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决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新举措: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明确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责,强调要发挥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何把政府同社会组织结合起来,更多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关键。
为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决定》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这既同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精神相一致,又有新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也强调,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新提法:在党的正式文献中,首次提出“五个和谐”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党的正式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提出“五个和谐”,令人备感振奋。
新提法: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求各级党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中央全会文献中第一次提出。
题图设计付堃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新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