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兴趣培养的几点看法论文_吕守志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兴趣培养的几点看法论文_吕守志

吕守志(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石笋乡中心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36)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有几大公认的难题:现代文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所谓的“难”,单就学生学习掌握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掌握难,迁移运用的能力更是欠佳。但是它在中考中占的分数比重还是很大的,我们不得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而学好文言文学习兴趣很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191-02

阅读教学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基本上就算开始了,写作教学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而古文的教学是从六年级才有涉及的,真正意义上的古文教学是要从进入初中(七年级)算起的,所以在教学几大难题中,文言文是诞生得最晚的,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成,奠定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基础,这对我们初中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相信所有的初中老师都深有同感!下面就个人十余年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左右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学好语文,学好古文,兴趣很关键,这点相信所有的教育人都有同感。而这种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兴趣的形成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好语文素养的老师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老师中不乏非中文(汉语)专业而教语文的,这种现象在教师缺乏的农村初中更是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非中文(汉语)专业的老师除了照本宣科或者直接挪移网上的课件,又能在语文课堂,上出什么趣味来呢?听一堂语文素养高的专业化语文老师上课和一堂非专业的语文老师上课,你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听语文素养高的老师上课让人感觉妙趣横生,连每句话都充满着语文课的美感(一种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一种抑扬顿挫的语气美等等),而非专业的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却很难听出这种美感来,这就是区别。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提了很多年了,然而现状还是很不乐观。综上所述,要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难题,首先我们的老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从深入研究教材做起,不断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博览经史子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从而让学生在你的身上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产生想要学好语文,学好古文的欲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此句我们所有的教育人共勉。

二、“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都值得挖掘

“听”和“读”是教学中两个重要的输入环节,“说”和“写”是教学中两个重要的输出环节,四者相对独立而又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在文言文教学中抛却传统意义上的听老师讲课,更重要的是听“读”,这是看似很多老师都重视的环节,其实也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以名篇《岳阳楼记》为例做简单的说明。从教学环节中的“听、说、读、写”说起。第一、听范读,很多老师可能都有播放范读录音或者自己范读又或者让朗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我个人的做法是:第一步,学生先自读(做好范读准备),再抽几名同学分段范读,找同学点评学生范读效果,然后老师就范读同学和评点的同学做适当点评。(这样的做法就将听和说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第二步,听范读录音(或者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地方并作上相应的标记,同时提醒学生做好汇报准备。)听完后指名汇报,师再作评点。当然这样的步骤是常态化做法,目的就是寻找到最能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的读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像这样的经典篇目我也曾经尝试过从网上下载不同的版本朗读音频(有名家的朗读,也有非名家朗读;有男声版的,有女声版的)让学生比对哪个版本的朗读更适合这篇文章,并从中由大家推选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朗读版本,并简单说明推选这个版本的原因。这其实就是一个听觉上的审美过程,也是打开学生学习本课兴趣的一个开关。第三步,让学生模仿大家共同推选的最佳朗读版本有感情的朗读读课文,争取朗读得和范读录音相差无几。在经过反复的比对过后,这次的朗读效果会特别的好,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想要朗读好的冲动和欲望。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样很麻烦,一堂课就只有4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做法无疑一节课去掉一大半了,那字词句篇章的分析讲解就被挤掉了很多的时间了,我认为你的观点不完全对。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经典如果能美美地读出来,对我们语文教育人来说是不是也是件美事?是不是也是我们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呢?经典篇目有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多花一点力气在这样的篇目上又何妨呢?我们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吧?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才是最该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以上仅仅是从新课第一节的前半部分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听”、“说”、“读”三者的结合运用。在《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中还有“写”的存在,这样经典的篇目在课下的作业布置中我都会安排写一个“读后感”,这是这篇经典篇目上完后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阅。这个作业渗透了课堂上对字词句篇章的分析以及学生个人对这篇文章的感悟,从浅层的语言文字的美到作者道德情操的美都有覆盖到,让学生逐渐学会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乃至文史价值等方面去赏析一篇文章,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的训练很有必要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1]。流传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言文,之所以能传承至今,肯定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有的文章当中有启迪我们智慧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如《塞翁失马》等等,此类文言文其实都有极强的思辨性,其实是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组织学生辩论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拿《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来说,很多老师的设计中估计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愚公愚蠢吗?智叟智慧吗?”相信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愚公并不愚蠢,智叟也并不智慧。”这是我们老师们需要的答案,估计很少有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当然很多老师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引出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肯定其精神品质的可贵。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来说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语文学科也是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所以我通常会在这课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引发学生对此的多角度思考:他如果选择搬家是不是更加省力呢?从当今环保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呢?也有的古诗文我选择在字词的使用上设置疑问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我们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苏轼有几首词作在流传的过程中就有多种版本的存在。像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通常看到的版本中的有个辞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而我看到过一个版本上的这个句子是这样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我就让学生来分析两句的优劣所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其答案都是无所谓对错的,言之成理即可。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常流行的版本中有个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我曾看到过一个版本中是这样的:“我去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一字之差究竟哪个字更好呢?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唯”字更好,那么为什么广为流传的版本中又使用“又”字呢?诸如此类!

让学生乐于朗读,乐于思考,乐于质疑问难,乐于分析表达,培养其学习的文言文的兴趣,相信文言文教学的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孙彦. “科普中国”. 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论文作者:吕守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兴趣培养的几点看法论文_吕守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