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减少地震灾害成的损失,有利于提高相关防灾措施的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合理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各个方面对全局进行合理评价。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 地质灾害评估重要性分析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地域广阔,地质情况多变复杂,东部南部地区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北部地区、矿产丰富地区多发生坍塌灾害。中部地区为高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震发生几率较大。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也相对密集,也正是这些地区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加上我国经济建设正在由东向西、自沿海方向向内部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威胁问题已经凸显。如何有效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有着重要意义。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结合行业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可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适用于易发生工程建设区域。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利于消除规划建设方案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减少工程建设成本的同时降低各类事故发生的几率。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应根据具体灾害类型,选择可靠的评估方法,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明确其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明确具体评估工作
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通过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调查灾害类型、估计经济损失比例和灾害波及范围,并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全面的评估,为相关防灾存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现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内容包括: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了解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的实际概括;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分析论证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中和运营中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全面的评估;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做出可靠的评估结论;针对不同建设阶段,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地质工作意见和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建议。
2.2评估流程开展中所需的方法
采取可靠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做好地质灾害前期野外调查与后期室内分析工作,可以为评估效果的增强提供可靠地保障。在具体的评估流程开展中,需要增强评估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促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能够达到实际生产活动的具体要求。评估流程开展中所需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可靠的野外调查法。这种方法需要结合完善的基础资料及可靠的技术手段,对不同地质活动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室内分析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室内分析研究主要是在野外调查及观测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分析、未来预测和综合评估,从而为评估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保障。
2.3确定评估级别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级别的有效确定,可以增强防灾措施制定的合理性。结合项目的重要性及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可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进行有效地确定。其中,评估级别确定时的主要顺序为:结合施工项目的重要性进行确定;结合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环境的复杂性进行确定;通过施工项目的重要性与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环境的复杂性进行综合地评估,从而确定最终的评估级别。在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强评估级别确定的合理性,促使相关的预防措施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案例分析
3.1地质环境条件
3.1.1区域地质背景
地质构造:工程场地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朝阳穹褶断束的中部。经调查,评估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划分,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属地震烈度Ⅶ度区。根据以上特征,对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确定评估区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3.1.2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类型为长条状山梁和山间沟谷,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度一般8-20°。评估区最高海拔高度817.10m,最低海拔高度510.00m,相对高差307.1m。根据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确定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3.1.3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地层岩性简单,地表主要分布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蓟县系雾迷山组,评估区岩性变化较小,确定评估区地层岩性条件复杂程度简单。
3.1.4地质构造。评估区周边没有褶皱和断裂构造,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对评估区没有影响。经过勘查,评估区地质构造简单,无褶皱和断裂,裂隙不发育,地质体完整性好。确定评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3.1.5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结合周边工程揭露的地层情况,拟建场地地层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大部分呈裸覆状态,仅局部零星较薄一层第四系残坡积物。第四系残坡积物仅在沟谷坡面处零星分布,厚度0.1-0.5m,呈灰色,结构松散,由腐殖土和白云质角砾组成。白云质灰岩呈灰白色,晶质结构,层状构造,厚度大于2700m,主要是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和燧石,岩石完整,岩溶裂隙不发育,该岩石的抗压强度1500-2500Kg/cm2,岩层倾向与山体边坡坡向相斜交;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历史上没有引发地震的活动性发震断裂,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工程建设。评估区岩土体结构较简单,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对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确定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
3.1.6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对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3.1.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经调查,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均以种植为主,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状态,破坏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小。综上,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表B.1,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即指对评估区内已经存在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要求基本查明已经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引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的危害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确定以占地范围外扩300m作为现状评估范围,面积8.20km2。经评估区现场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简单,原始地质环境未遭受到破坏或者破坏程度轻微。经现场实地调查,在现状评估范围未发现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无地质灾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场地进行预选、选择、计划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不管项目的规模大小或者重要程度的不同,在使用前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选择高过项目规划化场地一个级别的具备相关的资质水平的建设单位,以保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能够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兰恒星,周成虎,高星等.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及对策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5(4).
[2]黎华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研究[J].有色金属文摘,2016,(01)
论文作者:王益林,王欣,陈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危险性论文; 地质论文; 条件论文; 环境论文; 程度论文; 地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论文;