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央企兼并重组的现实逻辑、模式选择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轮论文,逻辑论文,现实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央企显现出了新一轮兼并的趋势。今年5月20号,中国北车终止上市,股票将按1∶1.10的比例转换为中国南车A股股票。这也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排名前两位的制造商——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兼并,至此2015年央企兼并第一单终于落地。自交割日起,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全部资产(包括其直接投资子公司的股权)、负债、业务、资质、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将由兼并后的新公司享有和承担。据悉,5月18日南北车召开了各自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股东大会,在现场投票选举产生兼并后新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的董事成员。之后,中国南车将履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申请股票简称变更,换股完成后中国南车将以“中国中车”股票简称复牌。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6月2日中国IPO启动网上申购,意味着核电央企的资本运作步入高峰。随着未来央企的兼并重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对央企兼并重组的逻辑、兼并重组模式及其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可以为央企今后兼并重组顺利进行提供较为有益的政策建议。 一、新一轮央企兼并重组的现实逻辑 央企是掌握国民经济重要命脉的“国家队”,央企的每一次拆分、兼并重组都体现了战略层面的国家意志。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央企以什么形式进行兼并重组都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市场经济规律和央企特殊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也是分析央企兼并重组逻辑的前提条件。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央企的兼并重组同样也是在市场自然选择下的一种企业自觉,其兼并重组也是要实现企业自身和相关产业资源配置优化。其次,央企与民营企业不同,并不内生于市场竞争中,央企是通过逐步适应性参与市场竞争来实现自身进化。 新一轮央企的兼并重组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改革过程,反映宏观、中观到微观由上至下的整个经济体层次的发展逻辑,体现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现实。从宏观层面看,央企兼并重组符合市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帕累托改进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工业化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属于工业化往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时居民消费以服装、食物和日用品为主,主要拉动的是农业和轻工业。当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0%~50%区间,居民消费以住房和汽车为主,带动的是电力、基建、有色等重化工产业。而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居民消费转向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业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国统局数据,2013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37.7%,城镇居民是35%,均有所下降。说明服务业将成为今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工业会逐步转向衰退。在这种背景下,央企通过强强兼并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可以将过剩产能和业务向国外市场转移,通过这种由内向外的资源流动,可以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新需求和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央企兼并后海外市场开发会带来经济效益提升,充实政府的钱袋,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推进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从中观层面看,央企的兼并重组会加快央企所处的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可以看国家层面对央企兼并重组的指导思想中涉及产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制造业,在以往央企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央企依靠对资源的垄断和规模经济来获取垄断利润。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央企兼并重组进入海外市场与国外大型企业进行竞争,会倒逼央企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技术创新上都要作出相应变革。这种变革是有利于发挥央企在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力,推进产业发展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实现转变,是建立创新型产业的必要举措。从微观层面看,央企通过兼并重组走出国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是央企作为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寻求发展转型创造价值的理性选择。这次央企的兼并重组具有央企之间自发性、互补协调性等特征。与以往的行政指导不同的是,这次兼并重组无论是已经完成的南车北车还是正在完成的中国核电,通过对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协同整合,央企兼并重组后形成组织一体化的巨头会促进央企战略规划和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业务职能实施之间协调统一。 二、央企兼并重组的模式 新一轮央企兼并是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从以往央企兼并重组的经验看兼并重组对象仅限于央企系统内的经营单位或者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央企自身的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但是已经完成的南北车兼并重组却放出了新的信息,现阶段央企兼并重组更加关注产业关联度、业务板块相似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再配置、渠道拓展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央企兼并重组的要素和内容相较以往得到极大丰富。笔者认为新一轮央企的兼并的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一)以“兼并同类项”构建巨型企业为特征的央企间兼并重组模式 这种重组模式是以往乃至今后央企兼并重组的主要选择,南车北车兼并就是采取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按照业务相近、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形成优势互补和比较优势最大化的原则,采取“兼并同类项”的方式实现企业间兼并重组,以此形成规模更大、市场份额和营业能力更强巨型企业。“兼并同类项”的央企间兼并有利于各种要素向战略性行业快速集中,企业间兼并所带来的市场势力兼并更有利于央企的国际品牌创造、快速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占领国际市场。这种模式的代表案例是原中国海湾建设总公司与原中国路桥总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方式,组建而成中国交通建设有限公司。重组后的中国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对领导班子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保护企业品牌和业务板块稳定过渡基础上积极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并通过“五定方案”对公司人力资源进行重新洗牌,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资源整合措施推动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央企内部重组模式 央企竞争力的提升不单单可以依靠外力完成,企业内部系统的自我更新完善同样关键。无论是处于竞争领域还是垄断地位的央企,自身内部重组都是对资金、人力、技术等企业要素的再配置,并以此带来管理水平、资产运营效率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央企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有效性检验了企业内部能力,企业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业务板块、人员构成、资本组合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再造,可以加强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实现内部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内生性的央企内部重组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央企业务活动包括主营业务、辅助业务和服务业务。要按照主次矛盾的原则做大做强主业,剥离不重要的辅业,搞活服务业务,也就是“该卖的卖,该放的放”。做强主业可以提升央企自身业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实现主营业务和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2)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母子公司体制,提升母公司的管控能力。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单元对子公司进行重新布局,对不同的子公司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从战略、财务、经营操作等方面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运行效率、风险防范、业务开展等方面的管理能力。(3)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完善重组后央企内部的治理机制。对央企内部的科层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减少层级和精简部门来带动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理清高管作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代理人的职能,要充分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动央企管理层活力。 (三)纵向集结或者跨越集结的央企产业兼并重组模式 无论任何企业都是按照产业内容来划分自身的业务范围,央企也不例外。同一个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诸多企业,通过上下游互动进行分工协作。这种分工协作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但是却带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将交易作为基本单元,指出运用市场机制需要付出对每次交易的度量、评测、监督和约束成本即交易成本,而企业选择兼并重组就是想降低较高的交易成本。部分央企以产业链条为基础,对上、中、下游进行整合,可以提高产业纵向资源集中,加快要素流动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而基于产业某个环节的重组模式只是将所处在产业同一环节的央企,比如国家电网收购平高电气和许继电气后实现了对其上游企业的整合,成为了国内最大电网运营商和国内最大电力设备采购商。 (四)“以强并弱”的央企兼并重组模式 绝大部分央企虽然都是相关产业或者行业的“领跑人”,部分央企由于自身管理问题会产生经济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通过“以强并弱”形式实现的央企兼并重组,会使弱势央企能够快速走出困境。“以强并弱”模式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强势央企托管弱势央企,第二阶段进行更深层次的可能兼并重组。第一个阶段已经有了事实上的试点,比如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托管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托管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等几个案例。 (五)“走出去”的央企海外兼并重组模式 从国外看,海外市场的开拓需要对外国市场进行深入开发,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央企对外国消费者、价格、技术等市场情况具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央企依靠自有资源进行国外市场的业务延伸成本就比较高,通过对外国企业进行持股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外国企业的既有资源,扩展企业的业务外延优化资产结构,同时方便吸纳外国企业市场和技术。具有公共业务内容的央企通过联合收购可能会是未来央企“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模式。例如,2009年国内石油央企中石化和中海油斥资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石油区块20%的股权。这次资产并购完全出于对上游业务的拓宽,降低了两大央企的投资风险,加强了企业对上游资源的获取能力。 三、对央企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深化阶段,在全球经济恢复乏力情况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兼并重组是释放企业活力加快产业优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央企新一轮兼并重组有三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一)如何处理好央企兼并重组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界讨论的永久性命题,此轮的央企兼并重组也面临着政府行政指导是否与市场规律吻合的问题。央企兼并重组都是依靠国资委出台相应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制度特征。但是央企兼并重组的本质不是政府外生作为推手,而是要依照市场规律来进行企业间或者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动。政府的行政指导只是市场运行下央企兼并重组的补偿性使用,只有当央企兼并重组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环境最终影响公共利益时,政府才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来保护市场效率。国资委作为受政府委托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拥有重大事项决策权、人事考核权、经营收益获取权等权利,其中重大事项决策权就包括了对央企的兼并重组。国资委对央企的兼并重组的一个前提是央企兼并重组是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由内而外的市场理性选择,不是行政指令下的“乱摊派”,对央企的市场化引导应当是今后央企兼并重组的重心,国资委要积极利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央企兼并重组,使其符合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二)央企兼并重组会不会造成垄断,如何保持市场竞争性 此轮央企兼并重组可能会为外界带来一个疑问: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央企兼并是否会强化其垄断地位,是不是违反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首先,此轮央企兼并重组趋势的一个现实环境是国内产业布局改变和国外市场有待开发。以南车北车为例,虽然兼并后会产生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巨大的巨无霸企业,但是资本快速集中只是规模扩张后“做大”的表象,根本目的是为了今后“做强”,去广泛参与国外市场竞争。央企兼并规模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央企实现“走出去”的最终目标,所以从经济效益上面讲央企的规模肯定会受到限制,不会完全霸占国内市场,更不用说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其次,对央企兼并产生垄断质疑的另外一点原因是认为央企规模扩张会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民营资本积极进入交通、电力、供水等公共领域,而央企所属的市场有很大一部分也属于公共领域范畴,政府对民营资本进入会有补贴、减免税等倾向性的扶持政策,民营资本投资的市场开放度越高,越有利于相关行业或者产业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这种良性竞争有利于产业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和技术水平提升。最后,此轮央企兼并重组中出现的“强强”联合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央企,央企所处业务领域分为竞争性的和非竞争性的,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央企,由于业务同质性较高,在面临同一海外市场时就会产生恶性竞争带来的内耗问题,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发挥协同效应,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央企兼并重组后会不会产生出现内部管理成本过高问题 本轮央企兼并重组后可能产生的一个内部问题,是央企兼并重组后内部管理成本是否会提高。从理论上看央企兼并重组是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来减少交易成本,但是兼并重组后对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和财物等方面进行调整势必带来管理成本提高。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管理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不等额替代,如果央企兼并重组后降低的交易成本高于提升的管理成本,那么央企兼并重组是有效的,反之是低效的。现阶段只处于央企兼并重组的开始阶段,还无法对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合理判断。但是根据过往经验看,央企在进行市场竞争时产生的内耗巨大,市场交易成本过高,不利于央企内部研发投入和管理层实现中央下达的政绩考核。以南北车为例,在合并之初,铁路总局和南北车都保持着较为消极的态度,两车之间的恶劣竞争更是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已经完成的南北车合并和正在上市的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案例可以看出,此轮央企的兼并重组更倾向于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服从和作为市场理性经济人的自觉选择,管理层自觉条件下的央企兼并重组会较为容易形成央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有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并且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对重复业务和职能相同部门进行精简整合会对管理成本降低带来积极作用。论新一轮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现实逻辑与模式选择_企业兼并重组论文
论新一轮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现实逻辑与模式选择_企业兼并重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